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部门及其领导者,都离不开其他部门和领导的配合和支持,以求取得最佳整体效应。同级之间要注意尊重对方的职权,维护对方的威信,树立“你丢我拣,互相补台,共赢共进”的意识。当同级有错误时,应当尽力挽救一下,当同级出了纰漏时,应当主动弥补一下。而不要视而不见,见而不帮,帮而不力,更不能妄加评论,“落井下石”。同级之间,对自己要少看长处,多看不足;对待别人,要多看长处,少看不足,尤其不要在不适宜的场合,随便议论同级工作的不是。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勇于承认自己的差距,虑心学习他人的长处,并以此为动力,激励追赶并超过对方,形成你追我赶,互帮共助的良好局面。切忌嫉贤妒能,互相拆台,做出那种亲者痛、仇者快的蠢事。
平衡同级关系,关键在沟通。既然同属一个机体的组成部分,工作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只有保持经常通气,及时沟通情况,交流思想,才能增进相互间的合作和了解,融洽相互间的情感和关系。
同级之间,不可避免在工作中遇到一些纠葛和矛盾,在处理这些事务中,应本着顾全大局,维护团结的良好愿望,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则应采取谦和忍让、豁然大度的态度,不要过于斤斤计较。对涉及原则性问题,要坚持原则,不得让步。但要讲究方式方法,尽量做到心平气和、辩清是非,以理服人。尤其在共同完成某一项任务时,不要互相推诿,争功诿过。对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也不要轻易责怪,互相埋怨,而要主动沟通情况,分析原因,共同承担责任,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合作。
最伟大的沟通技巧在于重视和倾听别人的意见。
用平衡艺术调节适度
人的一生要想活得充实、自在,富有情趣,关键要掌控一个“度”。这个“度”从本质讲,就是事物的内在规律,通俗一点讲就是“分寸”。虚心过头成了虚伪;自信过头成了傲慢;争论过火则成了固执;经济失衡,不是过热便是萧条。
领导者这个岗位错综复杂、神秘莫测,是一篇大学问。但只要悟透“度”的内涵,把握“度”的适度,工作就会如鱼得水,左右逢源,少走弯路,成功在握。如立志而不空谈,诚信而不浅薄,原则而不僵化,开放而不放纵,勤奋而不凌乱,清廉而不冷漠,胆大而不张狂,威严而不摆架,谦逊而不懦弱,随和而不盲从,失意而不消沉等等,这些都是领导者工作中掌握的“度”。
在“度”这个问题上,先人早就给我们留下许多古训,道人《四留铭》中说:不要把技巧使尽,以还造物主;不要把俸禄用尽,以还朝廷;不要把财物占尽,以留百姓;不要把富贵享尽,以留后代子孙。天无绝人之路,或许老天爷也反对贪得无厌。因此,做事太过分的人,没有不留下悔恨和忏悔的。
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想得到一块土地,去求地主,地主对他说:“这很简单,清早起来,你从这里往外跑,跑一段就插个旗杆,只要你能在太阳落山前赶回来,插上旗杆的土地全都归你。”于是,那个人就不要命地奔跑,太阳偏西了,还不知足。当太阳落山前,他是跑回来了,但人已经精疲力竭,摔了个跟头就再也没有爬起来。有人挖了个坑,就地埋了他。牧师在给这个人作祈祷时说:“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呢,其实就这么大。”
干什么事情都得有个“度”,达不到这个“度”不行,超过这个“度”也不行,失度不行,过度也不行。如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便创造了适度、适中、适可而止,过犹不及,恰如其分,不偏不倚等做人处事的哲理。领导者从政的本事就是体现在做人做事能把握好这个“适度”,做到留有余地,恰到好处,适可而止。
一、适度就是留有余地
俗话说:“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绝,才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每个人存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都要为自己留有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一下子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再调头就难了。凡事都要给自己留一点后路或足够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你可以随意驰骋自己,进退有门,上下有道,随心所欲,任意发挥。
1.制定目标计划要留有余地。制定目标计划是一个地区或单位近期和长远发展的首要任务。目标定的好高骛远,脱离了当地的实际,超越了人们心理承受能力,即使你描绘的蓝图再美好,也不会点燃群众的激情;相反,如果目标定得过低过小,过分地强调困难和问题,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跳高摘果子”向来是制定目标计划的一个原则,这样的目标,既不至于因目标太高,付出努力而难以企及失去信心,又不至于因目标太低,不费吹灰之力,便唾手可及失去“胃口”。这样的目标,一般能调动起大家的“欲望”,并留有回旋余地,大家工作起来也会信心百倍。这如同一个人的生理需要一样,每次吃七八分饱的人几乎不得胃病,粗粮细粮合理搭配的人身体一般都健康。但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急于求成的人,他们想一夜暴富,恨不得长出三头六臂去挖金掘银;想位高权重,恨不得调动浑身解数,利用极端手段去豪取;想有个健康身体,恨不得全身是嘴,一夜间吞下天下所有美食佳肴。这种极端的痴狂梦想常常让他们心跳,让他们狂热,而最终都是失败之徒,真正成功的人都是那些稳扎稳打,留有余地,步步为营的人。
2.推进工作进度要余有留地。宏伟的目标,要通过具体的工作来落实,一般都是“大思路、中套套,小点子”,扎扎实实抓落实。过分仔细,四平八稳,影响进度;过分草率,漫不经心,影响效果;过分保守,缩手缩脚,缺乏力度;过分激进,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只有把握适度,留有余地,选准突破口,才能攻破重点,带动全面,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目标。“上游出力,下游挨批,中间最合适”,这是现代不少人具有的共性心理,对推进全面工作极为不利。破除这个被动的局面,领导者就要使出打破平衡,调整适度的手段。一方面集中力量培植先进,一方面加大力度扭转后进,再用两头的“拳头”敲打中间。这样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中间的就无法稳坐钓鱼台了,从而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局面。这是领导者推进工作常用的一种形之有效的手段。
3.把握工作全局要留有余地。作为一个地区的主要领导,对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定要有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留有余地,以保证航向的正确和大局的稳定。尤其是在贯彻上级指示中要吃透精神,领会实际,做到对上级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上全面而不片面,准确而不模糊,系统而不断重取义。具体工作中,要紧密结合本地的实际,既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把握分寸,留有余地,避免盲目,推进全局工作整体上水平。事实证明,遇事让人一步,自然就有周旋的余地,办事放宽一分,自然会有其中的乐趣,工作留有余地,自然就能任意发挥。
二、适度就是恰到好处
战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宋玉在描述一美女时这样写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赤,著粉而太白。”这个描述告诉人们,凡事都要有个“度”,不能做满,更不可做过头,过了,事物就走向反面。书读过了就呆了,火候过了就糊了;甜过了就苦,乐过了就悲;两块磁铁,保持距离,才有磁力,一对友人,保持距离,才显友谊。
1.处理复杂问题要恰到好处。工作就是解决矛盾。领导者处理问题必须把握时机,掌握分寸,不可轻率盲动,随意决断。特别对一些棘手问题,既不能处理过早,又不能处理过晚。过早,因事情处在朦胧状态,来龙去脉还不堪清晰,此时,贸然出手,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甚至会把问题搞糟。过晚,因问题已经蔓延开来,甚至进入恶化程度,此时出手,即使使出再多的手段,也很难控制局面。
处理复杂棘手问题,需要从大局出发,科学决策,稳步实施。手段既不能过硬,又不能过软,过硬常常会使矛盾激化,过软往往触及不到问题的要害。所以,领导在处理问题时,该当机立断的时候,不能瞻前顾后;该稳妥处置的时候,不能毛糙急躁;该无情打击的时候,不能心慈手软;该和风细雨的时候,不能简单粗暴。做到有理有据,有节有度,恰如其分。
周恩来总理在“文革”年代,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在同“四人帮”周旋中,既没有把事态弄僵,又坚持了自己的做法,为挽救党和国家的命运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中流砥柱作用。对此,毛泽东曾夸奖说:“看来还是周恩来办法多。他是个政治上的八级泥瓦匠,善于解决各种类别的矛盾和工作。”做一个“八级泥瓦匠”,实际是一种策略,一种智慧,一种高超的平衡艺术。只有掌握了“八级泥瓦匠”的技术,才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烈矛盾缓和化。这一点周总理为我们做出很好榜样。
2.进行劝说疏导要恰到好处。劝说疏导是领导者工作的必要手段。作为领导者每天都在同各种各样的思想交锋,重要的是根据不同思想,分别不同情况,坚持原则,把握分寸,该肯定表扬的,不能没有态度;该严厉批评教育的不能隔靴擦痒;该是非分明的不能含糊其辞。实际,现实生活中,有些问题看起来很严重,很复杂,细究起来并没有多大原则问题,也没有多少根本利害冲突,好多都是“意气”之争,“面子”之争。对这类问题,如果非要叫真,争个子丑寅卯来,很可能僵持不下,两败俱伤。而如果抓住实质,分清是非,及时进行劝说疏导,很可能不费多大功夫就可以化解。这种适度调节不是“上纲上线”,不是“大帽子”压人,而是运用平衡关系的艺术,选择合适的“下台阶”,使双方都能接受的意见,体面地退出矛盾圈子,走向和解之路。当然,这其中一条重要原则是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近不偏袒,对远不排斥,不凭亲疏论奖惩,不以远近分优劣。公正在胸,不偏不倚,平衡中立,恰到好处。
3.开展批评教育要恰到好处。肯定一批评一鼓励,是开展批评教育的最佳方法。首先,开展批评教育要以治病救人为目的。批评人的目的,是指出他人的缺点和不足,帮助他人纠正错误,以便更好地成长进步,说到底是“治病救人”,而不是“记恨整人”。其次,开展批评教育要以实事为准则。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对批评人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只要掌握了客观事实,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爱之以切,一般人都会诚恳接受并认真改正的。常见到有些人对批评不服,当场吵起来,很大程度在于批评没有抓住事实,抓住本质,光靠嗓门大压人,那只能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甚至被对方三言两语驳了回去,很是尴尬。三是开展批评教育要学点“弯弯绕”。所谓“弯弯绕,就是要注意方法艺术。古时有个县官“照猫画虎”,县官画完后逐一问下属画得像不像,每问一个都回答说像猫不像虎,结果都挨了40大板。当问到最后一个衙役时说:“老爷,我不敢说。”县官问:“为什么?”衙役答:“我怕。”县官问:“怕什么?”衙役答:“怕天。”县官问:“天怕什么?”衙役答:“天怕云。”县官问:“云怕什么?”衙役答:“云怕风”。县官问:“风怕什么。”衙役答:“风怕墙。”县官问:“墙怕什么?”衙役答:“墙怕老鼠。”县官问:“老鼠怕什么?”衙役答:“老鼠怕你画的虎。”衙役绕来绕去,还是说县官画了个猫,但他没有直说,免了40大板。这个故事说明,同样是批评人,有的是和风细雨,柔中有刚,让对方感到体面;有的是刻薄无情,训斥责骂,让对方感到侮辱。所以聪明的领导在批评人时,都善于转个弯。使本来激化的矛盾得到了缓和,即可圆满解决问题,又能彼此相持友好,这便是恰到好处。
4.处理人的问题要恰到好处。对人的处理关系到被处理者的前途命运,关系对他人的影响和教育,关系党和政府的权威形象,是一项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事情。有时司法部门一纸判决,便决定了这个人的死活,刀起头落,人死不能复活,或锒铛入狱,失去了人身自由。有时领导一个态度,相关部门一个文件,便决定了一个干部的终生政治命运和一家老少的正常生活。所以,领导者在处理人的问题时一定要慎之再慎,切不可情绪过激,草率从事,更不可夹杂个人感情公报私仇。很多事实证明,处理人的问题一旦混入私心杂念便不可避免地出现偏差,就谈不上什么公允。对人的处理无论是宽是严,都将记录在案,永远也抹不掉的。所以,领导者在处理人的时候,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纪为准绳,严之有据,在允许的弹性内宁宽勿严,宁少勿多,宁轻勿重,做到宽之有理,处之有度,适度适当,给人出路。所处理的人既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又要经得起社会舆论,决不能图一时之快而造成冤假错案,留下挥之不去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