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临汾钢铁公司创业历程
临汾钢铁公司是一个具有半个世纪历史的钢铁企业。半世纪前,它肩负几百万人民的殷切希望欣然诞生,带着历史遗留的伤疤奋然崛起,又顶着不期而至的暴风骤雨毅然前进,历尽多次山重水复的坎坷曲折路,才走到柳暗花明的今天。太不容易了!它犹如一名冲锋陷阵的勇士,穿越五十多年枪林弹雨的时光隧道,浑身伤痕累累,但却屡战屡胜,战功赫赫,功不可没。回望历史,真有说不尽的酸甜苦辣。
临汾这块古老圣洁的热土,山川秀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曾是华夏先民的洞天福地。舜在他的《南风歌》里就唱过:“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我们的先辈就在这种田园牧歌的农耕生活中繁衍生息。到战国时代,我国已经出现了炼铁技术,走在世界的前列。此后的几千年里,尽管全国各地的炼铁业仍在发展,但临汾这块神圣的土地上却依然耕读传家,冶铁一直滞后,没有像样的炼铁基地。
历史迈进1958年的门槛,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的热潮,周恩来总理椽笔一挥,批准临汾建立钢铁厂。大江南北的建设者胸怀总理的嘱托,跋山涉水来到临汾,投入建设工地。他们快马加鞭未下鞍,风餐露宿,披星戴月,不怕困难,不讲待遇。无论酷暑严冬,还是雷雨风雪,建设者都争分夺秒地抢工期,赶任务。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力争早日出铁。当时有一个叫得最响的口号:“一天等于二十年。”所有干部职工都在这个口号的激励下奋力拼搏,到年底第一座高炉点火投产,结束了临汾无铁的历史。
天有不测风云,1960年一场持续三年的全国性大灾荒突然降临,给临钢带来了灭顶之灾。工厂被迫下马了,几千名职工不得不挥泪告别铁水滚滚,机声隆隆的火红日子,陷入痛心疾首,茶饭不思的泥沼。冰冷的烟囱如巨大的感叹号,向万里长空发出无声的哀叹。厂区长满蒿草,野兔悠然散步。机房结满蛛网,飞鸟从容做窝。工厂上空愁云惨淡,周围一派悲凉,无限心酸……沉默的工厂犹如病危的妈妈对她的子女作最后的交代:我已经不行了,你们各自想法逃活命去吧!许多职工只好一步三回头地离开心爱的车间和机器,去另谋生路。
在度日如年的漫长时间里,职工的眼经常眺望工厂上空,职工的心始终想着厂子,盼着它快点复活!终于盼到复产的日子,大家都如鱼得水地回到岗位上,拼命地生产,决心把几年的损失抢回来。生产经营很快就出现了明显的转机,见到了风雨过后的绚丽彩虹。
事物的发展总不能尽如人意,“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人们始料未及的是,从此大字报满天飞,批斗会遍地开,派性如癫痫缠身,武斗像疟疾发作……直搅得工厂无宁日,生产无秩序,人心乱如麻。临钢人多想一心一意埋头生产啊,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即使这样,它还是作出了不少成绩。“文革”初期全厂职工连续攻克技术设计、设备制作、运行试产等难关,生产出高频螺旋焊管,填补了我国钢材生产的一项空白。产品被用于毛主席纪念堂建设、导弹工程建设,写下令临钢人永远难忘的一笔。到1976年,第一座焦炉也投产出焦了。1978年烧结厂投产,结束了土烧结生产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来,政策民心,天时地利,都迅速归位。钢城儿女立即以从未有过的激情和胆识投入本职工作。学技术,钻业务,出谋划策,革新技术,发明创造等方面都呈现出你追我赶的热潮。1983—1987年10月,炼钢配套工程建成,并炼出了临汾历史上第一炉钢,而且产量质量都逐月上升,2001年就突破了百万吨大关。临钢很快就不负众望地跻身全国56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之列。到建厂50周年之际,投资20多亿的中板厂建成投产了。不锈钢产品填补了国内市场,被评为山西省标志性名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在环境治理上近年来有了根本的变化,包括高层建筑在内的几百栋楼房拔地而起,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4平方米。十几条林荫大道遮天蔽日,处处是花园,时时有花香,树木覆盖率已达到28.3%以上。人在路上走,绿荫遮满头,人在小区遛,花香灌满袖。生活在这样的生态环境里不舒心惬意也不行。我曾经为此写过一副对联:
桐林撑巨伞,垂柳泼浓彩,条条大路生机勃勃,都为上班职工饯行;
花海泛香浪,草坪展横幅,个个小区喜气洋洋,全给凯旋战士接风。
半个世纪以来,临钢人孜孜不倦地拼搏奉献,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把几代人的心血汗水乃至生命,都毫不犹豫地献给了自己心爱的企业。企业也十分慷慨地超额回报了祖国和人民!
如今的临钢,已成为集采矿、钢铁冶炼、钢材加工、国际贸易为一体,年产200万吨钢、180万吨板材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其中的中厚板不锈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临钢笑眯眯地站在全国72家重点钢铁企业之列,自豪地跨入山西省经济主力舰队“第二方阵”。它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是临汾市的头号利税大户。
钢城儿女爱临钢,临汾人民同样爱临钢,都希望能够留住它,殷切期盼它发展壮大,越办越好。
原载《临汾日报》2011年3月23日2版,人民日报作品定制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