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虎叼着王白云一路飞奔。王白云在老虎口中,挣扎不了,动弹不得,听到风在呼呼地吹,慢慢地失去了知觉。不知过了多少时候,醒了,感觉到风吹到脸上,凉飕飕的,睁开眼睛,发觉躺在一个草坡上。他不知自己被老虎吃掉没有,是在人世还是阴间,用手掐了一下腿,疼,不是在梦中。不明白四周的情况,不敢动弹,静静地躺着,一会儿又睡着了。睡着睡着,耳边响起一个男人高昂的歌声:“天外天兮山外山,青空无数落人间,斜阳西去回峰影,小立阶前看鹤还。”
又听到另外一个男人相和的歌声:“更天五色可迷人,秋老天高眼界真,绝顶长松千百尺,缘他丰骨本嶙峋。”
王白云心中奇怪,睁开眼睛,天已经亮了,自己躺的地方是一座大山的山顶,白云在身边缭绕,红日在云海中冉冉升起,山岩边有一棵高大的青松,枝干盘曲,松叶茂盛,树下草地上坐着两人,白发童面,长胡垂胸,正一面下棋,一面高声唱歌,仔细一看,一个老者面相很熟,再认真看看,很像师父吕洞宾,不过不再像赶考路上遇到的秀才,生病时前来看病的医生。正在犹豫,吕洞宾笑眯眯地叫起来:‘徒弟,怎么不认识师父了,快来拜谢师伯张果老,昨天晚上不是他化成老虎把你救下,只怕早已死在山足恶夫妇手中了。”
经过师父吕洞宾的指点,王白云知道自己已经到了瀛山顶上。
杨常符在瀛山峰顶住了五年多,他潜心研究道家学问,在方圆一百多里的城镇乡村宣讲道义,劝人行善,发扬爱心,成为远近闻名的道长。到白云观烧香拜神、听讲道学的人越来越多,石墙茅顶的小小道院实在容纳不下,福庵道长常常把讲道的场所搬到观外草坪,可是,风吹雨打,夏热冬冷,听讲的百姓饱受折磨,福庵道长很想修建一个大的道观,不过,一则人力有限,二来缺少钱粮,修建大道观的愿望久久没有实现。
这一天晚上,福庵道长忙完了道观里的事,睡在床上,想起爱妻秦娇娘离开人世已久,和她一起亲亲热热的往事仍然历历在目,宛如就在昨天,心里想,如果娇娘还在,两人同心,白云观一定更加兴旺,伤心流了一会眼泪,蒙蒙胧胧睡着了,忽然看见妻子秦娇娘笑着站在床前说:“夫君,师父张果老知道你为修建道观缺少钱财烦心,派来了一个名叫王白云的人,送来了黄金二十两,你要收他为徒,师徒同心,让白云观成为名震巴渝的有名道观。”福庵道长想留住妻子,伸手去拉,没有拉着,猛然醒来,做了一个梦。他对梦中娇娘的话将信将疑,翻来覆去,再也无法入睡,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听到门外有人“咚咚‘敲门。柴娃在外大声呼喊:“福庵道长,有一个叫王白云的人要求拜见。”杨常符听到柴娃的叫声,想起妻子梦中所言,又惊又喜,急忙披衣下床,奔出去开了观门,看到柴娃领着一个三十来岁的人站在观外。那人见了福庵道长,急忙跪下,口中叫道:“师父在上,小徒王白云拜见。”
王白云被“老虎”叼上了瀛山峰顶,醒来时太阳已经升起,看到了师父吕洞宾和师伯张果老,听了师父师伯的教导,顺着师父指引的方向,向东北方向走去,王白云和吕洞宾、张果老分手的地方在马脑山顶,到白云观还有三十多里小路,本来半天可以走到,可是王白云看到瀛山顶峰景色迷人:孤峰高高突起,耸入云端,四周悬岩险峻,白云在身边轻飘,老鹰在头顶盘旋,高大的松树、柏树迎风挺立,猿猴、山羊、野兔在树丛中出没。一路欣赏风景,走得很慢,天黑了还没有找到白云观,幸好碰到柴娃,在柴娃家借住了一宿,天刚亮,柴娃领着来到白云观前,终于看到了福庵道长。杨常符把王白云迎进道院,王白云从裹在身上的包裹里拿出了修建道观的二十两黄金。柴娃听说要重建白云观,非常高兴,回家向瀛山上的乡亲们报喜去了。杨常符向新收的徒弟王白云介绍了白云观的情况,师徒俩商量起重新修建白云观的事。
第二天,杨常符带着王白云挑选修建白云观的地方,瀛峰顶上景色绝佳,山奇特秀丽,峰峦姿势各异,古树迎风挺立,透着仙气、透着灵气,师徒一路走一路挑选着,挑花了眼睛,半天没有选好修建白云观的地址。最后来到杨常符和爱妻生前栽种的银杏树前,银杏树已有一人多高,枝叶青翠茂密,迎风摇晃,发出沙沙之声。周围古树参天,浓荫蔽日,前有仙人下过棋的棋盘石、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香气四溢的香碑,兀突直刺云天的石笋,石笋顶上,光光的石头上长着一棵姿态奇特、枝繁叶茂的迎客松,四周绝壁千尺,遥望山下,梯田仿佛上天的云梯,由低到高,由远到近,层层叠叠,最远处山脚下,一条河流弯弯曲曲,似银蛇盘旋在丛山之中,背后,山峰逶迤相连,伸向更高处,山间白云朵朵,雾气弥漫,人处其间,不知身边是云是雾。
王白云看到景色世间少有,高兴地大声叫道:“师父,此处景色最佳,新的白云观就建在这里吧。”杨常符也觉得这个地方修建道观最好,初步选定了。杨常符又征询了瀛山上一些老人的意见,大家都赞成。
红日落坡,暮色笼罩。天黑了,杨常符和王白云同床而眠,睡在床上商讨着重修白云观的事,师徒俩非常兴奋,睡不着觉,半夜起来,师父掌灯,徒弟握笔,画起新白云观的图形来,俩人决定:广招工匠,照图施工,早日建成白云观。
要重新修建白云道观了,消息传开,瀛山顶上,人人高兴,个个快乐。柴娃已经娶了妻,妻子有了三个月身孕,本应该在家里好好照顾妻子,他第一个得到了要重修白云观的消息,五年来,柴娃给白云观的福庵道长送柴送粮,从未要过一分一毫,重修白云观也不甘心落后,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是一个有善心、有爱心的人,支持丈夫义务帮工,修建白云道观,她还挺着大肚子找到福庵道长,要给修道观的人煮饭烧水。杨常符劝了好一阵,才把她劝了回去。一些住在瀛峰顶上的老人,把准备留做寿材的木料送到道观修庙,有的抬来了准备建房的石料,有的拿来了粮食蔬菜,大家一心向善,发扬爱心,齐心协力修建白云观。计划开工的日子到了,瀛峰顶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姑娘们唱起了山歌,小伙子吼起了号子,人们笑呀唱呀,比过年娶媳妇还要热闹。
瀛山峰顶重修白云观的消息惊动了一个恶人,他就是几千年前被大禹王和观世音菩萨压在瀛山脚下的独角恐龙。观世音一心希望独角恐龙在瀛山脚下反省做过的恶事,认识从前罪过,转而回心向善,为世上百姓做一些好事。可是,独角恐龙的心已经被邪恶占满,善和爱没有办法进入。它被压在瀛山脚下,终日愤愤不平,想方设法脱逃出来报复世人,重新作恶。恶龙思考着脱逃的方法,它知道观世音菩萨法力无边,还有很多心地善良、维护正义的神仙做后盾,硬拼硬斗犹如鸡蛋碰石头,只会碰得粉身碎骨。于是改变策约,装出一副认罪悔过的样子。每隔一百年,观世音派身边的童子到瀛山脚下查看,独角恐龙装模作样,口中反复念着:“回头是岸,立地成佛,一心向善,尽抛邪恶。”眼里挤出悔罪的泪水。童子认为独角恐龙真的改邪归正了,如此这般,回报给观世音。观世音也亲自来到瀛山脚下看过几次,觉得独角恐龙真的改邪归正了,于是放松了对恶龙的监管。
观世音和她派来的童子被独角恐龙的假相迷惑了,让恶龙有了空子可钻,给瀛山上善良的人们带来灾祸,给白云观的修建带来麻烦。
独角恐龙趁观世音监管疏忽,灵魂出窍,把一个假的躯壳留在瀛山山脚,让观世音派来查看的童子以为恶龙老老实实还在瀛山脚下呆着。恶龙的灵魂化成了一个游方僧人来到瀛山相公岭上天成庙中,甜言蜜语骗得主持信任,留在天成庙当了和尚,后来趁天成庙主持不注意,下毒药害死了主持和其他僧人,霸占了天成庙,纠集一些恶人,盘踞在天成庙里,抢劫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
恶龙听到了杨常符重修白云观的消息,心中惶恐不安,自古善恶不同道,瀛山善行爱心发扬光大,邪恶将没有容身之地。恶龙不甘心被赶出瀛山这块有仙气的福地,想方设法要破坏重修白云观。恶龙曾经在瀛山脚下关押多年,熟悉瀛山水脉流向,想出了一个最恶毒的办法,斩断瀛峰水脉,瀛山上没有水,修建道观的民工没有水喝,没有力气,不能干活;瀛山上百姓没有水,自顾不暇,没有精力帮助修建道观;没有了水,杨常符、王白云在瀛山峰顶呆不下去,只有放弃修建白云观的计划,乖乖滚下瀛山。那时候,瀛山就是独角恶龙一个人的天下,是邪恶的大本营了。恶龙想到做到,变化成本身模样,钻到瀛峰脚下,切断了水脉。
恶龙作祟,瀛峰上没有水了,水塘干了,水井见了底。没有了水,修建白云观的工程被迫停下了。一些人家没有水,喂的猪死了,喂的牛也死了,有的开始计划着逃到山下谋生。杨常符、王白云和柴娃商议在瀛山上寻找水源,柴娃在瀛峰顶上长大,熟悉地形,自告奋勇带路找水。翻过了一座山峰,走过了一条深沟,没有发现有水的地方,继续寻找,荆棘划烂了衣服,茅草割破了皮肤,柴娃、王白云和一同寻找水源的瀛山人个个身上满是血痕,他们没有向困难屈服,继续寻找水源。王白云瘦了,没有水喝,口干得破了皮,流出血,脸变得黑黑的,每天天不亮起床,跟着柴娃到处找水,天黑了,看不清路了,才疲倦地回到茅屋休息。
瀛峰顶上的人都行动起来了,人人加入了寻找水源的队伍。
有一次,柴娃和王白云找到一个低洼的地方,草青青的,挖出一点泥土看,湿润润的,用手捏泥土,仿佛可以捏出水来。柴娃和王白云非常高兴,以为地下面一定有水,挥动锄头挖起来,两个人轮番挖着,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仍然不肯休息,挖了六、七尺深,泥土越来越湿,似乎看得到一颗一颗的水珠子了,心里高兴,加快了挖的速度,王白云的手掌磨破了,血肉模糊,握着锄头把钻心般疼痛,他咬着牙坚持,一丈深了,看得见的水珠子越来越多。消息传开,很多找水的人都来帮忙,杨常符也赶来了,坑越挖越深,挖的难度越来越大,土要用筐一筐一筐从坑底提起,坑底窄,只能容下一个人挖。挖坑的人轮换着,轮到柴娃下到坑底挖了,挖着挖着,四边的松土忽然塌下,把柴娃埋到了坑里,四周的人吓坏了,杨常符、王白云指挥挖坑的人抢救,人们努力刨出垮进坑里的松土,锄头不够用手刨,手指弄破,鲜血淋漓,终于把柴娃从坑里救了出来。继续轮着到坑里挖,不过,湿土层挖过了,没有看到水,反而越挖越干燥,最后挖到一块大岩石,挖不下去了,人们失望地停了手,不再往下挖了。找水的人没有灰心,继续在瀛峰顶上寻找水源。柴娃听瀛山峰顶的老人讲,瀛峰悬崖半腰有一个岩洞,曾经有人进去过,听到岩洞底下有淙淙的流水声,岩洞里或许能够找到水源。柴娃约了王白云到岩洞里找水,两个人带了绳子,来到悬崖边上,笔直的悬崖似刀削斧剁而成,高达千丈,从悬崖顶往下看深不见底,如果摔下去,必定粉骨碎身。王白云有些担心地说:“柴娃,岩高坡险,再喊一些人来,人多力量大。”
柴娃胸有成竹地说:“王师傅,悬崖地方狭窄,人多了反而不便,你在岩顶拉住绳子,我下到岩洞探看。”他把绳索的一头拴在一棵两人合抱粗的大松树上,让王白云拉着绳子慢慢往下放,绳索另一头拴住自己的腰,从悬崖峭壁上艰难地下到了半山,爬进了岩洞。瀛峰悬崖上的岩洞高约一丈,深不见底,洞壁尽是密密麻麻的鹅卵石堆积而成,柴娃点燃捆在身上带来的火把,摸索着在洞里寻了半天,看见了水的痕迹,却找不到水在哪里。
瀛山峰顶没有水,白云道观难以建成,杨常符忧心忡忡,他想到水源忽然断了,水没有了踪影,事情十分蹊跷,决定祷告神灵,祈求上仙,惩罚作恶之人,祸害无辜苍生。这一天,他在茅屋外点燃香烛,摆好神案,十分虔诚地跪下求神赐给甘泉。太阳当顶,火辣辣的,瀛山峰顶虽然常有凉风习习,但是正午时分,仍然晒得人头昏眼花。杨常符虔诚地跪着,徒弟王白云心痛师父,要给他撑伞遮凉。杨常符摇着头制止了。天黑了,起风了,呼呼呼,凉气袭人,杨常符仍然虔诚地跪着,整整一天,他没有吃一口饭,喝一口水,虔诚地跪着祈求上天,一天一夜过去了,瀛山峰顶的人十分感动,都来劝说,要他休息一下,不吃不喝、风吹日晒、时间长了要累垮身体。杨常符笑着谢绝了乡亲们的好意,他知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决心用诚心感动上天,让上天降下甘泉。下雨了,雨越下越大,雨点子打在身上,浑身上下湿透了,徒弟王白云拿来了伞遮雨,杨常符阻止了,直直地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