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改陈,文物选择仍以贵金属和宝玉石为主,这是从珍宝馆以展示清代宫廷制作和收藏的珍贵文物的陈列宗旨出发的。这些文物在材质与工艺上都有特殊的价值,反映了声势煊赫的皇家气象,例如共用黄金1.36万两铸造的金编钟、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制的“田黄三连印”、象牙丝编织席等,既是价值连城的宝物,更是研究明清典章制度及皇宫生活的珍贵实物。在文物陈列的六个单元中,专列藏传佛教的文物,很有意义。因为清宫内不仅有独立的佛堂数十座,很多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而且遗留下数万件造像、法器、唐卡、经籍等,是宫廷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清政府推行的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这次展出的十九件(套)物品中,尤以乾隆四十五年(1780),西藏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到承德避暑山庄恭贺乾隆皇帝七十寿辰时敬献的金胎绿珐琅镶红宝石高足盖碗最有名。宫廷藏品种类甚多,也都自有其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但限于场地等的限制,不可能一一展出,每次改陈都做些适当的调整,既使更多的文物展现自身的价值,又能使陈列展览有新的变化。这次改陈取消了人们熟悉的祭器、织绣品及武备类文物,增加了一部分过去未展出过,但质地、工艺又十分精美的文物,如犀角、象牙、芙蓉石类文物,使常来珍宝馆参观的人看到更多新的奇珍异宝。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最初即设在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三十二年后搬至皇极殿、宁寿宫,又过了十四年,2004年10月仍搬回原址,并占用了皇极殿两庑。迁去搬来,但都在宁寿宫区域。宁寿宫区域是乾隆皇帝为其归政后颐养天年而改建的,耗银一百三十万两。全区“左倚城隅直似弦”,占地规模大,建筑类型齐全,俨然一小型紫禁城;又由于吸收了清初百余年来的建筑经验,堪称清代宫廷建筑的代表作。全宫分外朝、内廷两部分,中轴线贯穿南北。外朝包括皇极殿、宁寿宫,皇极殿是太上皇临朝受贺之殿。嘉庆元年(1796)元旦,乾隆皇帝在太和殿亲授“皇帝之宝”于嘉庆皇帝,初四日于此设千叟宴。慈禧太后六十寿辰,曾在此行受贺礼。内廷有三路,中路的养性殿、乐寿堂为寝宫主体,堂后又有颐和轩、景祺阁。乾隆虽未在养性殿居住,但却是常来的,“养性新正例有诗”,并曾于此赐宴。宁寿宫从故宫博物院肇建开放第一天,就作为展室或原状陈列供游人参观,把珍宝馆造在这么一个在建筑价值、历史意义都特别重要的地方,说明故宫博物院对这一具有鲜明特色的基本陈列的高度重视。
但人们都知道,皇帝营造宫殿,是为了显示皇家的气势、天子的威严以及适应自己的需要,并没有想到我们今天要把它作为展览场地。尽管有华美的装饰、高大的空间,但光线不足,封闭条件不好,加上房屋结构的限制,对于展览效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前几次改陈,尤其是1990年第四次改陈时,已有了一些改进,例如注意展览内容与建筑功能的呼应,采用了与古建筑协调的黄铜展柜,展室内增加了环境照明等,但仍然难如人意。古建筑内到底能不能搞好展览?这几乎成了困惑人们的一个问题。多年来的实践使故宫人认识到,故宫必须建立新的现代化的展览场所,让更多的展品为公众服务;但同时,利用古建筑举办展览,只要认真下功夫,也是能够办好的,有的展览,在古建筑的氛围中更能收到特殊的效果。
这次珍宝馆改陈,十分注意处理所展文物和环境建筑的关系,在整体上力求突出皇家风貌,同时还要符合具体展品对特定氛围的要求。如作为主要展地的乐寿堂,其平面规制是仿圆明园中长春园的淳化轩,面阔七间带围廊,进深较宽,故室内装修分为前后两部,东西又隔出暖阁,平面灵活自由。内部碧纱橱、落地罩、仙楼等装修皆硬木制作,并以玉石、景泰蓝饰件装饰,全部为楠木井口天花,天花板雕刻卷草,集中表现了乾隆时代的建筑装饰风格。乐寿堂是改陈后“陈设器物”的展场。这些器物过去多陈设在寝室、书房等处几案上,乐寿堂就曾摆放过不少这类物品。现在二十五件(套)规格多样、造型别致的器物又放置在乐寿堂内,那精美雅致而古意盎然的环境,首先提供了一个引人幽思的氛围。这次改陈注意利用乐寿堂自身的装饰、色彩、空间等特点,在整个展厅的布局和展品的陈列上下了功夫。乐寿堂内东西暖阁不适宜展出文物的地方,没有沿袭过去全部遮挡的思路,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古建格局,将这些“原状”展示在观众面前。如乐寿堂西暖阁曾为慈禧寝室,东暖阁曾为慈禧休息的场所,这些地方将恢复成“原状式陈列”,摆放上堪与“珍宝”相媲美的陈设品,并将闲置多年的西暖阁外的楠木多宝格摆放上造型各异、色彩醒目的精美工艺品,使观众在欣赏宫廷珍宝的同时,也一并了解乐寿堂本身曾具有的使用功能,使恢弘的古建筑、原状式陈列与金碧辉煌的珍宝相映生辉,成为故宫在古建中举办展览的新尝试。为了突出主题,展室内还增加了绘画作品中使用如意以及表现盆景等陈设器物的图版为辅助展品,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提高展陈水平是个复杂的工作,这次也从多方面进行了努力,如尽可能引进科技含量较高的展柜、照明、装饰等展览设施,使展览的视觉效果和展室的安全保障功能有所改善;在展室内增设电子投影仪,将文物的照片投射到墙壁上,使观众对文物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这些改进,相信是会受到观众欢迎的。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图册,就是第五次改陈后珍宝馆所展示的精美文物的图集。它不是简单的图片堆砌,而是经过悉心的编辑整理,对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容易忽略的重点文物细节进行展示,将器物的铭文与款识做了放大或传拓,配合长篇导言和简明的文物解说,辅以精挑细选的宫廷绘画,在不失资料性与学术性的基础上,强调装帧的美感和形式的活泼。相信这样一部图册,不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展品,而且就其本身而言,也具有特殊的收藏价值。
办好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基本业务,也是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最重要的工作。珍宝馆的五次改陈,凝聚着故宫几代人的心血。实践是不断发展的,认识是无止境的。珍宝馆的改陈今后还会进行。当然,肯定会越改越好。
《故宫珍宝》序言,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
沧桑清宫书
故宫博物院1949年9月曾举办过一次“清代禁毁书陈列展”,现在的“清宫盛世典籍文化展”,则是相隔五十年后的第一个图书展览。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开端,也反映了一段曲折的历史。
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下设古物、图书两馆,图书馆以典守和研究清室藏书为己任,并以收藏宏富和独具特色而著称。从建立到今天,八十年来伴随着故宫博物院饱经沧桑的历史,走过了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留下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故宫图书馆的藏书是以清宫藏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其历史渊源可上溯至宋、元。明初定鼎南京后,内府便入藏了一批元代皇家收贮的宋、辽、金三代遗书。明太祖朱元璋始创宫殿于南京,并于奉天门之东修建了贮放书籍的文渊阁。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仍遵旧制,在宫城巽隅修建了文渊阁,位置在东华门内文华殿之前,明正统六年(1441)建成后,将南京文渊阁所贮书籍各取一部,共计一百柜运往北京典藏。以后,明皇室藏书中有一部分被火灾焚毁,所遗留的部分书籍又由清初的统治者继承下来。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为贮藏《四库全书》,北京大内又建了一座文渊阁,地点在文华殿之后,即明时祀先医之所的圣济殿旧址,阁名沿袭明代文渊阁之称,但未采其砖城式样,而是以浙江鄞县范氏天一阁的轮廓开间为蓝图。清政府继续广泛搜求天下遗书,至乾隆中期,搜访的图书文献数以万计。康、雍、乾时期的几位皇帝,都有较深的文化素养,他们在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政策、禁毁不少书籍的同时,在图书编纂上亦是成绩空前。由清廷编纂的《国朝宫史》《国朝宫史续编》,列有“书籍”门,将这一时期编纂、考订、庋藏的书籍的篇名、编书缘起、内容梗概和御制序文集中在一起,洋洋大观,篇幅约占全书的四分之一。武英殿及其他修书各馆奉敕编印的书籍也成为皇宫藏书的重要来源。1925年故宫图书馆建馆之初,宫内除文渊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和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两处藏书按原状保存不予更动外,陈设在其他殿阁如昭仁殿、宁寿宫、养心殿、懋勤殿、武英殿等数十处藏书均集中于寿安宫书库收藏。这些藏书以宋、元、明、清刻本为大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丛各个部类。1929年收管了清史馆所藏的《清史稿》及各种刻本、抄本等九万余册,1931年又接收文献馆移交善本、志书等三千余册,加上杨守敬观海堂的部分藏书以及方略馆、资政院等处所藏图书,合计五十二万余册,这是故宫博物院存藏清宫秘籍最富的时期。
图书馆自成立起,就以寿安宫东庑为善本书库,西庑为阅览室。内院左右延楼添置玻璃改作书库:东楼上下排列经、史二部及志书;西楼上下排列子、集二部及丛书。北殿则辟为殿本书库,南殿西屋辟为满文书库,南殿东屋则专藏杨氏观海堂藏书。此外,东西后院之福宜斋、萱寿堂则辟为重复书书库。1930年夏,英华殿修饰完竣,便以该殿为善本书及佛经陈列室。
1933年,故宫文物装箱避敌南迁,随之南运的图书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以及“天禄琳琅”藏书、《宛委别藏》《古今图书集成》《武英殿聚珍版书》、明清方志、武英殿刻本、观海堂藏书、文集杂著、佛经等稀世珍本共一千三百三十五箱、十五万余册。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南京新库,1948年被辗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从此,故宫所藏有清一代的皇家图书被分置两地。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这些珍贵的典籍一直被视为文物。工作人员认真地保管,并进行了初步的整理。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编印了《故宫善本书目》《故宫普通书目》《摛藻堂四库荟要目》《故宫方志目》及《故宫方志目续编》《故宫所藏殿本书目》《故宫殿本书库现存目》《故宫所藏观海堂书目》《满文书籍联合目录》等,它们基本包括了清宫所有重要遗书。同时,影印了《故宫善本书影初编》《天禄琳琅丛书》(第一集)、《清乾隆内府舆图》及罕见善本特藏多种,对清宫典籍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果。陈垣先生曾任图书馆馆长,他写了一系列关于《四库全书》的文章。傅增湘的《故宫殿本书目录题词》、余嘉锡的《书册制度补考》等,都是很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典籍的陈列展览也是经常性的工作。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就开辟了一批陈列室,如文渊阁、昭仁殿的图书陈列。1929年,英华殿划归图书馆作为陈列室,是年开始动工兴修,次年春修竣。6月开图书展览会一次,陈列“宋元明刊本及古写本佛经”;双十节特别开放,陈列各种珍本。1930年秋,为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举办原状陈列。1931年,双十节特别开放日,在英华殿陈列“宋刻诸部华严经释音”、“元刻妙法莲花经”,又将《左传注疏》《四书集义精要》等书籍以及选印《天禄琳琅丛书》第一辑原书各本,与《宛委别藏》内未有刻本者,按部陈列。东、西暖阁所藏之精写本《甘珠尔》亦开放展览。此后,英华殿的图书陈列几乎每年都举办。其中如“清高宗及名人写本佛经”等多年展出,有一定的影响。乾清宫、昭仁殿、咸福宫等也都曾展出过图书,如乾清宫、咸福宫的“清代名人及乾隆写本佛经和殿本、钞本书籍陈列”等,昭仁殿的“清代御制诗文集及历朝圣训陈列”,摛藻堂的《四库荟要》原状陈列等。1935年9月,图书馆原有陈列室三处,因地点狭窄,光线不良,乃归并集中于一处,选择乾清门内清代批本处房屋三大楹,统名曰“图书陈列室”,陈列“宋元明版本书籍”二十三种,“清殿刊本书籍”三十三种,“精钞本书籍”二十九种,“写本佛经”二十种,“殿刊及写本满蒙文书籍”十六种。其中,选自“天禄琳琅”的清内府藏书数十种皆康、乾精椠,校雠精审,纸墨之良,为世所珍;“写本佛经”一为清帝御书,一为当年臣工敬录进呈,皆佳钞敕装,精妙绝伦,较唐人写经有过之而无不及;“满蒙文书籍”以《五体清文鉴》为至佳。1948年,新辟建福宫为书籍陈列室,陈列殿本书籍及写本佛经计六柜。从以上可以看到,图书馆在建立之初的二十多年中,对陈列展览工作是十分重视的。
在大部分善本南迁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书馆继续清点和整理清宫遗存下来的古书,重建善本书库、殿本书库。1949年5月,故宫博物院接收了沈阳故宫陈列所的“天禄琳琅”善本二十二箱、八十三部、一千二百四十一册,后又接受了社会各界人士捐献的一批古籍。但由于对图书馆任务的屡做调整,从1949年到1978年,先后十四次把三千九百余种、十四万多册善本和其他书籍外拨给国家图书馆及部分省市及大学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