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673100000008

第8章 赛诗赌唱 切磋品评(1)

第一节 唐太宗切磋诗文

近体诗(格律诗)可以说是唐诗的精华。大量脍炙人口的律诗和绝句,代代传诵,常读常新。

律诗的成熟与流行,得益于唐代诗人有良好的竞争氛围。“文人相轻”的现象由来已久,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它或许不是一种消极现象,而蕴含着积极竞争的因素:文人就是要用自己的佳作去“看轻”对方,实现自我价值。要竞争,就需要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范围和条件,而律诗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精炼含蓄而又难度极高,便于诗人展开“赛诗赌唱”,也易于人们同赏共评。正因为它既严又难,更能刺激起人们争胜的欲望;正因为它篇幅短小,更容易评鉴和传诵。现存唐代诗人竞诗的轶事中,所竞的绝大多数是律诗;本书所选的22个故事,即几乎个个与律诗有关,例如:苏味道等诗人同题竞咏元宵,宋之问与沈期较量律诗,王昌龄等三人酒楼赌唱的全是绝句,李白佩服崔颢的七律《黄鹤楼》,张祜和徐凝竞夸律诗佳句,等等。在这种竞争中,唐诗的进步与发展如芝麻开花,似春江潮涌。

良好的竞争必然是在宽容和合作中进行的,唐人恰好具有这种胸怀。唐太宗身为皇帝却不耻下问,张说高居相位却激赏普通诗人的佳作,杨敬之“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韩愈与贾岛“推敲”字眼,白居易巫山敛手不敢题诗,以及若干“一字师”的佳话,都是这方面的典范。

正因为既有竞争与淘汰,又有切磋和交流,唐诗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彰示了一个道理:文学是不能封闭在“象牙塔”中的,它需要开放和争鸣。

唐太宗李世民,雅好文艺,曾开设文学馆、弘文馆,接纳学士。政务之余,书学二王,诗学齐梁(《全唐诗》存太宗诗1卷),而且喜欢与群臣交流商榷,共同提高。隋朝著名诗人薛道衡的儿子薛收,诗文有其父之风,太宗早在当秦王时就用他为记室,格外信任;薛收早亡,太宗当皇帝后仍对他追悼不已,对人说:“薛收不幸短命,如果现在还活着,朕一定让他当中书令。”太宗留心取人之长,每当看到大臣的奏章有佳言妙句,必定粘贴在寝殿的墙上,坐卧观览。

尽管能诗善文,但太宗还是很有自知之明。贞观十一年(637),著作佐郎邓隆上表请求编辑太宗的文章结为文集刊行,太宗说:“我写的文章,如果有益于百姓,史书自会记载,足可流传不朽;如果文理不正,乱政害民,即使有词藻,也会被后世耻笑,不能留存。就像梁武帝父子和陈后主、隋炀帝,都有大部头的文集,但是他们的行为歪斜不正,致使国家很快灭亡。人主重在德行,为什么要急着编文集呢?”最终没有批准邓隆的请求。自己的文集可以不编,对别人的文章却设法注意留存,太宗曾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近来读《汉书》《后汉书》,见收录有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这些文章都文体浮华,无益于劝戒,可是古人仍留存于史书。现在有上书议事的,只要词理有能益于政事的,无论朕采纳的还是未采纳的,都必须全部收录。”

太宗爱好书法,酷爱王羲之的字,心慕手追。虞世南是当时最著名的书法家,善写王体,人们称他有“羲之魂儿附体”。太宗拜虞世南为师,苦学书法,形神俱像王体,只是“戈”这个偏旁老写不好—一次碰到写“戬”字,便空下偏旁“戈”没写,而让虞世南添写上了。把字幅交给魏徵看,魏徵说:“现在看陛下模仿王体的作品,只有‘戬’字的偏旁‘戈’最逼真。”太宗叹息良久,从此更加勤学苦练。贞观十八年(644)二月十七日,太宗召请三品以上的官员在玄武门赐宴,挥笔写了一幅飞白(字体的一种,笔画露白),众臣乘着酒兴,争着向太宗手里去抢。散骑常侍刘洎,爱墨宝心切,一时竟忘了规矩,登上御座拉住太宗的手,把字幅抢到了。那些没抢到的,都说刘洎妄登御座,论罪当死,请太宗执法。太宗笑着说:“昔闻贵妃辞帝辇,今见常侍登御座。”话语轻松幽默,君臣开怀大笑,尽欢而散。

虞世南是唐初文化名人,太宗曾让他书写汉代刘向的《列女传》以装饰屏风,因一时找不到本子,虞世南便凭记忆默写下来,结果竟一字不差。太宗钦佩他的才学,常相咨询,几乎言听计从。一次,太宗将要致词送樱桃给一位大臣,在用词上举棋不定,觉得用“奉”字则抬高了对方,用“赐”字又贬低了对方,找不到合适的字眼,便询问虞世南,虞世南说:“从前梁帝赠给齐巴陵王礼物,用的是‘饷’这个词。”太宗愉快地采纳了。太宗外出考察图书典籍、文物古迹,常常带着虞世南;有关官署建议随行车上带些辞典之类的书籍,太宗说:“不用。有虞世南在,他就是会走路的书库。”太宗曾对侍臣说:“朕把宫体艳情诗当做游戏的习作,怎么样?”虞世南劝谏说:“圣作虽工,诗体不雅。上之所好,下必随之。这种诗体一旦流行,怕会风靡天下。微臣不敢苟同。”太宗嘉奖他的坦诚,赐给了五十匹绸绢。

太宗善于切磋诗文,与他在政事上善于纳谏是相通的。皇甫德参曾上书指责太宗说:“陛下修建洛阳宫殿,这是劳民伤财;征收地租,这是横征暴敛;民间妇女发型流行梳高髻,这是宫女带坏的。”言词过于激烈,太宗一时受不了,发怒说:“这个人想使国家不收一租,不役一人,宫女都不留头发,那才称他的意。”魏徵劝解道:“自古以来,臣下给皇帝上书,大多言词激切。如果不激切,就不能震动皇帝的心。激切了就难免近似于毁谤,但是正所谓‘狂夫之言,圣人辨择’,只在陛下如何裁察,不可责备上书的人。否则,以后谁还敢说话?”太宗心意缓解,赐给皇甫德参绢帛二十匹。

说起唐太宗纳谏,另有一则趣事—太宗有一次站在一棵树下,说:“这是一棵好树。”宇文士及附和着也对这棵树赞不绝口。太宗沉下脸来,神色严厉地说:“魏徵曾劝我疏远佞人,我不知道佞人是谁,心里常怀疑是你可又不能断定。今天看来,果然是你!”宇文士及叩头谢罪说:“朝中的大小官员,经常当众与陛下争论,陛下什么都做不了主。现在我有幸侍奉左右,要是也不顺着陛下点,那么陛下虽然贵为天子,又有什么意思呢?”太宗听了这话,才原谅了宇文士及。

第二节 白杨多悲风

契何力是铁勒部的酋长,归顺唐朝为大将,虽然武夫赳赳,但也颇通文雅。唐高宗时宫中建造蓬莱宫,司稼卿梁孝仁监理此事,在每个庭院都栽植白杨。契何力来蓬莱宫游观,梁孝仁指着白杨说:“这种树长得快,三年多宫中就能遍是树荫。”契何力什么也不说,只是背诵古诗道:“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言外之意是说这种树是坟墓间的树,不宜在宫中栽种。梁孝仁立即下令拔去白杨,改为栽种梧桐。

说起契何力,还有一则趣事。契何力率军攻打高丽,元万顷担任他的文字秘书,作《檄高丽文》,文中讥讽高丽人“不知守鸭绿之险”。高丽的国王莫离支看到檄文后,回信说:“谨听教诲。”于是移兵固守鸭绿江。唐朝的军队打不过去,元万顷因此被贬谪流放岭南(今广东广州)。

第三节 争诗打官司

辛弘智,唐高宗时的国子进士,好作诗,曾有《赋诗》说:“君为河边草,逢春心剩生。妾如堂上镜,得照始分明。”自以为得意之作,交给同窗学友常定宗欣赏。常定宗暗中喜欢这首诗,想“窃”为己作,便把末句的“始”字改为“转”字,并声称一字之改使全诗生辉,这首诗的作者当是姓“常”而不姓“辛”了。辛弘智哪里肯干,愤而争辩,两人闹得不可开交,最后写状子告到国子博士罗道琮那里,请罗道琮裁判此诗到底属于谁。罗道琮了解情况之后,提笔下判词说:“从前有五字定表,以理直称奇;今天因一字争诗,取词多为主。整首诗判归辛弘智,‘转’字返还给常定宗。特发这道判词通知双方,公正与否任凭众人检验。”判词的前两句,是借用三国时期钟会替虞松修改章表的典故,主要训斥了常定宗,同时也批评了辛弘智。三国曹魏末期,大将军司马师独揽朝政,曾命令中书令虞松起草一份章表。虞松修改了两遍,但仍不符合司马师的心意,被退回来再让修改,限期上交。虞松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如何修改,一筹莫展;中书侍郎钟会见顶头上司如此为难,便询问究竟,虞松以实相告,钟会就在虞松的原稿上改动了五个字,顿时使章表增色生辉,令虞松钦佩不已。章表再送司马师审阅,司马师也十分惊诧,对虞松说:“这不像你的手笔,是谁帮助修改的?”虞松毫不隐瞒地回答:“是钟会。我刚才向您交稿时,原本就想奏明;现在蒙您垂询,我更不敢掩盖钟会的文才。”经过“五字定表”的奇遇,钟会很快得到了司马师的重用。虞松是如此推贤敬能,可辛弘智却与常定宗闹得不可开交;钟会助人为乐但不炫耀,可常定宗却贪人之诗为己诗。与古人相比,辛、常二位都应感到惭愧,所以罗道琮要借用这个典故来“各打五十大板”。

第四节 元宵灯会竞诗

唐初“文章四友”之一的苏味道,二十岁举进士,武则天时曾两度为相。为官圆滑练达,遇事往往不置可否。曾有门人问他:“天下纷扰,政务复杂繁忙,相公为什么能从容地协调处理?”苏味道默而不答,只是用手抚摸床边棱角而已,暗示从政的秘诀在于“模棱两可”。此事一传开,人们便送给他一个绰号,叫“苏模棱”。

别看苏味道从政“模棱”,在诗文方面却不“模棱”,争胜心很强。唐中宗神龙(705—707)年间,京城正月十五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治安管理在这几天也松弛下来,取消宵禁令,准许男男女女夜出观灯。上至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下到工匠商贩、丫鬟奴仆,无不夜游赏灯。街上车马填塞,行人比肩继踵。王侯公主之家,鲜衣怒马,纷纷张宴奏乐,竞相夸比豪奢。文人学士自然也不甘寂寞,结伴出游,作诗描写繁华的景象。他们互相约定,各赋诗一章,评定高下,选出最佳诗歌。参加灯会竞诗的有几百人,作品经过淘汰,最后只有三首入选—

最好的一首是苏味道的,全诗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第二首的作者是吏部员外郎郭利贞,诗歌是:“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烂漫唯愁晓,周游不问家。更逢清管发,处处落梅花。”郭利贞生平不详,幸赖此诗得以留名。

第三首是殿中侍御史崔液作的:“今年春色胜常年,此夜风光正可怜。鹊楼前新月满,凤凰台上宝灯燃。”崔液,字润甫,小名海子,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举进士第一,《全唐诗》存诗12首,但其中《拟古神婉转歌二首》实为郎大家宋氏作。

第五节 上官婉儿秤量文士

上官婉儿是唐初宫廷诗人上官仪的孙女。上官仪于太宗时出任秘书郎,诗作绮错婉媚,风靡当时,被人称为“上官体”。唐高宗时,上官仪因参加谋废武则天的活动,被抄家下狱而死,儿子也遭祸被杀,只留下了孙女上官婉儿。据《唐语林》卷三记载,婉儿的母亲郑氏将要生下她的那个晚上,梦见有人送给一杆秤,并且说:“用它来秤量天下的文士。”郑氏希望生个男孩,等看到婉儿出生,便说:“秤量天下的,难道是你这个丫头吗?”

婉儿聪慧辩捷,博涉经史,精研文笔,虽被配入内廷,但很受武则天的喜欢。从十四岁起,为武则天起草诏令,俨然是宫中第一“女秘书”。唐中宗李显即位,婉儿大受宠爱,进拜昭容(唐代九嫔之一,正二品)。在婉儿的建议下,中宗于景龙二年(708)在修文馆设置大学士四员、学士八员、直学士十二员,用来代表和象征四时、八节气、十二月;并规定,凡属天子举行的宴会游览等活动,只有直学士以上的官员可以跟从。皇家的活动在婉儿的调度下有声有色,每至酒酣耳热,或是登山临水赏风光,中宗都带头赋诗—当然大多是由婉儿代笔的。皇帝既有圣作,皇后、公主也跃跃欲试,暗中少不了请婉儿指点。御诗出示百官,百官特别是众学士便竞相唱和,所有作品汇集起来,由婉儿评定优劣,排出名次,颁发奖赏。宴游赋诗的活动,在婉儿的推动下蔚然成风,久而久之,婉儿便成为“诗界女皇”,作为权威评论家,真的开始“秤量”天下的文士了。

在宫廷的赋诗活动中,有两个人逐渐脱颖而出,常占鳌头,他俩是宋之问和沈期。二人的诗都工于格律,音韵谐调,号称“沈宋体”。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人们连同沈、宋本人,也都希望能分出个高下;而能出面当裁判的,自然也就非上官婉儿莫属了。某一年的正月三十日,中宗游幸宫中的昆明池,赋诗一首,群臣纷纷奉命和诗,共有百余篇。中宗异常高兴,下令在帐殿前搭起彩楼,让婉儿高坐楼上,挑选一篇最佳诗歌作为御制歌谱的歌词。群臣都集结伫立在楼下,恭候结果。过了一会儿,只见写有作者姓名的诗笺像雪片一样飘落下来,这些都是落选的诗,群臣各自认取之后,期待谁是幸运者。问来问去,只有宋之问、沈期的诗篇没有被丢下,看来婉儿在犹豫宋、沈的诗作哪个更好。又过些时候,一张纸片飞坠,众人围上前争相取观,原来是沈期的诗。评选就此揭晓,宋之问名列第一。有人赞赏,有人叹息,正在这时,上官婉儿发话了:“沈、宋二位的诗作难分高下。但沈诗的结句‘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材’(《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词气已经枯竭;宋诗是‘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结尾仍然劲健高昂。”沈期听了,心服口服,没有作任何争辩。

后来唐玄宗起兵发动政变,上官婉儿以勾结安乐公主罪被杀;但玄宗看重她的诗才,命宰相张说为她编辑了诗集。《全唐诗》现收录其作品32首,以《彩书怨》最为知名:“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顺便说一下,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是个大力士。某寺庙有头牛顶人,没有人敢靠近,只有用圈拦着。宋令文光着膀子跳进去,牛伸着两角冲过来,他抓住两只牛角,用手按倒牛,牛被折断颈骨而死。他能用五指抓起捣米的石臼,在墙壁上写四十字的诗。在学堂时,他曾一手拔起讲堂的柱子,把同学的衣服放在柱下压着,同学答应请酒,他才抬起柱子取出衣服。

第六节 夺锦袍

武则天登基后的第一个春天,率领百官巡幸洛阳龙门,命随从官员作诗颂赞。文士们竞展诗才,左史东方虬率先成诗,武则天看后赐予一件锦袍以表奖励。过了片刻,宋之问也呈上诗来,武则天觉得更在东方虬之上,便把锦袍从东方虬手中要回来,披在了宋之问身上。

虬,照字义来说是无角的龙;战国时期有个清官叫西门豹,所以东方虬常说:“二百年以后,请求跟西门豹作对句。”

后来,人们把文才出众或是竞赛夺得第一名叫做“夺锦袍”,也简称“夺锦”。

第七节 骆宾王赠句

“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诗歌整炼缜密。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聘请他为幕僚,他写了《讨武(zhRo)檄》,历数武则天的罪恶,连她的祖宗都骂到了。武则天初读檄文,时而发出哂笑,不以为然,但当读到“一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这一颇能激发唐朝旧臣怀念故君的语句时,止住笑容,叹服骆宾王的文采,说:“宰相怎能丢失了这个人!”檄文写的虽好,但徐敬业兵力不济,很快就被打败了,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藏匿不知所终等各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说他出家为僧,并曾指导过宋之问作诗。

宋之问诗名颇著,但为人急功好利,趋炎附势。曾请求任北门学士,未得武则天批准,便作《明河篇》表达自己的心意:“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武则天见诗,对崔融说:“我不是不知道宋之问有文才,但他口中有病。”—因为宋之问患牙病,口中常有臭味。宋之问为此忧愤不已,但并不甘心仕途无为,愈发谄事权贵,甚至为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捧尿盆,人品深为时人所不齿。因为巴结权贵巴结得太紧,所以权贵一倒,他也跟着倒霉,曾先后三次遭贬谪流放:一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二贬越州(今浙江绍兴),三贬钦州(今属广西),最后被唐睿宗赐死。相传他自越州贬所遇赦北还,走到杭州,游览西湖边的灵隐寺,当晚月光皎洁,他在长廊边散步边吟咏,作《灵隐寺》诗说:“鹫岭郁(tiWo-yWo),龙宫隐寂寥。”意思是灵鹫山(西湖附近的飞来峰)郁郁苍苍很高峻,龙泓洞(在杭州天竺山理公岩北)烟雾锁隐好寂寥。接下去第二联诗,宋之问搜肠刮肚,始终想不出满意的句子。这时,寺院里一位老僧点着了长明灯,坐在大禅床上,问道:“年轻人夜晚不睡,看样子在苦苦吟咏作诗,不知碰到什么难处了吗?”宋之问回答:“学生练习作诗,偶有兴致,正想给灵隐寺题写一首,但诗思却接续不上了。”老僧说:“你先吟诵吟诵上一联吧!”宋之问立即吟诵了上一联诗给他听。老僧吟咏思索了一会儿,说:“你为什么不说‘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惊愕不已,叹服老僧续句的刚健秀丽。经这一点拨,宋之问思绪大开,接下去作完了全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老僧赠送的两句,确实是《灵隐寺》这首诗中最精彩的“诗眼”。清晨,宋之问又去拜访老僧,却再也找不到了。寺内知情的和尚说:“这赠诗的老僧便是当年大名鼎鼎的骆宾王啊!”宋之问越发惊异,追问详情,那和尚说:“当初徐敬业起兵失败,和骆宾王一起逃跑了,朝廷没有追捕到。将帅害怕逃脱主犯会遭致重罚,就在被杀的数万人中,找出类似徐敬业、骆宾王的两具尸首,砍下脑袋装在木匣里献给了朝廷。所以虽明知徐、骆二人未死,但也不敢捕捉了。徐敬业因此得以逃到衡山当和尚,活到九十多岁才去世;骆宾王也落发为僧,遍游名山,最后来到灵隐寺,一年之后逝世。”

这则故事见于唐代孟的《本事诗·徵异第五》,近人多怀疑其真实性,但从不否认它是情采飞扬的诗坛佳话。

第八节 梨园弟子

唐玄宗多才多艺,非常喜欢音乐,曾在皇宫梨园设立教坊,挑选乐工三百人和数百名宫女,研习音乐、舞蹈、戏曲。玄宗亲自教习,当时称为“皇帝梨园弟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写道:“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寒映日。”白居易《长恨歌》也说:“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后世因此称戏班、剧团为“梨园”,戏曲演员为“梨园弟子”或“梨园子弟”。

第九节 得江山助

张说擅长文辞,唐玄宗时封燕国公。玄宗写了诗文,常请张说过目润饰。张说因与另一名宰相姚崇政见不同,一度被贬任岳州(今湖南岳阳)刺史。他在岳州写作的诗歌,却格外精美,远胜以往所作。于是人们说岳州山青水秀,风光秀丽,江山之美使张说的诗文生色,是“得江山之助”。

后世因此常用此语指自然风光滋润诗文创作。例如明代汤显祖《牡丹亭》开首曲《蝶恋花》即有“俊得江山助”之语。

第十节 张说激赏佳句

洛阳(今属河南)人王湾,唐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虽然诗名早著,但为天下人称赏的好诗不过一二首。他游览了北临长江的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泊舟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心中的情思,写成《次北固山下》(又题《江南意》)一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歌如行云流水,第三联尤为脍炙人口:残夜尚未消退,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更蕴含着乐观向上的自然理趣。

宰相张说,很欣赏王湾的这首诗,特别赞赏“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亲手题写在宰相政事堂,经常拿给文人看,让人以它为诗歌创作的典范。的确,烂杏一筐,不如仙桃一颗,若有一篇一句出类拔萃,亦足以青史留名了。再如张若虚,《全唐诗》存诗仅2首,但一首《春江花月夜》就完全可以让他美名永存了。

第十一节 文坛元帅

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张九龄,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单就文学而言,他上承陈子昂,下启孟浩然、王维,首倡山水田园诗派,“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等名句传唱千古,堪称一代文宗。

唐玄宗非常推崇张九龄的诗文,常对侍臣说:“张九龄的文章,超越有唐以来的所有名家。我终身师从他,仍不能学得他的一二。他真是文坛的元帅啊!”

第十二节 酒楼赌唱

开元年间(713—741)的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齐名,他们都没有步入仕途,流落下层,而时常在一起交往漫游。某一天,天气寒冷,下着小雪,三位诗人一同来到酒楼,买酒小饮。忽然有十几个梨园伶官(宫廷歌舞戏班的乐官)上楼来聚宴。三人便避席躲藏到角落里,围着炉火观看他们。一会儿,有四个妙龄歌妓相继走上楼来,个个都华丽娇艳,漂亮至极。她们一到,随即奏起了音乐,演奏的都是当时的流行曲词。王昌龄三人私下约定说:“我们三个都有诗名,但每次我们自己都分不出高低,这次可以偷听伶人们唱的歌,谁的诗被她们当做歌词唱得多,谁就是优胜者。”话音刚落,就听一个伶人弹着乐器唱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伸手在墙上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一首绝句。”接着,另一个伶人唱的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高适也伸手在墙上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一首五言绝句。”随后,又听一个伶人唱道:

“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朝阳日影来。”

这首诗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又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两首了。”王之涣自以为成名已很久了,就对王、高二人说:“刚才三个都是潦倒落魄的伶人,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歌词,这些俗不可耐的末流伶人,怎么敢接近我的阳春白雪?”王之涣指着歌妓当中最漂亮的一个,说:“等听她唱,要是唱的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再不敢和你们二位争高低了。如果她唱的是我的诗,那你们俩可得拜倒在我的桌案之下,奉我为老师。”三个人都乐意打这个赌,笑着等待那个歌妓开唱。片刻过后,轮到她启动歌喉了,她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嘲笑王昌龄、高适说:“怎么样,乡巴佬,我不是瞎吹吧!”三个人一齐哈哈大笑起来。那些伶人不知是怎么回事,都转身走过来问:“不知三位郎君为什么这样欢笑?”王昌龄三人就告诉了伶人。伶人争相拜见说:“我们俗眼不识神仙,如蒙不弃,敬请赏光,入席同宴共饮。”三位诗人欣然同意,尽情地喝了一整天。

第十三节 李白称美崔颢

唐人风习,举凡寺观、台阁、旅店、学校、店铺,以及名胜古迹之地,大多设有诗板或诗壁,备齐笔墨砚台,以便过往的诗人题诗。一般的诗人,倘若在某处题写了一首上等佳作被传颂天下,他也就一跃而变成知名诗人。

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崔颢,少年为诗,诗意浮艳,柔弱乏力;后来周游天下,览名山大川,得江山之助,诗体迥然转变,变得风骨凛然,大气磅礴。崔颢游武昌黄鹤楼,挥毫泼墨题写了一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游览黄鹤楼,本想题诗纪念,但是见崔颢的诗情景交融、气象雄浑,自己再题也难以逾越,便感叹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没有题诗就离去了。此事传开之后,崔颢的诗名暴涨—到了宋代严羽《沧浪诗话》里,竟然盛赞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李白虽以高傲狂放著称,但也有虚心受教的时候。《方舆胜览》卷五十三记载,李白少年时在眉州(今四川眉山)象耳山读书习诗,想要中途放弃,后来在山下小溪旁遇见一个姓武的老太太正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她干什么,老太太回答说:“要做针。”李白很受感动,从中悟出作诗为学之道,于是回到山中坚持完成了学业。象耳山下的那条小溪因此被称为“磨针溪”,民间也传有“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的谣谚。这则故事或许属于虚构,但李白那天马行空似的创作方式确也并非无懈可击,他也曾得到别人的指教,甚至受到妻子的批评指点—李白的妻子出身名门,是高宗朝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富有才情。李白曾作《长相思》乐府一篇,最后的句子是“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李白自鸣得意,拿给妻子许氏看,许氏说一点儿也不新颖,因为武则天的诗中已有“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的说法了,李白无言以对。

第十四节 公主评才子

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升平公主贤明而有文才,喜欢与诗人交往。郭暧每次邀请文士集会饮宴,公主都躲在帷幕后观听,评论文士的优劣高低,听到好诗,便赏诗人百匹绢帛。

大历年间(766—779),李端和韩、钱起、卢纶等人诗歌酬和,驰誉京城,人称“大历十才子”。大历十才子都是郭暧的门客。有一次,郭暧升了官,十才子前来祝贺,郭暧摆下宴席,说:“诗先作好的,公主有赏!”李端率先赋诗《赠郭驸马》说:“青春都尉最风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斗鸡过上苑,玉鞭骑马出长楸。熏香荀令偏怜少,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诗歌赞美郭暧出身高贵、相貌堂堂,宾客听了都叫好,公主十分高兴,赏赐李端百匹绢帛。钱起也自负诗才,心里不服气,说:“李端确实有才学。不过,这首诗可能早就构思好了。请他再赋一首,就以我的姓为韵吧!”李端欣然应允,把纸铺好,大笔一挥而就:“方塘似镜草芊芊,初月如钩未上弦。新开金埒看调马,旧赐铜山许铸钱。杨柳入楼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钿。今朝都尉如相顾,愿脱长裾学少年。”李端思维是如此敏捷,钱起这才心服口服了。

说到升平公主和郭暧,顺便提一个插曲“打金枝”的故事。据唐人赵《因话录》卷一记载,郭暧与升平公主关系不好,有一次小两口吵架,郭暧骂公主说:“你仗着你父亲是天子吗?告诉你,我父亲还讨厌做天子,给他当他都不当。”公主恼怒哭泣,驱车进宫告诉了皇帝。皇帝说:“你不知道,他父亲确实嫌当天子,给他当也不当。要是他不嫌,江山社稷就不是你娘家的了。”说着,皇帝掉下泪来,没有帮女儿说话,只是让她回婆家去。郭子仪关押了郭暧,自己跑到朝堂去请罪。皇帝召请郭子仪,安慰说:“俗话说:‘不傻不聋,不作婆婆公公。’小孩子们在家里随便说的话,您用不着当真。”赏赐并送走了郭子仪。郭子仪回到家,打了郭暧几十棍子,了结了这事。后来晋剧等诸多现代戏剧,演义这段故事,编排了《打金枝》的剧目(王公贵族的子女称“金枝玉叶”,所以叫做“打金枝”)。

第十五节 天下诗名又在杜家

从杜审言到杜甫,杜家一直以诗擅名。杜甫的儿子杜宗武,把自己创作的诗歌拿给阮兵曹(兵部司姓阮的官员),阮兵曹回赠了一把石斧,连同原诗一并还给了杜宗武。杜宗武说:“斧,拆字来说是‘父斤’,兵曹的意思是让我把诗呈给父亲,由父亲加以删减修改(”斤“是砍削的意思)。”不久,阮兵曹听到了这话,说:“错了!我想让你砍断你的手。你那擅长写作的手若在,天下诗名又都在杜家了!”

第十六节 有趣的“四倒”

诗人宋雍(一作“宋邕”),年轻时并无声誉,后来患了眼病,双目失明,诗名反倒显扬起来。他无眼却作了一句“有眼”之诗:“黄鸟不堪愁里听,绿杨宜向雨中看。”(《春日》)进士出身的刘长卿,是中唐前期著名诗人,尤擅五言诗,自诩为“五言长城”。他眼睛没有毛病,却作了一句“无眼”的诗:“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送郎士元》)

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清江,自幼出家为僧,与同乡诗僧清昼(皎然)齐名,时称“会稽二清”。出家人本应屏除色欲,但清江却作了歌咏七夕节的男女艳诗:“惟愁更漏促,离别在明朝。”(《七夕》)“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卢纶,周旋官场,仕至户部郎中,虽从未出家为僧,却作了自拟为僧的诗:“愿得远公知姓字,焚香洗钵过馀生。”(《夜投丰海寺谒海上人》)

人们把这四个人的诗联系起来,觉得虽阴差阳错、颠倒身份,但四诗的诗意和措辞难分高下,俱为佳句,于是称之为“四倒”。

第十七节 顾况的“酷评”

中唐诗人顾况,心直口快,语言尖酸刻薄,常常令对方羞愧难当。他喜欢道教,曾身披道服隐居在茅山(在今江苏句容东南)。有一个秀才来茅山游览,边走边吟诗说“驻马上山阿”,思索良久,想不出下一句。顾况见他如此愚笨,便调侃说:“为什么不接着说‘风来屎(谐音’诗‘)气多’?”秀才勃然大怒:“你这人休得无礼!”顾况说:“我是顾况。”秀才知道顾况的大名,羞得脸红脖子粗,慌忙退走了。

顾况曾应邀担任一高官的幕僚,与长官关系不睦,长揖行礼,准备辞别,临走之前挖苦长官说:“我梦见嘴巴和鼻子等器官争高低。嘴巴说:‘我能评论古今是非,你鼻子有什么能耐,却居我之上?’鼻子说:‘饮食的味道,除了我谁也不能辨别。’并问眼睛为什么在鼻子之上,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察秋毫之末,远观天边之物,只有我本领最大。’眼睛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本领,竟然居我之上?’眉毛说:‘我虽然无用,和世上有些宾客一样,无益于主人;但是没有宾客就显不出主人的排场,没有眉毛怎能成脸面?’”长官听出了话中的讥讽意思,深感惭愧,便诚恳挽留,善待顾况了。

不过,顾况也有碰到对手,被迫赔礼道歉的时候。白居易年轻没出名时,曾去长安游览,携带诗作拜谒顾况。才高眼也高的顾况,很少推许别人,他根本没把眼前的年轻人放在眼里,反倒瞄着白居易的名字,嘲讽说:“长安什么东西都贵,你在这里‘居’住可是很不容‘易’!”白居易默不作声,只是示意顾况先看诗卷再说。顾况翻开诗卷,首先跃入眼帘的是《赋得古原草送别》,当看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对白居易刮目相看,赶忙收回了刚才的嘲讽,对白居易说:“有这样的好诗句,就是居天下也不难。老夫刚才的话只是跟你开个玩笑罢了。”

顾况的儿子顾非熊,也继承了父亲的特点,滑稽好辩。宰相令狐楚听说他机敏善辩,便出令说:“水里取一鼍(tuF,扬子鳄),岸上取一驼,将这驼来驮这鼍,是为驼驮鼍。”顾非熊答道:“屋头取一鸽,水中取一蛤,将这鸽来合这蛤,是为鸽合蛤。”顾非熊经常讥讽权贵家的公子哥儿,得罪了不少人,在权贵的排挤下,在科场考了近三十年也没被取中,为他叫屈的人很多。唐武宗会昌年间(841—846),陈商做主考,放榜时,武宗怪罪没有顾非熊的名字,让礼部收回原榜,重新放榜,取中了顾非熊。诗人刘得仁为此作了一首贺诗:“愚为童稚时,已解念君诗。及得高科晚,须逢圣主知。”

同类推荐
  • 记取明媚时光

    记取明媚时光

    作者以雅致艳丽的文字讲述了51位明星的故事。从谢贤、狄龙、汪明荃到范冰冰、大S、小S,从上世纪60年代到新世纪,几十年的娱乐圈的人生沉浮跃然纸上。他们的爱与痛、喜与悲、繁华与苍凉,浸透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
  • 老子自然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老子自然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人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有着太多太多的智慧等待着我们去汲取、领悟;思想是一片宽广无垠的大海,有着太浓太浓的魅力吸引我们去畅游其中。名家的人生,闪烁智慧的光芒,为我们折射出人生的光彩,波荡出生活的弦音;名家的人生,尽显思想的魅力,引领我们享受心灵的美丽旅途,体味生命的丰富元素。驰骋于睿智的思想海洋,让我们的精神变得充盈,心灵变得纯净而通透。
  •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李自成第二卷:商洛壮歌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记录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纪录》汇集了从明到清28位皇帝的小传,涵盖了他们的人生轨迹、朝廷政务、后宫生活及得位根由、身死原因,截取他们生平中最得意之事、最失意之事、最痛心之事,历数品评他们的千秋功过,层层揭开他们的身后留下的谜团,以史实为依据,兼涉轶闻、生活。因而,具有史料-陛、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明清帝王的贤愚仁暴、国运的兴衰更迭、政治的清浊荣枯、民生的安乐艰辛,都能给后世以镜鉴。今天我们品读历史,钩沉帝王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小而言之,于今之借鉴、增知、休闲,不无裨益;大而言之,个人的修养成长,家庭的维系安顿,处世的进退取予,行事的韬略谋断,也都可以从中受到启迪!
  • 延安女兵(第2卷)

    延安女兵(第2卷)

    本书是一部丰富完美的历史挡案、历史资料,书中包括蔡畅、邓颖超、帅孟奇、康克清、丁雪松、罗琼、王云等百位风云人物,塑造了一群伟大时代的中华民族的巾帼英雄,一批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锋。
热门推荐
  • 红颜倾国赤妃

    红颜倾国赤妃

    大喜之日,一块红盖头,就这么的被抬进了皇宫。她,成了人人耻笑的赤妃。宫闱里的女人习惯丈夫便是他们的‘天’,而她偏偏逆‘天’而行。她要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他,一个桀骛不驯的帝王,她的一颦一笑牵动着他的魂魄,对这个女子又爱又恨。他自信她逃不出自己的掌心,老天又能让他如愿吗?【片段】莫名的伤感由心而生,她记不得自己是如何来到这里的,和亲的人原本不是她,她的父亲,因为战争的失败硬是把女儿嫁给虬龙国的皇帝。与其说是‘嫁’还不如说是‘送’。差的只不过毁灭般的火红头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 时光微凉陌

    时光微凉陌

    两条永远都无法相交的平行线,却在一次次邂逅之中意外相交。多么不可思议画面,但就是就这样,却给两位少年少女带来了无法磨灭的震撼。在她面前,他想永远是个孩子。无赖,撒娇;只为看到她满脸无奈却又万分宠溺的样子。他是万人面前的巨星,以冷酷闻名。直到遇见那个暖暖的人,并视为珍宝。从那时起,他的世界,有了生机,不再单调。多想带她去看一看那美丽的流星,并让她知道,他在乎的人不多,只有她而已。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锲阔,与子成说。
  • 三国之云风起

    三国之云风起

    (穿越,地点:落凤坡)咦,不小心穿越了。还不知什么情况,前面一个骑着白马长相奇怪的将军突然转身问道:“听说汝是西川人士,可知这地名为何?”正想支支吾吾的怎么混过去,忽然另一些零碎的记忆纷涌而至。不禁脱口到:“回军师,此地名为落凤坡。”此言一出,心里万千草泥马飘过,还有这么玩人的吗?
  • 赤灵符

    赤灵符

    本以为捡回来的是一只乖巧的宠物猫,不料却是一只心机猫。安岩城,一座是非城,千年变更,不忘初心。当柯雷伊身负赤灵符回到这座城市,沉静了千年的安岩,各方势力逐渐苏醒,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夺之战……而当记忆的迷雾被层层剥开,爱恨情仇,何去何从……
  • 1938—1941重庆大轰炸

    1938—1941重庆大轰炸

    血腥轰炸,惨烈惊世。政要、平民,空中搏杀、外交风云……四个家庭演绎血与火中的人生命运、民族命运。周恩来运筹帷幄,蒋介石“以拖待变”,汪精卫无耻叛国……本书披露个中情景。中国脊梁,抗战史诗。把日本法西斯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
  • 登天武途

    登天武途

    武道一途,犹如登天。从山里走出的少年,能否完成他所追求的武道之路?
  • 临时应急会话宝典

    临时应急会话宝典

    本书主要是为英语口语学习者准备的,以句子的形式表达各种情况。句子中包括了实用的词汇及短语。对于有相同说法的词语或句子,书中也做了说明。本书以主题划分,分为十大主题,主题以下又划分为具体的状况,比如:逛街购物时如何讨价还价,挑选衣服;面试找工作时,应聘者如何自我介绍,面试者如何提问;身在外国时需要去药店、去医院等等,涉及日常生活、工作、出国等方方面面,读者可以很轻松地找到应急的那句话。同时还配备MP3,让你听到原汁原味的英音。
  • 谁在为中国添堵:大国崛起之痛

    谁在为中国添堵:大国崛起之痛

    中国经过三十余年的长足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容忽视的大国。而中国在崛起过程中所面临的国际、国内问题,需要解决的种种矛盾都可以说是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必经的阵痛。本书就这些内容,如中国遭金融欺骗,遭贸易保护主义、遭政治围堵、军事围堵等展开讨论。除此之外,中国与邻国的领土纠纷、国内的种种矛盾,本书亦有所讨论。
  • 亘古劲敌

    亘古劲敌

    亘古,何为亘古,乃永恒不朽。那何又为劲敌呢?是人、是地、还是天。漫漫征途路,谁人堪为敌,道心亘古,必将不朽。当一块石碑碰到一个对的人,一段激烈的“化学反应”产生了。一段传奇的历史即将拉开序幕,一段辉煌的人生即将扬帆起航。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即将展开。
  • 汗蒸三国

    汗蒸三国

    现代风格的三国演义,深挖人性的两面性,让你了解三国那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