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檀博物馆能有今天兴旺的局面,当然与馆长陈丽华女士的努力分不开。陈女士是个成功的企业家,她的事业正蒸蒸日上;她的可贵之处在于,她不只是个企业家,还是个对传统文化、对紫檀艺术有着强烈爱好的人。她不仅有着相当的鉴赏能力,同时又积极进行紫檀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她投入巨额资金,花费大量心血,并自得其乐,坚持不懈。陈女士深知,企业的根基在社会,成功的企业应该回馈社会,报答人民。这是一个有作为的企业的社会良知。她不是把自己的珍藏及精美的制作当作待沽的奇货,或只供个人赏玩的宝物,而要把它们公诸社会,期望更多的人能去欣赏,期望这一传统工艺得以永续流传。个人的爱好上升为一种文化的自觉,家具雕制的实践又产生出弘扬传统的历史责任感,于是就有了中国紫檀博物馆,企业也与文化结了缘。兼任馆长的陈丽华女士,对博物馆始终充满着热情,在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她与她的同事们切切实实地推进着各项工作,使博物馆可持续地发展,并且影响日渐,引起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丽质华堂》一书,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紫檀博物馆的过去与今天;我们也相信,陈丽华馆长会以自己惯有的勤奋,继续书写未来辉煌的篇章。
《丽质华堂——中国紫檀博物馆》序,文物出版社,2007年
鬲的世界
鬲是远古时代的一种炊器,曾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三千年,为文物考古界所熟知,而于大多数民众来说就相当陌生了。
鬲向前先生的《鬲与鬲文化》一书,首次对鬲及鬲文化做了全面、系统的挖掘与研究。
鬲不仅是一种器皿,而且是一种文化。缕述鬲的历史,探求其中所承载、蕴含的文化,便使本书立意高,视野开阔。从篇章结构、内容设计上,包含了有关鬲与鬲文化的各个方面,使读者看到一个多彩的鬲的世界。支撑作者观点的,是广泛搜集的大量资料,有考古发掘或存藏于海内外博物馆的实物,有古代文献的记载,有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述。这一切,经过作者的整理、分析、比较、研究,于是有了这本书,有了这个成果。
本书使鬲的几乎湮灭的历史得以复活,使许多散乱的历史碎片得以复原,给人以知识性的收获;同时作者创造性的努力,如从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分析鬲的产生和演变,特别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哲学五个方面总结鬲文化发展的启示,也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书篇幅不算长,但内容颇为丰富,而且条理清晰,叙述简洁,不枝不蔓,令人感到明快。书末的《鬲文化问题解答》,三十七条,是作者对研究要点的归纳,也便于读者回顾全书内容,富有创意。
公元2009年5月1日,北京下着小雨,我在家中翻阅这本书稿,沉浸在鬲的天地里。一个鬲,居然有着这么多的学问,中华文明的博大精神,即由此可见。我又想到作者鬲向前先生,我的老朋友,他容易引人注目,往往由于这个姓。我们奇怪怎么会有这个姓,他也好奇,由好奇而探索,一发不可收拾,而终于有所成就。其中的甘苦,难以想象,肯定是不容易的。因此,更要祝贺这本书的出版,感谢他在发挥和弘扬中华文明上所做的努力。
《鬲与鬲文化》序言,三秦出版社,2010年
《作庐韵语》序言
张颔先生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他的专业成就与贡献早为海内外的公众所敬重,而《作庐韵语》则让我们看到他的另一面,他的才情、灵性、素养,以及偏好、交游等等,看到了他丰富的精神世界。
诗文创作对张颔先生来说,应是“馀事”。但他所涉足的诗文范围也很广,有诗歌、小品、笔记、杂感、碑铭、序言、题跋、联语等,合二百余篇,为数亦夥矣。他勇于创新,每一种体裁都没有固定样式,似乎随心所欲,但又分明合于大的规制。即以诗歌而言,既有传统的七古,更多的是杂体诗,也不乏自己的创造,不拘于格律,而又富有诗意,直抒胸臆,别具一格。
作者毕竟是大学者,文史根基深厚,又整天沉浸在传统文化之中,因此他的一部分创作,特别是一些有关文物或文史材料的题跋,或重于考证,或有所质疑,或意在商榷,或别有新解,都言之有物,有理有据,俱见学养功力,亦可视为学术小品。
与这些大雅的内容相比,还有一些可视为大俗的作品,这突出体现在联语中,即用大量俗语入联,又引经据典,说明其来历的久远,颇有趣味。更多的是雅俗结合,往往妙趣横生,令人解颐。
惜墨如金是张颔先生诗文的特点。其作品多为短章小制,文字极为简约,足见锤炼的功夫。
诗文最能体现作者的个性。对不学无术者的讽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表现出张颔先生分明的爱憎、热烈的好恶。而他惯有的幽默与达观,也跃然纸上,更让人感佩的是他的真诚,他的实事求是,他对同行、对师长的尊重。
张颔先生又是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蜚声艺坛,我曾写过一首诗,对他的成就表示祝贺:
河汾风雨老,张子思犹遒。
履屐留三晋,盟书著九州。
诗文须铁板,篆刻见银钩。
鲁殿灵光在,江山期俊流。
学问家的张颔与文艺家的张颔,是一个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把这两方面都了解了,才能说真正懂得了张颔。因此,我郑重地向读者推荐《作庐韵语》,相信大家能从中受到教益,也能真正领略张颔先生的风采。
《作庐韵语》序言,三晋出版社,2013年
母体艺术的保护
由王宁宇、杨庚绪编著的《母亲的花儿——陕西乡俗刺绣艺术的历史追寻》(三秦出版社出版)一书,是全面研究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图文并茂的著作,也是我国近年来探索民间美术的不可多得的佳作之一。
资料是研究的基础。研究刺绣,首要的是了解、征集大量的绣品,真正掌握研究对象。本书收集了大量珍贵的绣品资料,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资料大多是编著者亲自调查而来。编著者本身是对陕西刺绣充满感情的艺术学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们与一批艺术工作者开展田野调查,坚持近二十年。陕西一百多个县市,他们足迹几近一半,而征集作品的县市,竟占到百分之九十。加上他们行家的慧眼,所选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质量精彩,诸如枕顶、裹肚、虎头帽、儿童马甲、围嘴兜、虎头鞋、鞋垫、袖套、门帘、落发夹、遮裙带,等等,向人们展示了一片艺术的新天地。而描摹的刺绣中的二十八式鱼纹、四十八式鸟纹以及二十四件针扎扎样式黑白描稿,更可见编著者的苦心和认真。对于陕西民间刺绣的关注和考察,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陕西的艺术工作者就开始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本书虽只选了五百多幅作品,但却是从大量的资料中精选出来的,颇具代表性,它使本书的研究建立在广阔而深厚的基础之上,也是它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本书凝结着几代艺术工作者的心血和期盼。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陕西的民间美术也源远流长,而刺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虽然没有“四大名绣”那样名气大,但它以其久远的历史及鲜明的地方色彩为人所瞩目。《母亲的花儿》就是对陕西民间刺绣艺术的“历史追寻”。从这一思路出发,编著者对全书的结构做了精心安排,除了序言和结语,全书分为“摇篮”、“女儿心”、“春华秋实”、“慈母手中线”、“田家情趣”、“文宗风流”、“针线华章”七个部分,综合运用考古、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对陕西民间刺绣的历史渊源及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的题材及艺术特点,它与生产、生活及民俗的关系等,做了形象生动而又条理清晰的论述,文字不算长,但很耐读,五百多幅绣品及相关数据图片穿插其间,与之相得益彰,使读者可对陕西民间刺绣有个全面系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