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宽阔胸怀要体现在度量上,能接纳反对者和犯错误者。常言道:没有胆量吓死你,没有度量气死你,没有方法难死你。所以,身为领导者既要有胆量,有度量,更要有方法,三者缺一不可。《三国演义》里塑造了一个度量狭小的周瑜,他看似飘洒潇逸,而实际上却是气度狭隘、小肚鸡肠,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能容纳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被孔明三气之下,落得个抚琴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抑郁而亡。历史证明,凡成大事者,都具有容纳反对过自己的人的胸怀。三国曹操打败袁绍后,对收缴到的部下通敌信函,焚之一炬,一概不加追究。这种以德报怨的度量,赢得了部下拼死效力,最终成就了霸业。
七、以美德建立声誉
道德品质是领导者产生影响力的最重要的因素。就其所处的地位和所要发挥的作用而言,领导者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否则,即使在其他方面再有优势,也会使得威信扫地。
领导者良好的道德品质主要体现在: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操,坚持真理的无畏气概,胸怀宽广的君子气度,严于律己的自省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美德能使领导者获得巨大声誉,从而获得巨大的影响力。在这方面历史上著名人物甚多。如北宋末年的宋江就是其中一位。那时,他以仗义疏财的美德闻名天下,江湖之人莫不向往而尊重,人称及时雨。宋江在江湖上行走,常遇厄难,只要报出名来,江湖好汉们莫不纳头便拜,口称“原来是及时雨宋哥哥,小弟有眼不识泰山。”宋江的非权力领导力在江湖上无人能出其右。他落草梁山初期,虽然没有武功,仍居第二把交椅,而实际领导权力大大超过晁盖。所以晁盖一死,他自然坐了头把交椅,甚至后来他接受朝廷招安,大多数好汉不赞成,但由于他的巨大的非权力影响力,不少人还是跟着他接受招安。
有好的道德才有好的美德,良好的道德声誉,正如古人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治天下。”
八、以成就树立威望
领导者的威望和号召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成就是什么,成就就是比原来更好。没有伟大的思想,就没有伟大的成就。“失败——再失败——部分成功——再失败——彻底胜利。”这是许许多多取得伟大成就的领导者所走过的道路。
毛泽东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所以享有崇高的威望,主要是因为他的非凡成就。他同他的战友们首创“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略,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中共中央根据地,领导三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等等。正因为在一系列非凡成就中表现出的杰出领导才能和崇高威望,他在遵义会议上获得了党和红军的领导权。此后,他领导共产党人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取得了更大成就。其威望更是如日中天,成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大将名义上是华东野战军的副司令员,实际上却是华野主要战役的指挥者。从苏中7战7捷,到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沙土集、豫东战役,粟裕亲自指挥的大胜仗“一个空前接着一个空前。”巨大的成功使他的领导才能远远超过了他的职位,在华野中的威望无人可比。1948年中央任命他为华野司令员,实至名归,但他推辞了,只任代司令员。他又先后指挥了济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取得辉煌战绩。
成功是充分展示领袖气质的舞台。使追随者看到了领导者的才能、胆识、意志和坚毅,从而使领导者的威望和领袖气质大大提高。
九、坚韧取得成功
无论是谁,如果他想获得事业的成功,就要准备失败。做成功的英雄,也要做不怕失败的英雄,只有做好后者的准备,才有成为前者的可能。不怕失败,是一种可敬的英雄气概,一个现代领导者,更需要具备这种品质。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在人生这个大运动场上,那些不甘落后,不怕失败,始终向着既定目标的‘竞技者’,确实是最可尊敬的,也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
顺境最易见败行,逆境最可见美德。大凡有成就的科学家都具有一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因为大凡有价值的成就,在面临反复挫折的时候,都需要毅力和勇气。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说:“字典里最重要的三个词就是意志、工作、等待。我将在这三块基石上建立我成功的金字塔。”事实正是这样,李时珍研究写作《本草纲目》用于2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用了40年,若没有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没有与困难作斗争的非凡勇气,这些伟大人物的成功是不可能的。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期间,面对各种诬蔑、攻击和迫害,饱尝长期流亡和贫困的痛苦,经受种种疾病的折磨,用他的话说是“一直徘徊在坟墓的边缘。”但他执着追求,穷尽精力,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青少年时期就踌躇满志,浩气冲天,他期望成为演说家、政治家。可他生来有口吃的毛病,这一不幸对他是个不少的打击,但他并没有因生理缺陷而放弃自己的理想目标。他学习唱歌,用歌曲的节拍感增强语言表达的音节感;他把小石头含在口中控制舌头的运动,以校正发言。他持之以恒,刻苦磨练,终于克服了口吃的缺陷,最终进入政界,发表演讲,参加竞选,成为日本首相。
在跌倒中爬起,在挫折中奋进,是领导者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奏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不正说出了不甘失败的坚韧者的心声
吗?
十、以亲和博得信赖
“聚集人马只是开始,继续共事可谓发展,同心工作才是成功”。这是美国前总统福特的一句名言。说明领导者同部下要形成一种信赖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的亲和力。
亲和力要求圆融,而不是尖锐。尖锐的态度是与人接触时的障碍,必须及时清除方可亲和。林肯在总统大选期间曾收到一封边区少女的来信,信的内容是:你的演讲的确令人感动,但是你那言辞尖锐的评论气氛过于强烈,如果能带点父亲跟家人谈天的轻松气氛,我相信一定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此,我建议你不妨留点胡子,这样或许能调节那种严肃的气氛。林肯听取了这位小女孩的忠告,留起了胡子。胡子的存在缓和了不少尖锐的气氛。这个建议使得林肯在大选中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从而获胜。这充分说明了亲和力的重要性。
亲和力体现为一种感召力。有一种心力交融、感情相通的心灵情感,就能赢得众人的信赖。有些领导者工作期间总喜欢一本正经,面容严肃而认真,他们往往认为自己的身份是领导,领导就不能随随便便,嘻嘻哈哈,因而出现一种沉闷的环境气氛,让人心情产生一种压抑感,即使该说的话也难以说出来,心里总是堵得慌。
工作也是生活。领导者如能敞开胸怀,潇洒奔放,用好心情感染大家,相信你一定会增添无穷的力量,并同大家一起风雨同舟。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想要做称职的领导,首先要培养领袖气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可以把人简单地划分为两种:一种是领导者,一种是追随者。任何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必须接受成为领导者或追随者的现实,这似乎听起来很不公平,但却实实在在存在着,而且要继续存在下去,直到永远。
领导者的大家风范
古人曰:“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万世与全局之谋,就是战略之谋、科学之谋。一个领导者要成就辉煌一生,就要胸怀全局,具有战略家的胆量,科学家的度量,政治家的器量,集大家风范于一身。这是一个领导者高超的领导才能、高贵的人格品行、卓越的优良素质的集中体现。正如毛泽东的大气磅礴与深谋远虑,周恩来的纵横驰骋与亲切平易,邓小平的举重若轻与绵里藏针一样,令人折服,令人倾倒,令人敬慕。这种大家风范主要体现在以下10个方面:
一、充满自信,领导者成功的第一信念
没有伟大的自信,就注定干不出一番伟大的事业。一位哲人说过,自卑比贫穷更可怕。人可以没有金钱,但不能没有自信。高高举起相信自己的旗帜,就会对一切艰难困苦无所畏惧。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人物在其生活和事业的旅途中,无不以坚强的自信为先导。拿破仑曾宣称“在我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字眼。”正因为他的这种自信激起了他无比的智慧和巨大的潜能,才使他成为横扫欧洲的一位杰出领袖。历史上曾有多位军事将领,自海上登陆后即将船只烧毁,以向属下显示,除了胜利以外,别无其他选择。只许向前,不能后退,后退意味着失败。这些将领们所以烧掉船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自信的坚毅。这些都告诉我们,决定自己成功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决定叫自己失败的不是别人,也是自己。相信自己,则领导者成功的第一要素。
二、强化激励,领导者调劲的第一方法
不断满足需要是人的本性之一,是人的行为之源。强化激励的根本目的就是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一位哲人说过:一个部下当听到上司一句激励的话,就能努力工作2个月。可见激励的重要性。作为一个领导者,不懂激励就不会工作。激励是一门领导艺术,对先进者激励,是让他们不断创新;对后进者激励,是让他们不甘落后;对中间者激励,是叫他们奋勇赶超。强化激励,要实行正面激励与反面激烈相结合,以正面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集中激励与平时激励相结合,以平时激励为主。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曾对人力资本的激励问题作为专题研究。结论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激励,其能力发挥不过20%至30%,如果施以激励,其能力可发挥到80%~90%,两者差距达60%。
有人将强化激励归纳为64字口诀:奖罚有据,力戒平均;目标明确,少步渐进;标准合理,奖惩适度;投其所好,有的放矢;混合运用,奖励为主;趁热打铁,反馈及时;一视同仁,公允不偏;言而有信,诺比千金。
三、造福百姓,领导者具备的第一能力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领导者的根本职责。让老百姓过得富足,活得开心,首要是发展经济。一个领导者如果在一地工作多年,经济不发展,社会不稳定,人民不富足,就不能说有能力、有本事,也不会令人置信。缺乏致富的能力和本领,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职和无能。要发展经济,致富百姓,一是咬住发展不动摇。从本地实际出发,谋划发展思路,确定发展规划,带领群众扑倒身子,埋头苦干,实实在在为民造福。二是依靠群众不动摇。要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察民之所虑,知民之所想,急民之所需。做到看不准的事情不动手,看准的事情早动手,动手的事情不达目的不松手,依靠群众突破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三是勇于创新不动摇。干事业、搞建设,既不能左顾前人干没干,也不能右看别人搞没搞,而要看自己该不该干,可不可能干,“有为才有位”、“无私才无畏”。
四、高风良节,领导者信守的第一品质
良节,气节也。高风良节,指一个领导者的气概和节操,是一种坚持正义、永不屈服的高尚品质,一种生生不已,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在领导者的人格力量中,不可没有气节,“冻死迎风站,饿死挺肚行”,讲的就是一种气节,一种骨气。江泽民同志在建党78周年座谈会上曾强调,“要大力加强革命气节教育”。革命气节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反映了共产党人科学的人生观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体现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做人,必须讲气节。历代思想家都把气节当作最宝贵的人格尊严。孟子曾提出,在人的生命和人格尊严“二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应“舍生而取义”;岳飞气壮山河,精忠保国;文天祥不惧威逼,永不叛国;史可法临危不惧,忠贞事国;左宗堂抗击沙俄,保疆护国……
追古抚今,一个人的气节尤为重要。在民族危亡之时,是以民族大义为重,舍生取义,还是丧失民族气节,苟且偷生;在强权高压之时,是不畏权贵,坚持真理,还是奴颜婢膝,做“软骨头”;在沉渣泛起之时,是仗义执言,揭露批判,还是听之任之,甚至助纣为虐;在身处逆境时,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还是身心歪曲,一蹶不振,是最实际的考验。但更多更现实的考验,是来自如何对待功名利禄的考验。
因为气节和利欲从来就是不相容的,重气节必须轻利欲。范匡夫有句名言“当官要讲个气节,官儿不在大小,气节有大有小。你越是把钱放得下,你就越是富有。”名利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厚非。有的人在名利面前不为之羁绊,淡然处之,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个人名利与气节发生矛盾时,“气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但也有一些人利欲熏心,私欲膨胀,在金钱、权力、美色面前,纷纷落马,蜕化变质,跌入腐败的泥潭……在新形势下,身为领导干部,如果放松政治警觉,把握不住自己,丢掉了气节,就会一失“节”成千古恨。
“气节”二字如同一道千古不朽的考题,摆在世人面前,摆在领导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