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就像中国习惯在大勺里煎炒烹炸,而老外习惯于在平锅里扒拉食物一样,炒的玄机各有不同。但在当时,很多人对此还没有真正的理解。
但实际情况是这样:
几十亿资金一旦进入某一区域的房地产市场,那么该地块就瞬间出现了大量买盘。当时该地区的地产中介和售楼小姐先生们,忙得恨不得脚后跟都朝前。很快,大量的买盘需求就超过了卖盘。
首先沉不住气的是围观的想买房的老百姓。
排队效应一出现,有真实买房需求的人急了,也都积极参与排队,热情掏钱,生怕不出手再也买不到看中的房子。
热钱冲击楼市的第一步就这么轻而易举实现了!因为,他们首先期望的正是这种情况。
接着,囤积大量房产的炒房客也觉出市场背后有不明情况的力量在推动,于是,纷纷把房子放出来,要求涨价。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外的炒作方法和国内炒房团的炒作方法的不同之处了。热钱炒房,利用的正是这种通过买盘来拉高价格的自然市场反应,而国内炒手则由于资金比较散,炒楼只停留于利用关系钻漏洞这一没有技术含量的层面。
但不管怎样,热钱再次成功地逼出了房源,自己完成了收购计划,也将该地区的市场推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很多小区论坛上,市民们纷纷发帖,说房价涨得真好,一个月挣3000元,居然凭借房子也跻身百万富翁的行列。大家都被一夜暴富刺激得睡不着觉,纷纷大半夜跟帖,闲扯自己对房子的看法。
这就苦了要买房的群体。在2010年的时候,北京曾经流传过史上最贵的煎饼一说。说是一个人去通州买房,中介告诉他现在的单价是25000元,该同学有点懵,觉得涨得离谱,于是决定出去考虑考虑。正好早上没吃饭,路边有个煎饼摊,就买了个煎饼,一边吃一边琢磨。最后,决心随着煎饼一起下肚,他决定买下这套100平米的房子。但当他返回到中介的时候,中介告诉他:现在已经涨到30000元!
好贵的煎饼,价值50万!
事实上,不夸张地说,这样的煎饼在当时的中国随处可见!热钱遍地开花,到处呼风唤雨,整个中华大地涨声一片。
有的中介或者是售楼人员,当然也不会错过这种好时机。有人曾经先自己凑齐现金,把挂牌的房子买下来,不到两天,甚至有时当天出手,就能赚几十万!
现在,利用温火小炒,手里有了房子,于是,热钱开始第二步行动--再次出手,大火爆炒,实施推高楼市的策略。
比如著名的摩根和高盛,干脆玩起了整栋收购大楼的举措,而且最为离经叛道的是,这一波收购价比市场正常价高出一倍以上!
这让某些自以为是炒楼高手的人都看不明白了,纷纷对此嗤之以鼻:老外真TM二!
就在民间炒房团对此不以为意、老百姓绝望到死心塌地的时候,被热钱收购的楼盘附近的楼价开始迅速上涨。首先是新开盘的开发商,他们都觉得质量地段相近,他们凭什么就那么高?我要是还卖低价,就显得我的房子有楼倒倒、楼歪歪的潜力,这当然不行了。于是,一开盘预售,出手就先抬高了价格,不仅向周边看齐,而且要比那个楼盘还要高!
热钱的第二步又成功了:完美营造了价格标本。
价格传导迅速发挥了它应有的效应,附近、附近的附近、其他兄弟区域、整个城市、附近城市、整个国家,市场纷纷涨价,而且幅度比第一波大得多得多!
这时候,热钱庄家开始起哄:你比我还高?那我重新涨到比你高。
跟庄的也不示弱,彻底着道了:靠,你还敢涨?那我再涨!
价格轮盘一旦转起来,就很难刹住。在价格战上,涨和降是一个道理。
经过几轮对炒,热钱的终极目标算是成功了一大半--楼价又涨了一倍。
接下来,该结束游戏,获利了结了。
但是,人们一般都有疑问:要真正获利出逃,那些热钱们必须要实打实地卖出楼盘才行啊。现在这么高的价格,谁接盘呀?
此时,银行再次登台了。
因为只要存在房地产抵押贷款,热钱就可以不需要卖楼而轻松套利而去。
比如,进入中国是50亿热钱,在中国共收购了10000套一百平米的房,买价是一平米5000元,在经过几轮炒作之后,楼价到了一平米10000元的水平。庄家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再炒就有煳的危险,于是,他们通过收买身份证的形式,和这些人订立购房合约,这就等于把房子卖给了自己人。这些由庄家控制的“买房者”,拿着购房合同到银行办理按揭贷款,相当于庄家自己去贷款。按照首付20%的比例,一套房从银行可获得80万元的贷款,那么10000套,总贷款额就是80亿!
现在,庄家开始数钱:
除去当初收购房子的50亿本金,再除去20亿首付,净赚10亿元!现在要做的,就是再通过地下钱庄或者其他渠道,让80亿资金出逃或者转移。
实际上,这些钱出逃也并不困难,每次破获的地下钱庄案件,累积交易额动辄就几十亿,只要有耐心和时间,就完全可以全身而退。具体是走是留,就要看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形势、相关金融政策、人民币升值前景了。
不仅如此,因为贷款只是表面假卖,这些卖主都是庄家实际控制的,所以,他们除了净赚的10亿元之外,10000套房子仍旧在他们手里,毫发无损!
这些房子虽然需要继续支付利息和分期还款,但只要房屋一直涨价,他们仍旧保留着赚钱的底牌。直到某天,这些庄家认为涨价已到当初的设定目标,就会房屋实际销售,再次获取一笔巨额的利润!
但是,因为先期本金早已落袋为安,加上房地产市场无休止的炒作涨价,热钱是不会轻易放手的。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房价真的进入下行通道,他们也没什么损失,因为,风险早已转嫁给了银行,最坏的结果是银行收获一堆空置的烂房和一堆再也无法收回的烂账!
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的房地产市场跟庄者也相继涌现出来,有些被查处,但这些肯定不代表全部。
比如:
李树彪案--1999年9月8日至2004年1月15日,湖南郴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主任李树彪骗取公积金贷款、银行贷款共计44笔,涉案金额1.2亿元。
康明案--2000年前后,河南郑州康明置业有限公司通过东明花园414套房源,在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进行重复抵押贷款共690多套,至少套取银行资金2亿元。
姚康达案--从2002年至2003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支行向姚康达一人发放房贷7141万元,用于炒作128套住房。
森豪虚假按揭案--从1997年至2002年上半年,北京市华运达房地产开发公司以森豪公寓、太利花园为幌子,采取假按揭的方式,向中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中关村支行、北京银行展览路支行三家银行骗贷共计16.2亿元。
建行广州分行案--2002年,审计署抽查建设银行广州地区八家支行的住房按揭贷款,发现10亿元虚假按揭。仅广东省汕尾市公安局某副局长一人,即骗取建行广州市芳村支行按揭贷款3793万元。
曲沪平案--2006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陆家嘴支行在已发放贷款中,发现1.26亿元个人房产按揭贷款存在抵押不实,贷款代理人为曲沪平。其后更查出与曲相关的房贷高达91笔,涉及金额4亿元左右。银行不得不委托房屋中介公司出售抵押房产,以回收问题贷款。
同泰案--2006年,北京同泰房地产公司涉嫌利用87份假业主所签购房合同,从银行骗贷6700万元。
成都虚构房产骗贷案--2005年至2008年期间,犯罪嫌疑人唐某勾结成都市房管局工作人员以虚构房产的方式办理房产证进行骗贷。
然而,善良的读者,千万别以为这些热钱会就此了事。他们的“努力”远未停歇。
在自己苦心运作一段时间之后,感觉方式方法上都到了炉火纯青的十重功力,最重要的是,如何跑路变成主要的任务的时候,这些大庄才会显现他本身所固有的政治背景--开始为经济战争铺踏板。
尽管国家宏观调控曾经一度三令五申提出明确要求:“贷款发放必须用于满足实体经济的有效信贷需求,防止信贷资金流入楼市。”然而,2009年国家40000亿救市资金,却依然大部分流入楼市,这是不争的事实!
这里,人们不禁会问,银行都是傻子?为什么明知道是假按揭也要把钱贷给地产商呢?
其实,银行的官员们睡着了都比老百姓聪明!所谓狼狈为奸,其实就是银行内部人员与开发商相互勾结,为国际热钱炒作楼市添柴拱火。银行内部人员是绝不希望只通过购房者支付那点可怜的贷款利息来为银行赚钱的,那未免也太对不住银行的栽培了。
坦白地说,完全可以这么认为,他们是在参与分赃--与开发商一起盗取不义之财,并成功将风险转嫁给国家银行,而埋单的就是那些真实的购房者!
一旦真实的购房者无法埋下这个巨单,银行肯定会出现危机。到时候,埋单的就是全国人民了,因为国家必须给银行注资,消除烂账!
国家很有钱吗?
可以印!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但是,问题还很微妙。如果你觉得银行违规,其实又不算违规,因为那些表面上的贷款手续都很完备,银行官员完全没有责任。至于银行以后不行了,自然有国家来接手,况且,那也是下届银行官员的事情了。
因此,要说热钱是完全本着中国房地产市场来的,那绝对是自欺欺人,他们更多的是看到中国国内的银行贷款制度有明显的漏洞。
最明显的漏洞体现在贷款发生时,抵押物的价值评估方法上--明明开发商拿地只用了5000万,却可以用这块地抵押贷款1个亿;开发商明明只用了7000万(含地钱)盖房子,却可以用这个楼抵押贷款2个亿。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根本不会去亲自核实开发商的拿地款是否真的给了政府。再者,如果确实情况属实,银行也最多只能贷款4000万,因为其中应该有个预提风险基金的机制!或者,还可以这么理解:服装商人如果需要以衣服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那银行是该按照衣服出厂价给他贷款呢,还是该按衣服零售价给他贷款?显然,在这个案例下,银行只能按出厂价估值。
可惜的是,房子抵押贷款却相反,就是按照销售价估值的!
中国人具备吹的水平,但绝对不具备国际热钱这种吹泡泡的水平。一路下来,没有泡沫绝对是不可能的。在国际热钱有目的的怂恿和运作下,中国房地产就这样在一段时期内彻底被绑架。
损失将是无形的,所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到一定的时间必将破灭,到时,最终一次性为此埋单的,只有国家!
5 信用证骗汇出逃
热钱是游击战高手,但是,一旦在中国这块游击战的沃土上玩,也有点如履薄冰,谨慎再谨慎。在楼市、股市兴风作浪之后,一旦有利,便会择机通过地下渠道套利出逃。
因为他们深知,在中国的外汇管制之下,钱进来难,要安全撤离更难!
地下钱庄是热钱流动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因此,随着热钱出逃这种需求日盛,地下钱庄也逐渐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全新的业务模式,以匹配这种需求。但这时的地下钱庄,已经不再是那种早期钱庄懵懂的为利而动的简单地下外汇交易,而是和国际资本相互捆绑、为虎作伥的产业了。既然能拔高到这个层面,也就只能说,他们开始败家了。
败家分有意和无意,但这重要吗?
在城市交通日益拥堵的日子里,国外热钱进出中国却有了一条“专用道”。地下钱庄在热钱横流的时期,每天都在积极承运着这些汇兑业务。凡是和国外游资苟且的,基本上都实现了生意人普遍向往的最高境界--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但是,银行和金融监管部门都有账户异动监控系统,套汇过程中,一旦某个账户发生大额异动,都会引起相关部门(比如反洗钱中心等)的警觉。因此,对于一笔巨额汇兑生意,要想逃避这种监控,傻子都能想到规避方式--分散。问题在于,承接国际热钱进入或者出逃任务,与早期那种企业私下汇兑业务不可同日而语,小钱庄的王老五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利用老一套的简单套汇模式--分散账户,境内结汇,境外付汇,显然不是一般的累,技术原始不说,外汇管得严的时候,这种方式就显得超级老套,操作不仅有难度,实施还须加谨慎。
其实,到了2003年以后,钱庄老鸟已经对这种菜鸟级的操作很是不屑了,他们认为那是停步不前、闭关锁单、故步自封。行业要发展,技术就该创新,老模式不可能面对世纪解决新问题。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下钱庄们在找金融漏洞方面比银行等金融系统都要专业,另一种“分散”模式,已经悄悄在创新中发展并实践着--把一笔巨额资金的转移分散同一个或少数几个账户,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完成操作!
这个模式显然很省力,定期操作就行,不用每天在成千上百个账户之间疲惫奔走,而且还显得这些账户所对应的企业发展稳固,交易流量均衡。
问题是,这么好的事哪去找?对于一个遵纪守法的贸易企业来说,这种资金流动状态是很正常,但不要忘了,地下钱庄的注册账户都是空壳,搞的就是“地下工作”,要像正常的那么正常,就不正常了。
但他们确实找到了,一个更高级的金融工具--信用证,而且是可循环信用证。
顾名思义,信用证玩的主要就是信用。信用究竟值多少钱,我们可以通过信用证的使用就能看出来:
王皮特和路易斯·莉莉一直是进出口贸易伙伴,双方在一段时间内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好得就差一起过日子了。后来他们协商,在以后的贸易中使用跟单信用证作为结算方式。紧接着,王皮先生从路莉女士那里进口一批货物,在自己公司的开户行(中国银行)申请了以路莉为受益人的信用证。信用证当然首先要考察信用了,好在老皮也没什么信用前科,因此中国银行(开证行)只在他的账户上划出贸易额70%的保证金,为他办理了信用证,并通知路莉公司账户所在地加拿大银行(承兑行)保兑信用证,将信用证转递给路莉。收到了信用证,路莉按照信用证条约开始发货,之后把相关单据提交给她的账户银行。加拿大银行是先往外掏钱的主儿,自然对单据进行了无微不至的审核,结果是均符合信用证规定,于是就痛快地把钱付了。之后,所有单据又到了中国银行,一番苦心审核之后,单据无误,便向加拿大银行进行了偿付,然后又将所有单据交给老皮公司凭单取货,并收回了保证金之外的剩余贸易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