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记
紫禁城作为皇宫,自1420年明成祖建成入住,至1924年清逊帝被废出奔,虽然仅有五百余年,但经过了明、清易代,封建、共和递嬗,赤马红羊,内忧外患,堪称历尽沧桑。紫禁城作为博物院,自1925年成立,至今年为止,虽然仅有八十年,但也经过了说不尽的坎坷曲折,数不清的雪雨风霜。所幸建筑保存依然完好,文物和文献庋藏仍极宏富,作为著名世界文化遗产,一直受到国内外高度重视。
紫禁城所存建筑,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古宫殿建筑群。作为明、清中央集权和封建专制的象征,其建筑既继承了前代宫城旧规,又开创了本朝皇家新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阴阳燮理,天人感应。其中:前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二殿为两翼,雕栏玉砌,金碧辉煌,主要为君臣处理军国机要重地。“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杜甫《秋兴》之五),备极庄严肃穆。后寝以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为中心,东、西六宫及奉先、养心诸殿为两翼,小桥流水,庭院深深,主要为皇帝与后妃燕乐栖息场所。“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白居易《长恨歌》),备极安详宁谧。最能反映当时的国、家概念。整个紫禁城的建筑,布局流畅,气势恢弘,堪称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以紫禁城为依托的故宫博物院,是中国现存数量最多、门类最齐全的艺术珍品宝库。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博物馆,其收藏本就集历代文物之珍品,汇寰宇艺术之英华。加上近几十年的不断调征捐购,使数量更为增加,门类更为系统和完整。上自原始社会,下至清代及近世,历朝历代,均有珍品,从未中断。原始彩陶、碧玉姑且不论,商彝周鼎、秦塑汉俑、魏碑晋帖、隋颂唐卷,可谓应有尽有。自此以还,法书名画、青瓷玄漆、竹木牙骨雕刻、金银铜锡器皿,以及各类服饰、衣料和家具等,数量更为繁多。西方流入的科技文物,外国进贡的工艺珍品,数量亦有不少。整个紫禁城的文物收藏,珠璧交辉,琳琅满目,堪称中华物质文明的见证。
紫禁城所庋文献,是中国现存档案最多、品种最复杂的文化典籍宝库。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图书馆、档案馆,其贮庋本就集历代文献之善本,汇寰宇典籍之精髓。文渊阁的《四库全书》、昭仁殿的《天禄琳琅》、养心殿的《宛委别藏》,以及武英殿的聚珍版图书等,曾经遐迩蜚声,远近驰名。这些大型丛书,虽因抗战南迁,最终转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但还有被称为近代文化史四大发现之一的大内档案,汉、满、蒙、藏各种文字俱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此外,还有甲骨钟鼎文字、历代碑刻拓片、敦煌吐鲁番文献、明清善本和名家尺牍,以及专供御览的各种抄本等。整个紫禁城的文献贮庋,深如幽谷,浩如烟海,堪称中华精神文明的见证。
紫禁城迎来了建院八十周年大庆。我们将紫禁城所存建筑及庋藏的文物珍品、文献典籍,经过精选,分别印为图册,不仅以志纪念,亦欲让国内外的老朋友进一步了解紫禁城,与我们共同分享此时此刻的喜悦。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如何对旧有的文明进行叙述,其实也影响着未来。
未刊稿
经典故宫与故宫经典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经典文化。从故宫的地位、作用及其内涵看,故宫文化是以皇帝、皇宫、皇权为核心的帝王文化、皇家文化,或者说是宫廷文化。皇帝是历史的产物。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象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核心。同样,以皇帝为核心的宫廷是国家的中心。故宫文化不是局部的,也不是地方性的,无疑属于大传统,是上层的、主流的,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堂皇的部分,但是它又和民间的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故宫文化具有独特性、丰富性、整体性以及象征性的特点。从物质层面看,故宫只是一座古建筑群,但它不是一般的古建筑,而是皇宫。中国历来讲究器以载道,故宫及其皇家收藏凝聚了传统的特别是辉煌时期的中国文化,是几千年中国的器用典章、国家制度、意识形态、科学技术以及学术、艺术等积累的结晶,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物质载体,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象征物,就像金字塔之于古埃及、雅典卫城神庙之于希腊一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故宫文化是经典文化。
经典具有权威性。故宫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它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可替代的。经典具有不朽性。故宫属于历史遗产,它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沉淀,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和精神,具有不竭的历史生命。经典具有传统性。传统的本质是主体活动的延承,故宫所代表的中国历史文化与当代中国是一脉相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对于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经典文化永远都是其生命的依托、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都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经络与血脉。
对于经典故宫的诠释与宣传,有着多种的形式。对故宫进行形象的数字化宣传,拍摄类似《故宫》纪录片等影像作品,这是大众传媒的努力;而以精美的图书展现故宫的内蕴,则是许多出版社的追求。
多年来,紫禁城出版社出版了不少好的图书。同时,海内外其他出版社也出版了许多故宫博物院编写的好书。这些图书经过十余年、甚至二十年的沉淀,在读者心目中树立了“故宫经典”的印象,成为品牌性图书。它们的影响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变得模糊起来,而是历久弥新,成为读者心中的故宫经典图书。
于是,现在就有了紫禁城出版社的“故宫经典”丛书。《国宝》《紫禁城宫殿》《清代宫廷生活》《紫禁城宫殿建筑装饰——内檐装修图典》《清代宫廷包装艺术》等享誉已久的图书,又以新的面目展示给读者。而且,故宫博物院正在出版和将要出版一系列经典图书。随着这些图书的编辑出版,将更加有助于读者对故宫的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故宫经典”丛书的策划,无疑是个好的创意和思路。我希望这套丛书不断出下去,而且越出越好。经典故宫借“故宫经典”使其丰厚蕴含得到不断发掘,“故宫经典”则赖经典故宫而声名更为广远。
《故宫经典》序,紫禁城出版社(故宫出版社),
2008年以来陆续出版
稽古知今
迄今,《紫禁城》杂志和一切热爱故宫的人们共同走过了三十年的历程,在这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里,我们在向广大读者奉献传统文化精粹的同时,也得到了大家的厚爱和认同,每每想起,铭感在心。
《紫禁城》依托明清两朝的宫廷建筑和院藏百万件珍藏以及雄厚的专家资源,力图实现学术成果大众化、专业知识普及化的良愿,让平常百姓享受到过去为一人所独有的艺术品、精美的建筑、以及丰富的宫廷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现代人的文化、艺术和休闲需求,在阅读过程中,为读者呈现出由事到人的细致扭结和由物到史的纵深关系。
故宫博物院兼具遗址博物馆与艺术博物馆的双重优势,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介绍明清五百年的历史变迁以及源远流长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是其永远不变的主题。《紫禁城》中既有贯穿古今的宏论,又有执着于一器一事的琐谈,还有徜徉于一朝一代的风尚……千古优雅,期期相随。
评传说之是非,钩渐隐之史实,寻残存之实物,别真赝之参数。《紫禁城》期待的是读者在阅读中能体味文化的魅力和意蕴,感悟传统的博大和精深,在修身的过程中获得愉悦和畅快,在您的身边再造一个真实的紫禁城。
原载2009年第1期《紫禁城》
景仁榜文
故宫博物院的收藏以清宫旧藏为主,是中国最为丰富的历代艺术珍品的宝库,是中华古老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共享的宝贵文化遗产。故宫珍藏着过去,昭示着未来,鼓舞着中华民族创造更为灿烂的文明。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在不断地增多和充实,这与社会各界人士的踊跃捐赠密不可分。自1939年肇始,至2005年2月,已有六百八十二人次,将三万三千四百多件个人藏品无偿捐给了故宫。在这一串长长的名单中,有国家领导,也有普通民众,有海外侨胞,也有外国友人。每位捐献者几乎都有令人感动的事迹。他们献出的不只是一器一物,从中更体现了他们爱我中华的仁心义举,展示了天下为公的佳德懿操。这些捐赠品,不乏国之瑰宝,极大地丰富了故宫的收藏,使故宫的文物品类更为系统和完整。
故宫博物院于八十周年院庆之际,特在景仁宫专设景仁榜,镌勒捐赠者的名姓,展出他们所捐精品,彰显其事迹,弘扬其精神。高山景行,百世不磨;盛典宏制,千秋永志。捐赠者的队伍将会延续,荣登景仁榜的人士将会络绎不绝。绳其祖武,中华幸甚!
本文勒于紫禁城内廷景仁宫
太和邀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中国诗、书、画大约是和明月一起升起来的。
在金风送爽、中秋月圆之际,由故宫博物院与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太和邀月”招待会,已连续数届。金水桥畔、太和门前,旧雨新知,同邀明月,不啻书家画师灵感迸发,骚人词客亦兴味倍增。诗情文思,皆如泉涌;精义妙品,纷至沓来。
不少朋友倡议:“太和邀月”活动五周年,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八十五周年、紫禁城落成五百九十周年,何不借此良辰,搜求历届与会诗文,结集成册,以记盛事,以襄盛典?此议若成,则本届“太和邀月”,既能谈今,亦可话昔,诸君兴会,更无前矣!
欣淼以为此议甚佳。故诚请数年来已参加或拟参加“太和邀月”活动之领导、朋友,慨然惠赐佳作。文体不拘,诗文词赋、古体今体皆收;内容不限,吟诵紫禁城、联系紫禁城抒发独特感受均可。唯求真情实感,以短小精练、不超过千字为宜。
承蒙诸位响应,清词丽句,彩笔妙墨,共创诗文书画艺术与古老宫殿交相辉映的盛世佳境。于是有《太和邀月——紫禁城诗文集》问世。斯编既是对故宫与故宫博物院佳节的祝贺,亦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祝福,明月年年有,但愿人长久!
《太和邀月——紫禁城诗文集》序言,
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我看“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
包装是一门学问,包装是一种艺术,历史上留下来的许多包装物也是文物,而且其中不乏美不胜收的艺术精品,这是我在故宫博物院参观了“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包装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我们使用的商品,一般都有包装,诸如匣、柜、笼、函、套、盒、袋等,而包装的材料也多种多样,主要有金属、木材、皮革、纸张等。包装以其造型、文字、图案、色彩等特殊的“语言”,起着联系消费者与商品的媒介作用。良好的包装,给人以美的享受,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从而产生购买欲望。古代“买椟还珠”的寓言,常用来讥讽人舍本逐末,但是你如果面对“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的“木兰之柜”(《韩非子·外储说》),难道能不怦然心动吗?
包装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盛装产品的容器及其他包装用品,即“包装物”,二是指把产品盛装或包扎的活动。“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指的是第一方面的含义。它所展示的包装,不是一般器物的包装,而是与珍贵的文物结合在一起,这些器物不是用于流通的商品,而是专为皇室或皇帝制造的用品。器物制造者虽然既有宫廷造办处,又有民间工匠,但都争奇斗巧,精美绝伦,应该说是我国包装艺术在当时的最高体现,凝结着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展览分三个部分,共一百一十四件文物。第一部分二十六件文物,反映了从原始社会到唐宋元明时期的包装发展概况;第二部分为清代宫廷包装,是展览的主题,包括书画、文玩、宗教经典与法器,以及生活与娱乐用具等方面的包装。第一部分虽然简略,但对了解第二部分很有必要,是第二部分的铺垫或导言;第三部分为民间包装,是宫廷包装的对应与补充,借以较全面展示中国传统包装的民族特色。三部分连贯起来,使观众对中国包装历史庶几有所了解。
看了这个展览,我的最大收获,是增长了包装方面的知识,或者说对平时不甚留意的包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一件展品是原始社会的灰陶鬲,通身饰绳纹,腹部堆一圈绳纹泥条。据介绍,先民发明陶器,主要用于饮食和盛物,为了方便提拿,他们就用绳子包缠陶器。在制陶过程中,这种绳包装逐渐演变为陶器上的绳纹,形成了丰富的绳纹图案,同时增加了陶器强度。所展示的青铜绳纹壶、灰陶布纹罐等都是这种情形。而作为礼器的商代青玉戈两面残存的织物痕迹,更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原始包装的实物例证。这说明包装历史的久长,也告诉人们包装如何从纯粹实用的功能一步步演变为装饰性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