如果从消极层面去认识,似乎有些道理。为政者干不干事,政绩大小,确实弹性很大。有的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一辈子碌碌无为,可官没少当,钱没少拿,退位后同样风风光光;有的人出了一辈子力,事没少干,钱没多拿,退位后未必好多少。这种现象被一些从政者看破“红尘”,悟出“政道”:工作中一是不管事,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二是不揽事,有事就办事,无事别找事。三是不惹事,原则是难事不插手,矛盾绕着走,手上抓把泥,能抹就抹,脚踩西瓜皮,能溜就溜。因此,不少从政者虽然都从政界趟过来了,但过法不同,结果也不同。有的是风风光光地干过来的;有的是摇摇晃晃摸过来的;有的是忽忽悠悠混过来的。有的过来后荣升了,有的过来后还在原位上,有的过来后降了职,还有的被开了除,罢了官,甚至进了牢狱。
任何一个地方的发展,不能指望“天上掉陷饼”,不能指望一夜捡个“金娃娃”,也不能指望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埋头实干。有幅对联是这样写得:“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科技如何发展,观念如何更新,苦干实干的精神不能丢。
首先,实干就是事业之上。我们党的很多优秀领导干部,他们都把党的事业和自己的工作看得高于一切,整天思谋的都是如何把事情办好,把工作干好。他们没有什么嗜好,忙起工作来经常废寝忘食,通宵达旦,就像上满发条的时钟,永不停息的劳作着,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上。被老百姓称为“爱心书记”的原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就是这样一个人,与他共事多年的省军区首长彭楚政深情地说:“培民同志是一个非常忠于党、讲大局的人。他一工作起来就不要命。无论是抗洪救灾,还是扶贫致富;无论是指挥修路,还是旧城改造,他都冲在最前线,和老百姓打成一片。”1998年抗洪,在6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每天平均只睡两三个小时,全力以卦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他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一直都在实践着“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人生诺言。
其次,实干就是责任至上。有一位伟人说过:“人生所有的履历都必须排在勇于负责的精神之后。”责任能使人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综观林林总总的政界现象,能力超群的人总是少数,绝大多数人的能力都差不多少。但是那些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并非全是能力出众的人,更多的是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从政这个岗位上,事业心责任感对于敬业、创业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凡责任至上的领导,都能清醒地认识到,从政为官不光是一种职务,更是一种责任;不光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使命。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更赋予自己的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责任始终是第一位的,当领导如果不负责,就等于放弃权力,放弃使命。对党和人民负责,首先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名声负责,对自己的形象负责,对自己的前途负责。他们总是在觉得做官是在为人民拉车,时时感到自己的努力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距甚远,只要是为人民谋利益,即使付出再大辛劳也无怨无悔。记得一位从县级岗位一步步提拔到省级领导的同志,他有很多活叶卡片,每到一地检查工作时,都要把地方领导汇报要干的事一一记在卡片上。待一定时间后,他必返回那个单位,对照卡片进行检查,实地查看。原来有的下属不知这位领导如此认真扎实,便大而化之地胡吹侃一通,结果一查纯属子虚乌有,弄得很是狼狈。当下属们都了解了这位领导的扎实功夫之后,再也不敢吹吹乎乎地虚报浮夸了。视责任如泰山的楷模孔繁森,家有高龄老母、多病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却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赴藏工作。他囊中羞涩,在藏工作10年间几乎没有给家寄过钱,却对藏胞慷慨大方,他用自己的工资为藏胞买药,多次卖血换钱抚养藏族孤儿。他的妻子说:“繁森仁慈,见不得人穷、人饿,见人吃不好穿不暖就恨不得剜下自己的肉给人家。”他在任阿里地委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行程8万多公里,跑遍了全区106个乡,访贫问苦,调查研究,寻求阿里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富裕的振兴之路。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颗“爱民、为民、亲民”的责任心。有了这样一颗责任心,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有了这颗责任心,无论条件怎样艰苦,身上都淌着滚烫的血液;有了这颗责任心,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能满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恪守那份与人民患难与共的情感。
第三,实干就是效果至上。从政为官,干事创业,为百姓谋福祉。必须坚持主观动机与实际效果相统一,使自己的所作所为符合当地的实际和群众的需要,切不可违背客观规律,硬干那些花里胡哨、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样子工程。这里,一是要坚持群众得实惠的原则,下大力气干好群众拥护的事、满意的事,使群众尽快走向富裕。二是坚持有利于又快又好的原则,放眼长远,立足当前,既有眼前利益,又为今后发展打下基础,储备后劲。三是少留或不留遗憾的原则,实行速度质量效益、人口资源环境、改革发展稳定统筹结合,协调发展,尽力避免对社会对人民造成各种不利,使自己任期内的工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史的评议,敢于终生负责。
总而言之,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主动干事,干成事者,是每个领导干部的本职工作,被动做事,注定一辈子都在别人的催促下辛苦劳作。人与人之间其实只有很少的差异,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却造成了巨大的差距。很少的差异就是主动和被动的心态,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的差别。
认准了的事不达目的不撒手
这世上有“三种人”最厉害:一种是做事特别有心的人,一种是办事特别认真的人,一种是处事特别公正的人。成就事业有“三个必备条件”:一是认真,二是敬业,三是执着。认真,干每件事都不凑合;敬业,干什么事都当成事;执着,认准的事干不成不撒手。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这是大自然赋予生物界的一条永恒法则。在人类社会中,谁遵循了这条法则,谁就朝气蓬勃、与时俱进,就能攀登上事业的巅峰;谁违背了这条法则,谁就萎靡不振、掉队落伍,甚至被淘汰出局。
当今时代,人情世界喧嚣鼎沸,市场竞争充斥风险,再加上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各种机遇的稍纵即逝,为政者想要干成一番事业没有一点争夺精神,没有一种战略眼光是根本不行的。凡有作为的领导者,都是一个站得高、望得远、认得准、下手狠、一抓到底的高手。把认准了的事抓到底,这是领导工作的核心。
一、认准的事,就要有攻必求克的坚定信念
所谓认准的事,就是牵动全局的事,长远起作用的事,群众得实惠的事。当目标确定后,对认准的事即使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领导者也绝不可轻易动摇,要以攻必求克的信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地抓下去。日照市魏家埠村是个只有500多人口的小村子,近年来在党支部书记徐克席的带领下,靠自力更生建了两座水库和两个扬水站,整治了13多公顷山地,全村实现了水利化。在建水库时,徐克席在工地上“约法三章”:两委成员当场称体重,工程结束后谁不掉几斤肉,谁就不算合格干部;上工前每个干部先推15车土,否则就没有资格指挥施工;谁如发现“两委”成员或亲属不上工,谁就可以不完成任务。他的弟弟因工作忙,请单位负责人写了个减免任务的条子,徐克席看后一脚把条子踩在泥里,说:“大坝是用土垒的,不是用条子堆的。”
水库完工后,两委成员平均减重3.4公斤。这个事例说明身为领导者,对于有利于造福人民的事业,就要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的责任感,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感,十万火急、刻不容缓的紧迫感,如临深渊、步履薄冰的危机感。一不做,二不休,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正如郑板桥一首诗说的那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你东南西北风。”我曾听到一位知名人士说过:“现在中国人不缺口号,不缺思路,也不缺智慧,缺的是扎扎实实做事的精细作风。此话虽有偏颇,但可引鉴。不可否认,有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确是大而化之,他们讲思路海阔天空、南朝北国;布置工作空话连篇,夸夸其谈;汇报工作“大概”、“差不多”、“也许”、“说不好”;抓落实更是粗枝大叶、丢三拉四、有头无尾。这种人做事就是缺乏认真的作风。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个特认真的人,因此是最厉害、最伟大的人。从当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指挥三大战役,再到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每一个实施步骤,关键环节等都有细致的思考、安排和落实,所以胜券在握,每战必胜。
二、认准的事,就要有真抓实干的拼博精神
看准的事不放手,干不成的事不松手,干不好的不撒手。要想干成认准的事,领导者就要有一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干劲,有一种舍得出力流汗、豁出身家性命的拼劲,有一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冲动,有一种敢抓敢管、敢冒敢试的闯劲。压力压到一定时候就出智慧,责任逼到一定火候就出办法。认准的事干上去了,就没有退路,只能前行。仇和,云南省委副书记,是个工作上有争议的人,但最终又是大家挽留的人。2000年2月,到任不到3个月的仇和就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软环境治理活动。他坚持治市必治官的原则,采取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的“倒逼法”,把所有领导干部逼上第一线,实行每天16小时连轴转,手机24小时不停机,大刀阔斧地进行治市治官活动。仇和的强硬做派是“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允许在探索中有失误,不允许无所作为。”在他看来,任何一项改革没有95%以上的把握,他不会做的,但“看准的事情,砸锅卖铁也要做。”这种被称作“仇和模式”的变革,不断改变着昆明市固有的面貌,也不断冲击着更为坚固的官场吏治。当地人形象地称其为“软绵绵的昆明来了个硬梆梆的仇和。”当仇和调任时,当地老百姓说:“仇和不能走,像仇和这样的官,不知道什么时候再会有。”当地官员说:“这几年提心吊胆怕问责,但又暗暗不舍,毕竟跟着他扎扎实实干出了一番政绩,也锻炼了自己,很有成就感。”
的确,老百姓有千百年来最朴素的观念,你为民做事,你就是好官。有的人官很大,但人们想不起他;有的人官不大,但人们常常提起他。领导者的价值不在于官位,而在于人们心中的位置。
古来官吏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说,其中立功就是干事立业,这一点迄今对从政者来说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老百姓往往把自己生活的好坏寄托在当官身上,他们热切期望的是为民造福的官,处事公道的官,扶正压邪的官。他们都希望这样的官到自己的家乡执政做事,这种期望并不为过。从政者水平的高低确实与一个地方的兴衰和老百姓的福址密切相关,勤政干事的可兴一方经济,怠慢偷懒的可误一方发展,贪腐非为的可败一方风气。坐在办公室里培养不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高高在上把握不准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脉博。只有感情始终恋着群众,心里始终想着群众,工作始终依靠群众,牢记人民的重托和期盼,不忘自己的责任,永远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社会主义事业才“不与风雨变,长共山川在。”
三、认准了的事,就要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毅力
凡干事、干大事的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往往伴随着许多困难和风险。在艰难面前,领导必须学会坚持,因为成功在于再坚持。如果轻易放弃和退缩,那么之前所付出的一切艰辛,都将化为乌有。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说过:“坚忍不拔的勇气,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条件。”诺贝尔最初研制炸药时,他所创建的实验厂曾被炸为灰烬,与他合作的同事有的也因此遇难。炸药爆炸的不幸消息频频传来,灾难和困境接踵而来,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躲着他。这一切并没有难倒诺贝尔,也没有使他犹豫不前,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他继续前行,经过反复实验,终于成功地发明了雷管,实现了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他一生共获得了355项发明专利,并将所得到巨额财富用来设立流芳后世的诺贝尔奖。
诺贝尔,一个最厉害、最受人崇拜的伟大科学家。
靠自己的骨头长肉“结实”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大凡强者都有部奋斗史,其成功的背后都有一番痛苦的磨炼。没有痛苦,难有成功。这种痛苦既是拼智能、拼体力,更是拼意志。
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艰苦奋斗的拼博精神,是一切事业取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山东省五莲县50年来“挖山不止,拼命实干”的动人事迹,正是这一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追溯五莲县艰苦创业的历程,或许从中能找到已经丢失的宝贵财富。
五莲县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了86%,境内山连山、山套山,仅叫出名字的山头就有330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