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849900000004

第4章 多余的牺牲他(她)不懂心疼

老天爷的事儿你管不了,

别人的事儿与你无关。

请守护好你的亲密距离,

不要“越俎代庖”,

也不要“被越俎代庖”。

那多余的牺牲都是情感的重负

我们总善于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爱我们的人。

通常在爱情和婚姻关系里,一点“牺牲”都没有的状况是不存在的,但更合理的方式应该是不管哪一方做了多少“牺牲”,都是建立在双方互相认可和接受的基础上。否则,任何单方面的傻乎乎的付出和心不甘情不愿的牺牲都是病态的。

如果对方真的爱你、尊重你,希望你实现自我价值,便不会对你的“牺牲”表现得那样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同样,你也不要以“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去绑架对方的人生,觉得全世界都亏欠你。事实上,这么做时,是你在亏待你自己。

与其想着怎么“美好地牺牲”,倒不如想着怎么“更漂亮地活”。

有个女人来做心理咨询。她诉苦说她与丈夫是大学同学,由于婚后丈夫找工作困难,打算继续深造,所以她放弃考公务员的机会,选择自己工作供老公读书,家里一切的开销及家务也全部由她承担。

后来,丈夫读完研究生,在上海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在那四年中,她通过努力也做到了公司的中层。可是丈夫的工作单位更稳定、待遇福利更好,所以她选择辞职跟丈夫去了上海。到上海一段时间后,他们有了孩子,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她干脆辞职当了全职妈妈。

又过了三年后,她发现自己与丈夫渐渐疏远,不久,丈夫跟她摊了牌,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她很不甘心,觉得自己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秦香莲,丈夫就是陈世美。她这些年以男人的事业为重,接二连三地放弃自己的机会,一心支持他,最后竟换来这样的结果!

不料男人振振有词:“我逼你供我读书了吗?我要挟你到上海了吗?不都是你自己的选择!生活不能回到过去,现实的走向就是这样,我对你已经没有感情了,强求又有什么意思?”

听到这些,女人几乎崩溃。她不是痛恨多年的牺牲原来是那么多余而无用,而是痛恨自己竟然没看清在婚姻中原来一直都是自己一厢情愿地执迷不悟。

假如他们的生活因为丈夫事业有成而逐步改善,两人过着浪漫而富足的日子,她不会觉得自己对他的支持和让步是不值得的。又假如她预知七年后的生活走向是丈夫的嫌弃和抛弃,她觉得自己不会选择主动放弃自强独立的机会。再假如不是她支持他,而是换了丈夫全力支持她去追求事业,她觉得自己也会取得非常了不起的成绩。

可惜生活没有那么多假如!何况扪心自问,如若假设成真,她才是婚姻中那个事业有成的人,那么当她每天面对一个没有事业支撑的丈夫和其他更优秀的男人的时候,她就会满意这场婚姻吗?这才是真相!

在婚姻或情感关系中,当初自愿的选择,现在只能贴上“牺牲”的标签,无论是对“付出者”还是“享受者”来说,都是一种重负。选择支持爱人的学业,也算是一种善良的成全,而选择支持对方的事业而完全放弃自己的事业,则只能算是一种多余的牺牲。

如果我们从这段情感故事中抽离出来,更客观地分析一下,也许还会看到更残酷的真相。一个人事业上取得成绩,诚然有家人支持的因素,但根本上还在于自身的努力。

婚姻中用各自的“付出比例”来衡量彼此应有的责任,于理有据,但于情则不够智慧,因为这样做其实就是把婚姻当作了一种投资——她期望用自己的时间、青春、耐心、事业心及发展机会,来换取丈夫的成功,然后换来丈夫的感恩、真情和永不变心。可事与愿违,于是,她“赔了本”却无可奈何。哪怕最终的离婚判决能给予物质的赔偿,却换不回她人生的损耗。

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我为这个家牺牲了这么多,到头来得到的却是背叛!”

“我为他牺牲了自己的事业,熬成黄脸婆,他却不要我了!”

“我为她得罪家人、疏远朋友,全部心思都放在她和孩子身上,到现在她却嫌我事业心不够!”

这些话里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牺牲”,似乎只有“牺牲”才能换来情感、婚姻上的筹码。但从逻辑关系上来说,一个人的“牺牲”并不是另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条件,甚至也不具备直接的因果关系。不然,单身者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因为没有爱人为他们做这些“牺牲”啊!

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牺牲”,都是一种多余的付出,往往会成为双方的情感重负。

作为“付出者”的一方,需要不停地继续强化最初的付出行为,以维持自己一贯的形象,即使自己已经不堪重负,也不能改变,否则就显得前后矛盾、言行不一。越是这样,其内心积累的渴望情绪就越强烈,对对方的表现就会抱更高的期望。如若事情不是朝预期的方向发展,内心很容易失去平衡,从而对两人的关系产生强烈的质疑和绝望感。

作为另一方的“享受者”,承受的心理重压并不比“付出者”少,因为作为这个家庭改善经济处境和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本来两个人的事,现在一个人做,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幸运地成功,而且双方感情没有发生变化,当然皆大欢喜。倘若事情的发展出了偏差,对方就会睁大眼睛质问:“你的良心被狗吃了?”

当你把人生需求完全交给别人去满足时,就不要怪别人会让你收获失望。夫妻之间,本无血缘关系,最强的关系纽带是彼此的喜爱和眷恋。没有感情,再多的责任和义务都是乏味的。当年的美丽和温柔,或者英俊与担当,如今变成讨债似的互相攻讦。爱没有了,婚姻还如何勉强维持?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其实你没有参与他(她)的生活的时候,人家照样活得好好的,还比现在更自由。明明缺乏平等意识,却以爱的名义去做多余的牺牲,强迫别人满足自己的期待,就会失去了各自的界限。

真正的爱,是给别人需要的东西。如果你表现爱的行为,人家不在乎甚至根本不想要,自己还不开心时,就要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动机。但是偏偏有很多人明明内心十分不满,却仍然要去付出。为什么?因为我们害怕对方的离开,害怕对方用糟糕的方式对我们,害怕独自支撑失去依赖感。这些都不是真爱,而是恐惧。

我们总是甘愿被那些我们爱的人伤害,那是因为我们爱他们。我们总善于伤害那些爱我们的人,因为我们根本伤害不了那些不爱我们的人。

如果你所谓的爱的行为是这样,那么,请停下来,承认自己不成熟。不成熟的人照顾自己的精力都不够,哪有精力照顾别人?还是把时间和精力用于自己的成长吧!

没了自己,就只是为别人而活

这是一个你怎么定义自己,世界就怎么定义你的世界。

不要害怕改变,不要害怕尝试,人生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

世间有一类人最痛苦,他们不知道怎样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又不甘愿自己的生活受别人的摆布,害怕失去对生活仅有的一些掌控力,失去当下拥有的一些东西,便不得不终日被迫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

这种妥协中的痛苦,是对无力改变现实的自己的不满。

人之所以痛苦,并不是因为掌控力的缺失。自我价值感的丧失才是根源。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价值所在,所以不知道自己要坚持什么,为什么而活,也不知道应该为什么而努力,只好按照别人定的要求而活,根据自身最本能的愿望而活。

当你逃不出这些思维的束缚,认为自己必须向当下的环境妥协,比如家庭——无论和睦不和睦,比如工作——无论喜欢不喜欢,比如维持一些社会关系——无论自己需要不需要。

于是,为了让父母高兴,你忍受着左右看不顺眼的妻子,尽管心里恨不得她快点从自己的面前消失,但你不得不与她生活,忍受着她无尽的唠叨与抱怨。

为了孩子有一个健全的家,你忍受着贫困和一个不求上进的丈夫,虽然你那么痛恨自己当初有眼无珠,遇人不淑,无数次想就此一拍两散,但你却依然忍受着痛苦,忍受着那个不良人。

为了保住眼前稳定的生活,你忍受着艰辛的工作和一些难缠的同事,虽然你万般不喜欢这份工作,从一睁眼开始就抗拒它,可是你还是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苦哈哈地在地铁里“挤成照片”,唯一的所求只是不迟到,虽然拿不到什么绩效奖,但还能落个全勤奖。

为了家中某一个人的期望,你放弃了自己喜欢的职业,投身于一成不变、无比枯燥的工作。无论你有多不愿意接受被安排,但是你想,那是家人为你好,他们不想你受苦,所以你也就放弃挣扎了。

……

一直在用“为了……”来解释你的安于现状,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很无用、很委屈?

你这么不诚实地活着的原因,仅仅是你不接受自己正是那个自我价值感缺失的普通人啊!你无力反抗潜意识对你的自我追问,又需要一套说辞来说服自己心安理得地继续痛苦下去。于是,你一直不去寻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不要害怕改变,不要害怕尝试,人生并不是只有一种活法。正如世界上最伟大的销售员乔·吉拉德,一生换了四十多种工作,在三十五岁走投无路之时,才终于找到了能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登上了人生巅峰。

你所需要的,只不过是迈出一步,真正认知自我,重建自我价值感。

要知道,你目前的人生不过是活在计较中抉择利害而已——两利取其大,两害取其轻,你之所以愿意担负那么多的委屈,是因为它能给你带来“眼前的利”——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而唯独没有帮你构建真正的自我价值感。

比如,你为了父母而忍受妻子,可能的原因:一是你无能为力,找不到更好的方法,又必须给二老交代,所以你忍受一个你不喜欢的妻子,其实只不过是不想被别人说不孝敬;二是你必须依赖父母,也许他们能给你更多的物质保障,所以你不得不委屈自己,选择牺牲个人的愉悦来成为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但终极真相是,这一切和你父母无关,和世俗评价无关,也和你不得不忍受的妻子无关,只与做出选择的你的自我利益判断有关。

比如,你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完整的家,然后在贫穷中忍受着丈夫的伤害。看上去,你是善良的妻子,伟大的母亲,其实你只是软弱。你害怕你一个人给不了孩子幸福,你害怕你一个人会忍受不了世间的白眼,你害怕你一个人将来无法给孩子交代。虽然你拥有的很少,少得让你极度痛苦,但你害怕一旦离开,连仅有的保障都要失去。所以你虽万般不满,却拒绝改变。种种对不确定性的担忧,让你成了自己固有观念的奴隶。

比如,你为了保住一份表面上还算凑合的工作,忍受着不好不坏的待遇,忍受着前程不明的惶恐,也忍受着工作过程的痛苦和与同事相处的不融洽。这一切的一切,都只因为,你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你不得不忍受下去。你想着这份工作至少可以维持日常开支。所以你无法享受工作过程的乐趣,成了时间和金钱的双重奴隶。

所有的这一切,令你非常痛苦。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能产生两种变化。

其一,痛苦会产生愤怒。这种愤怒会激发你的自卫性反击,但由于这种反击看上去针对的不是产生痛苦的对象,于是在别人看来,那只是一种简单的发泄或排解。

比如,某公司的老总一大早因和老婆吵架,到了办公室里还余怒未消。恰好有位业务主管要汇报工作,老总极不耐烦地说:“这点事都解决不了,我要你们干吗?”这位主管碰了一鼻子灰,悻悻地回到了办公室。这时,主管下属的一位业务员有事要请示他,主管极不耐烦地说:“这种事情还来找我解决?你们自己怎么不多动动脑子?自己想办法去!”这位业务员碰了钉子,感觉很沮丧。下班回到家刚坐下,儿子想问他数学题,他气呼呼地说:“就你事儿多,一边儿去!让我清静会儿!”儿子被爸爸的无名火搞得很郁闷,正要灰溜溜地走开,却被自己一向很宠爱的小猫绊了一下。儿子正窝着火气没处发,冲着小猫就是一脚:“讨厌,没见我心烦吗?叫什么叫?一边去!”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看上去描述的是一种典型坏情绪的传染过程,但事实上,它描述的却是因为痛苦而产生的无法压抑的自卫性反击向弱者转移。

从公司老总到可怜的小猫,构成了一个伤害力逐渐减弱的金字塔。如果我们的伤害力比伤害我们的对象强或差不了多少,我们就会直接反击。但是,如果我们的伤害力与伤害我们的对象相差太多,我们无力迎战,这种自卫本能就只能发泄在弱者身上。那些给你提了种种要求的亲人或爱人,或许其中有一两个表现得较为强势,但他们的伤害力,实际上与你相差不了多少。

所以,你一边为某事而委屈自己时,一边会产生各种自卫性攻击情绪,这会使你变得易躁、易怒——你以一个痛苦者的心智模式活着,心中充斥着种种被逼无奈。你不明白,你其实是在以“我是被逼无奈”的受害者模式来拒绝改变需要承担的代价。

这是一个你怎么定义自己,世界就怎么定义你的世界。当你以一个受害者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时,你就已经成了生活的受害者;当你以牺牲的姿态去面对世界时,你会真的被世界牺牲。

其二,痛苦会产生积极功能。当你感觉被忽视、被损害或者不被关爱,情绪都会刺激你提升自尊感,从而实现自我疗愈、自我修复和自我进步。

虽然世间确有一些痛苦,是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让其消失或缓解的,但那只是由不可抗力因素导致的少数情况。大多数生活中来自人际伤害的痛苦,完全可以通过自我努力避免,只不过我们往往看不清自己真实的诉求。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既然选择了当下的舒适(你会说你很痛苦啊,既然你不改变,就意味着你害怕改变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此时虽苦,相比之下,依然是较舒适的),就得承受它带来的自我意志压抑。即使如此,我们的内心也不必因此暴烈不安,我们完全可以主动终止“踢猫效应”产生的恶性循环,在自我价值重构的痛苦里,努力争取一份稳稳的幸福。

只要我们明白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他人的一些攻击纯粹属于无法自主的本能,我们先修炼出强大的包容力,然后把自己的心智模式切换为自我实现模式,就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可以终止任何伤害的强者。

有一些“好”永远不会被感激

别人对你好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好是因为自己甘愿。

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需要回报。

有个老师说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永远不要为你所爱的人过多付出,除非你做得到永远不去提及。”这句话说得很好,我们很多人总是打着爱的旗号,理直气壮地控制他人。只要有一点争执,自觉付出更多的一方就会说“当初对你如何如何”……

如果一个人的善意行为被自己定义为不对等的额外付出,一旦对方的回应达不到她(他)内心的期望,失望便会产生。可是,我得说失望的绝大部分原因在于她(他)自己。“付出感”是扼杀爱情的元凶,额外的善意可能是情感的毒药、情绪的炸药,它会不知不觉中扼杀你和对方想要的更平等、更自由的幸福。

某一位祥林嫂式的长辈,一边坚持她自认为善意的给予,一边责怪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没有对她报以感恩之心。她每天早上一起床,就开始抱怨自己的丈夫,先按财富排行榜把丈夫和熟人比较一番,再按勤劳模范榜把丈夫和其他男人比较一番,还会根据体贴榜、性格榜等做比较,最后得出自己丈夫穷、懒、不关心家庭、脾气坏的结论来。随后,她的念叨又转到儿女身上,她觉得大女儿长得太矮,二女儿学习太差,小儿子身体太弱。

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不断地跟人诉苦,说自己家人这里不行,那里不好,可怎么办喔?自己一个人做得这么辛苦,日复一日为他们操碎了心,可为什么她对他们那么好,却既享受不到回报,也得不到认可?她觉得自己活得太憋屈。

其实,没有人逼她天不亮就起床为谁忙活,一切的辛苦都是因为她摆脱不了“本性”——实际上是因为她有“委己待人”的讨好型人格,所以每天重复着得不到感激的辛苦生活。同时,她又总是心有不甘。一个典型的“怨妇”就这样炼成了,她从早到晚挑剔家里每一个人。虽然她是家中最辛苦的一个,却也是引发家里所有冲突的那一个。

换句话说,只要她认为自己对他人的“好”必须被“回报”,才能获得“爱与被爱”的满足,那么这样的“好”就很难被感激。因为别人生活中的自主选择,并不一定需要你的“善意”去干涉。

这不仅是一个需要换位思考来看待的问题,它还涉及更深层的同理心。比如,有一天,另一个命比她还苦的远亲找她诉苦。起初她挺同情对方,所以主动给了那位远亲一些善意的建议和物质的帮助。再后来,当对方再来找她诉苦时,她几乎想马上赶那位亲戚走了。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有谁受得了这样一个人,一开口就重复说她是多么辛苦,得到的却多么少?”

听到这里,我笑了:“你不也是这样吗?”

她一听勃然大怒,拒不承认,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付出是那么真实,并且她能随时举证自己所受的苦多么冤枉。而别人的倾诉,对她来说就是莫名其妙的骚扰。她没有想过,其实大家都有一份“不容易”,谁都“苦”着自己的苦。对人对己,我们的标准,差异是如此之大。

在内心,她无疑是爱她丈夫的。为了家里日子过得更好,她随时随地提醒丈夫应该跟她一样努力,那无疑也是善意的。但是,她动不动用道德去“绑架”自己的家人,结果使得这些“好”不仅不被感激,还成了家人想要逃离的“情感重负”。所以,家人对她不仅难有感恩之心,而且对她从来没有好脸色。

记得一个来做咨询的男人曾经绝望地说过这样一些话:

“她是对我很好,可是早知如此,还不如她没有对我好过。她动不动就拿‘我如何如何对你好’来压我……”

人生本来就没有相欠。别人对你好,是因为别人喜欢;你对别人好,是因为自己甘愿。不是所有的付出都有回报,也不是所有的付出都需要回报。当某种关系中你有强烈的“付出感”的时候,说明对你来说这关系可能已经临近崩溃!

生活都是由自己选择的,无论是为老婆放弃了爱好,还是为老公牺牲了青春,抑或是为孩子放弃了事业,一切的一切,只要不是别人胁迫你这么做的,那么在那当下,你就完成了情感的平等交换。你不能以为,你的这种“善行”就像钱存进了银行,别人必须在某天根据你所期望的利率还清本息。

路,是我们自己在走的,没有人能理解我们最真实、最具体的感受和需求。不管是心理学家、情感专家还是人际关系咨询师,即使可以为我们分析,给我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但他们不能代替我们去理解我们经历的一切。决定权最终在我们自己这里。

可是,有谁天生就能懂得我们想要的一切,并给我们这一切呢?除了我们自己,没有任何人可以!

终极的“爱与被爱”的需求,只能由自己去满足。

这个世界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应该,就是你应该爱自己,并且因为要爱自己,所以去提升爱的能力。

一味地胸怀天下只是给自己添堵

无论你把悲伤或畅快说得多么生动,都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

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中,我们最难把握那种恰恰好的善意。

有句名言说得好,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最难:一件事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里,另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想法装进别人的脑袋里。

人类是深度合作的物种,天性中都有依赖同类的需求。我们不可能完全没有交集,所以,需要在一个彼此都感觉舒服的范围里来“求同”,同时也需要尊重个体的个性差异,接受他(她)的不同以求“存异”。

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完全不同的历程,每一种意识都经历了自己独特的形成方式。在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中,我们最难把握那种恰恰好的善意。

比如,善良的你,心中总是装着别人。你以为你应该为他(她)撑起天下,你以为只有给他(她)最好的、取悦他(她)、将就他(她),才能守得住彼此的承诺。然而,你是爱吃肉的狼,所以认为应该给吃素的他(她)端上你精心准备的羊肉,结果他(她)完全吃不消你送上的“大餐”。

你甚至会以为那是他(她)在故作清高,或者干脆认为自己送上的东西还不够好。其实,以己度人的你只是给自己心里添堵,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那么多事。

通常情况下,我们很难看清事情的全貌,何况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互相理解。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词语。就像故事《弯曲的牛奶布丁》一样。

两个穷困的小男孩,在城市和乡间挨家挨户乞食为生。其中一个男孩出生时就失明了,由另一个男孩照顾他。两人就以这种方式一起生活。

有一天,失明的男孩病了,他的同伴对他说:“你留在这里休息,我到附近讨点东西,带食物回来给你吃。”然后他就出去乞讨了。

那天正好有人给这个男孩一样非常好吃的食物,是一种牛奶布丁。他以前从未尝过这种布丁,觉得非常可口,但很可惜,他没有东西可以将布丁带回去给他的朋友,所以就把布丁吃光了。

他回来后对失明的男孩说:“我实在很抱歉,今天有人给了我一样很棒的食物,叫作牛奶布丁,可惜我没办法带回来给你吃。”

失明的男孩问他:“什么是牛奶布丁?”

“喔!它是白色的,牛奶布丁是白色的。”

由于生下来就失明了,男孩无法了解:“什么是白色呢?我不知道。”

“白色就是和黑色相反的颜色。”

“那什么是黑色呢?”他也不知道什么是黑色。

“唉!试着去理解看看呀!白色!”

但失明的男孩就是无法理解,于是他的朋友四下张望,他看到了一只白色的鹤,就捉住了这只鹤,把它带到失明的男孩面前,说道:“白色就是这只鸟的颜色。”

由于眼睛看不见,失明的男孩伸出手,用手指去触摸这只鹤,说:“现在我知道什么是白色了,白色是柔软的。”

“不是不是,白色和柔软不柔软完全无关,白色就是白色!试着理解看看!”

“但是你告诉我白色就是这只鹤的颜色,我仔细摸过这只鹤了,它是柔软的,所以牛奶布丁是柔软的。白色就是柔软的意思。”

“不,你还是不理解,再试试看吧!”

失明的男孩再一次仔细触摸这只鹤,他用手从鹤的嘴巴摸到脖颈,一直摸到尾巴末端。“喔!我现在知道了,它是弯曲的!牛奶布丁是弯曲的!”

失明的男孩不能了解白色,因为他没有感知白色的能力。

同样的道理,在你的情感或人生境遇中,无论你把自己的悲伤或畅快说得多么生动,都没有人能真正感同身受。因为他不是你,也没有机会代替你去品尝“你的牛奶布丁”。

一个人的天生能力、教育背景、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决定了他对事物的感受以及他面对各种感受的方式,我们并不具备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能力,那也许是天神才具备的能力。所以,如果一味地为别人着想,总希望为对方做得更多,虽然能展现你的天性善良,却同时暴露了你的天性傲慢,因为这样做的时候,其实你已经将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你所谓的善行,很可能是对外界做出评判后选择的一种行事策略。你很可能是在用不断牺牲或委屈自己,来换取别人的理解或信任。你的出发点是好意的,只是没有想到结果竟然是给自己添堵。

如果,你认同以上的分析,那么不如退一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行为。

你已经主动展现善良了,别人怎么没有回报你以善良?

你认为自己是善良的人,是不是因为你受伤害的时候不会选择反击?

你不离开差劲的伴侣,是不是因为如果离开了你就没了存在感?

你不敢拒绝向自己求助的人,是不是你不那么做就没有什么价值感?

你善良地为别人做很多事,那只是你还没有吃够“善良”的苦头。或者说你胸怀天下,不过是对自己的一种拒绝,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足以支撑自己前行的力量,找不到独自面对未知恐惧的勇气,所以才会不断地向外寻求,希望找到同行的伙伴,找到一种安全感,然后无论你的好意换来多少委屈,你都默默忍受。

你一心想成为别人眼中更好的自己,只是因为没有勇气成为更真实的自己罢了。

当善良让你一直做出错误的选择时,当现实把你打得满地找牙时,你将不再苛求自己“随便善良”。

或者,你可以试一试南怀瑾先生在《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一书里传的一个咒子:“有一个同学,有一次忘了什么事,我说我传你一个最好的咒子,‘去你妈的’。后来这个同学告诉我,哎呀!老师,你这个咒子真有用,当我最痛苦时,我就想起‘去你妈的’,就好了。”

除了你自己谁也没资格打击你

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你是否总是在想别人是否喜欢你,每天在猜测中度过?

人一旦因这种内心的不安而感到迷茫,便可能一味地软弱下去,在众人的目光中倒下。很多美好就是这样断送在无谓的不安与软弱中。

在某个心理访谈节目上,一个女孩说因为自己长得丑,大家都看不起她,领导爱整治她,同事爱挑剔她。若是有同事在她背后交头接耳,她就会特别气闷,觉得人家又在嘲笑她、评判她。总之,全世界的人都和她过不去。所以,她最后的结论是:要去整容,要去隆鼻。但是整形过后,她依然感觉自己不美,内心十分痛苦。

其实这个女孩并不丑,至少看起来身材匀称、四肢修长,五官也算端正。唯一的缺陷是她的脸上缺少青春女孩应有的阳光,她的表情总带有一种委屈以及怨恨,让人看起来似乎带着一种奇怪的“阴郁”。

只要她不是总紧绷着一张脸,而稍加化妆让面部表情柔和起来,那么她的气质很可能会有很大的改变。

可惜的是,她的不安和由此带来的猜疑破坏了一切。比如,她说公司质检部的人总是故意挑她的错。质检人员的本职工作不就是挑错吗?她却认定那是人家在针对她,因为她长得丑。她又说,最气愤领导找她的麻烦。实际情况是,也有其他同事被领导批评,然而别人都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只有她总当“刺头”,一定要找上级领导投诉。

从她的表述中知道了她对自己的认知有问题,当期访谈节目上的心理学家决定和她做两个游戏。

一个游戏是他与主持人看着她说悄悄话,让她猜测说的是什么。另一个游戏是“打人”游戏。

于是,心理学家和主持人耳语了一番,然后问她:“你觉得我们刚才在说什么呢?”

女孩说:“肯定是说我今天的穿着有问题……”

心理学家笑了:“你听到我们说的话了吗?”

女孩说:“没有。”

“那你听到过那些同事说的话了吗?”

“没有。”

“也就是说,你并不知道人家说了什么,但你却主观地认为,他们一定是在说你坏话。”心理学家继续解释道,“其实我们刚才讨论了过一会儿该谁请客吃饭的事情,然后主持人还说她注意到你的耳环挺漂亮的。”

女孩觉得不好意思了。

心理学家接着说:“其实,我们身边有人走过时,我们都会下意识地瞄一眼,但不代表我们就一定会去谈论这个被自己看了一眼的人。”

女孩听后,若有所思:“可是,很多人爱说我长得那么丑,还那么不会打扮……”

心理学家站了起来,说:“我要打你。你要是过来,我就要打你。”然后他问:“我打着你了吗?”

女孩摇了摇头,说:“可是,如果你一定要打我的话,一定打得着。”

心理学家让女孩走到他身边,这下,他的拳头果然可以打着她了。

第三次,心理学家又不断做出要打她的姿势,但让女孩不要走过去,然后说:“我要打你,一定要打你。”随后他又问:“我打着你了吗?”

女孩摇了摇头,道:“我明白了。第一次,你说要打我,没打着,是因为我没走过去;第二次,你打得着我,是因为我走向了要打我的人;第三次,虽然你说一定要打我,但是我不走近你,你就打不着我。”

心理学家又说:“有些时候,别人确实会有伤害我们的心,但既然我们知道谁要伤害我们,我们为什么不退避三舍,反而要凑过去让自己受苦呢?别人说你外表不够美,你就一定要用他人的主观感受来评判自己吗?”

没有人有资格打击你,除了你自己。很多时候,有一些伤害,我们可以不自己制造,有一些伤害,我们可以不迎接。

一位挺有写作天赋的作家曾对我说,有人在她的微博留言指责她不是写作的料,写了书也出版不了,还说了其他一些打击人的话。她说自己对此很气愤,不想写书了。

我就奇怪了:一位作家在自己什么都没写时,就因为别人的几句话而放弃了准备许久的作品?这是典型的将自己的人生寄托在他人评判之上的现象——她不明白,自我肯定,自我相信,自我激励,是我们最大的权利。

我们所能得到的都是自己努力的回报。正如人们常说,如果有不幸,你都要自己承担,别人的安慰有时候于事无补。所以,我们没有必要一边忍受别人的打击一边独自难过,我们应该努力把自己的骄傲和快乐写在脸上。

当然,有的人确实是“事儿妈”,似乎不给人挑挑刺就没法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有个作家,总爱评判说谁谁谁整天写作也不能把自己写成莫言,写成郭敬明。这就好像人家连孕都没有怀,他就在那儿判断人家的孩子长大没出息,是不是太过武断了?这位“伟大的批评家”好像也没有写出什么惊世之作,连俗作也没见着一本呢。

面对这种人,我们实在惹不起还躲得起。千万不要自己撞上去找不自在。我们生来必须接受作为社会性生物的一些社会关系上的束缚,但是,我们要学会用一部分的束缚去交换一部分自由,然后在这些自由里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虽然成长必然充斥着伤痛,但不要因为自己的不自信,就假想他人是在批评自己,没有人肯定自己,让自己在各种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万物简史》中有段很好的话:我们要做自己的主人,做自己的上帝。很多有益的,甚至只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不包括违法的),自己喜欢就好。“只要热爱,就已足够。”

如果我们做某件事时希望别人肯定自己,只能说明,我们对那件事还不够热爱。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一定要听信别人的说法。而且有的时候,你真的不知道,有些人是不是在胡说。

美国的著名女演员索尼亚的童年是在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场里度过的。那时,她在农场附近的一所小学里读书,常常被同学欺负。有一天,她满脸泪痕地回到家里,父亲问她原因。她说:“班里的同学都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很难看。”

父亲听后笑了笑说:“我能摸得着我们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听后觉得很奇怪,不知父亲想说什么,她停止了哭泣,问道:“你说什么?”

父亲又重复了一遍:“我能摸得着我们家的天花板。”

索尼亚仰头看看天花板,天花板将近四米高,父亲怎么可能摸得到?所以她怎么也不相信。父亲笑了笑,得意地说:“不信吧?那你也别信你同学的话,因为有些人说的并不符合事实!”

索尼亚明白了,任何事,都不能太在意别人说什么,要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二十四五岁的时候,索尼亚已小有名气,一次她准备去参加一个集会,但经纪人告诉她,由于天气不好,可能只有很少的人来参加,会场的气氛会比较冷。经纪人的意思是,作为新人,应该把时间花在一些大型的活动上,增加自身的名气,不必耗费精力去参加这样的小活动。

但索尼亚坚持参加这个集会,因为她承诺过要去参加。结果,那次雨中参加集会的人不少,而且因为知道索尼亚要来,参加的人越来越多,她成了当天真正意义上的大明星。

不被别人的言行左右,才能开始做自己的主人。有时候,你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就像《阿甘正传》里说的一样,生活是一个装满了各种味道的巧克力的盒子,你要不打开吃的话,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拿出来的是什么口味的。

请守护好你的亲密距离

你要知道,老天爷的事你管不了,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曾和一位智者讨论黎曼几何时,我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是数的本质?

答曰:数本身所反映的本质之一必然是界限。“1+1=2”并不是说累加两个一模一样的东西,而是将两个有界限的某物相加;如若没有区分,数字1和数字2就失去了数本身的意义。

正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不会有价值观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早期受的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的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体系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有千差万别。

有清晰界限感的人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而界限感模糊的人,面对彼此间行为的差异时会非常痛苦:

“你怎么这样办事儿?”

“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

心智不成熟的模式思维让他们不能理解别人为什么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由于习惯性地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理解和接受各自的界限,很难接受差异,总认为别人的做法不对。于是“越俎代庖”地侵犯别人的边界。

鲁迅笔下的阿Q就是这种思维的典型代表。

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

很多类似的思维逻辑,可能造成可笑的场景或带来某些遗憾。其实生活中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爷的事。你要知道,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老天爷的事你管不了,别人的事与你无关。

然而在我们界限感很差的思维国度里,认知自我、认知世界的教育,一直是我们所缺少的。

随意的言论,随意的信息传播,那是界限感模糊的人干的最多的事。比如在朋友圈给大家推送一些并不优质却稀奇古怪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可能缺少真正的思考,习惯用极端的例子来说明观点,而不是用推理来证明观点。再比如,以为别人都不知道,所以转载一些别人其实并不需要的常识性的知识。这些其实都在传达一个隐藏的观念:“我学到的就是对的、好的,你一定要知道、要赞同。”

这让我想起了电影《狗牙》——一部希腊电影的开场白。它发生在一个奇特的封闭家庭里,描述了极权的父母希望用语言表达来控制三个孩子对世界的认知的荒诞场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词包括大海、高速公路、远足旅行……大海是一种皮质沙发,当你累了,你就可以坐在大海上休息。高速公路是一阵强烈的风。远足旅行则是一种坚硬的材料……”

每一个生命,都会因自己的经历而有了无法复制、绝不雷同的体验场,也因此有一个同样绝对不雷同的认知体系。我们习惯从自己的坐标出发,去推测、揣摩、评价另一个人,却完全忘了,对方也有一个体验场,有一个与我们完全不同的认知体系。所以,我们即使换位思考,也无法通过理解而精准地知道对方的感受和认知体系,由此,可能带来许多人际关系的认知错位。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主要是不作为)地活着却又享受不了平凡里的快乐,是因为欠缺最起码的常识和认知能力。他们几乎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既自大又自卑,眼高手低,目光短浅,好高骛远,多重标准。有时己所欲施于人,有时己所不欲施于人,心机深却又肤浅天真……

因为把承认道理是对的和懂得道理本身当成一回事,于是导致“懂得很多道理,依然没能过好这一生”的情况出现。

因为缺乏边界意识,所以不尊重别人的选择,于是遇上别人不领情或不买账的情况时,经常得为自己的自以为是埋单。也因为我们一直在为别人埋单,然后又有很多“单”指望别人来“埋”,于是吃了很多人际关系里的“苦”。

其实你受的这些委屈,不过是在告诉你,你是可以避开这些遭遇的。我们能做的是守护好亲密距离,不去侵犯他人的界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自己的选择埋单就好。

重新发现自己,确立自我边界,完成独立成长。

这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因为我们全部的行为逻辑,都内化在了意识系统里,如果我们想要改变已有的意识系统,得打碎固有观念再重建它。

我想,做这样的事儿,没有人喜欢。以前认为本来应该的事、本来可以享受的福利和行使的权利,都得否定掉,那无异于把自己辗碎,然后重新拼凑一个自己。

但不管多难,我们还是要去重建自我,如果希望未来过得更幸福一些的话。

说到这里,我觉得我有必要在本章末尾写一些总结性的东西。为什么呢?我认为:

1.人有权在痛苦里挣扎,没有哪条规定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快乐,因为某一痛苦的终极意义于某人的天赋本能来说,不过是两害取其轻的最佳选择,如果痛苦A可避免更大的痛苦B,她(他)完全可以选择A。

2.人生几十年如梦如幻,往事如烟,但当下的感受和对未来的期待,还是会让我们追求更多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写的东西可从在某个角度为他们提供一点点认知参考。

3.善良如我,有权选择自己喜欢做而又不伤害人的事。

所以,该如何在守护好亲密距离的同时,慢慢重建自我?我给出的建议是:

1.放弃对亲密关系的过度在乎,学会在自己的身上寻求支撑和肯定,哪怕会因此遭到他人的反对和指责。即,学会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委曲求全或者攀附某人。

2.要时刻提醒自己惯性思维的缺点,随时跳出自我,反省自己的言行,别因为短暂的感受就马上肯定或否定什么。别因为一时看不到恶果,就觉得不需要去改变。

3.你要明白,优秀的人都是有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努力把自己变成更优秀的人。

4.误会和不被理解是常态,不要逼别人懂自己,也不要逼自己去取悦他人。

5.“一切皆有可能”的意思是下一秒发生什么都理所当然,遭遇是非或升职加薪,得病或中奖,失望或惊喜……我的意思是在你掉到井里时,亲友们可能会搭救你,也可能会选择绕行,甚至朝井里扔石头,而这些都很正常。老天的事,要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残酷才是青春,吃苦才是人生。

6.当你能坦然接受一切、客观认知一切的时候,请重视承诺,且学会拒绝别人。不会拒绝别人的人通常会答应太多事儿而做不到,然后令自己内疚、别人失望……

7.守护好你的亲密距离,不要越俎代庖,也不要“被越俎代庖”,别人的选择与你无关,人有犯错或痛苦的权利,你我她都一样。爱是给予帮助关怀,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然后深情地拥抱、衷心地祝福,告诉自己在乎的人和在乎自己的人:不需要我时,我绝对不打扰;需要我时,我永远都在。

8.自己想做的事,只能自己做,不可以丝毫假手于人。当然,你若想知道“失望”和“绝望”两个词是怎么写的,可以这么干。别人怎么做事,我们无权干涉,只能尊重和接受,当然,你想知道关系可以坏到什么程度,可以随便玩。

同类推荐
  • 有氧信息

    有氧信息

    最简单的点石成金术,最聚人气的智慧法则,最有说服力的沟通技巧,所有成功人士应该具有的策略。通过对有氧信息原则的详细描述,你可以由浅入深地了解到点石成金的包装信息的全部秘密。如果您还没有成功,请翻阅本书,因为它会让您成功。如果您已经成功,请仔细翻阅本书,因为它会让您更加成功。如果您处在成功阶段,请认真翻阅本书,因为它会让您巩固成功。
  • 女人明白要趁早之米字路口问答

    女人明白要趁早之米字路口问答

    很多人不但实现了十年前的梦想,还实现了毕生的终极梦想。真的,只有死的时候,才有资格说你的梦想是否破灭了。热血要浇灌在最理性的种子上,才能开花结果。钱通常帮助我们构建了梦想,是缔造梦想的重要工具,但一定不是梦想本身。运气应该是天赋和努力条件俱足时候才会得到的馅饼。人们一直在试图为福祸和功名利禄找答案,其实答案的大部分始终在自己身上。 做一回人的意义,就是在随机而有限的生命里,在那些无能为力中,做过最大化的抗争吧。熬过冬天,熬过所有的草木都发芽,熬到情绪平复,熬过隐忍的每一天,直到再一次看见希望的光。
  • 困难的克服(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困难的克服(现代人生成功方案丛书)

    人之所以高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深知逆境出人才的道理,所以当有人问他,那位跟他学画的青年能否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时,他便坚定地回答:“决不可能!因为他每年有6000英磅丰厚的收入呢!”贵是否可以这样说所谓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在某个特定欲望等上的行为,并且一直集中到找出实现这项欲望的方法,而且成功地将之付诸实际行动并成功达到目的为止。非常的恒心、毅力、自信心和欲望等是构成专注行为的主要因素。,实现价值的真正动力是基本需要的满足。由于它一直被忽视,我们确实有必要承认它至少是这类因素中的一个,并且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在摩尔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需要的满足和挫折决定兴趣的几种方式。只在于人能思考……
  • 人生提醒:思考篇

    人生提醒:思考篇

    不去思考,心态再好也将会无法平静;不会思考,人脉再强也会枯竭;不善思考,工作再勤奋也会失去目标;不能思考,机遇再多也会错失。做一个不倦的思考者,整个世界都会为你改变。
  •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二:情商成就智慧(上册)

    解读人生智慧密码之二:情商成就智慧(上册)

    人生的智慧与经验告诉我们:追求需要了解人生的轨迹,而成功则需要科学地认识自己。人生的成败,究竟是命运主宰的还是自己创造的。探讨与预测人生的发展,是一门学问,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生的未来是由现在的自我多种要素决定的。本套丛书集当代多家的研究成果于一体,系统地阐述了各种要素对人生历程的影响,它通俗易懂、体例活泼,重点突出,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读者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人生的享受与愉悦。人生测试,目的是为了创造美好的人生未来。愿本丛书能给读者带来发现自己的快乐,带来明天的幸福人生。
热门推荐
  • 医馆笑传小说版

    医馆笑传小说版

    五百年前的大明京城,一家小医馆里生活着一群贫嘴乐呵的年轻人,专治疑难杂症的小大夫朱一品、花痴又娇蛮的老板娘陈安安、好色又小气的会计赵布祝、“金刚芭比”的庄田田……虽然生意萧条,穷得叮当响,但他们仍然欢乐而努力的坚持着梦想。一天,医馆馆主离奇失踪,徒弟朱一品随后收到一个卷轴,无意中打开后,天生的神速记忆让他快速阅读和记下了卷轴的内容,之后朱一品看完后晕厥过去,卷轴也随之烧成灰烬...
  • 守护甜心之绝对王牌

    守护甜心之绝对王牌

    她看似温柔,却十分凶狠。美貌如花,可是残暴如虎。“知不知道?天堂和地狱只有一线之隔!”爱情是什么,亲情又是什么!当她再次和守护者相遇时,却邪魅一笑:“守护者!几年不见你们还是这么弱!”
  • 非剑主宰

    非剑主宰

    震天的喊声,飞扬的尘土,在这散发着浓郁血腥气息的绯红土地上,以为持剑而立的少年站在那里,面对着无数的敌军,他不为什么,只为守护心中的人。
  • 剑侠传奇之月无痕

    剑侠传奇之月无痕

    苍月村孤儿月无痕为给邻居采药,摔入山谷之中,得到残月剑法,和一本摘星踏月的身法,从而开启一段剑侠之路。
  • 十玄换世

    十玄换世

    一个山村间天赋惊人的孩童,却只把飞行当作修炼的目标。他趋于安逸,他喜欢平静,但却被身世的牵绊、命运的捉弄,一步步的走向强者的路线。十个与他身世不同却又命运相似,来之不同阵营却又惺惺相惜的天才,走向了只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他们共同的名字,叫十玄。
  • 昭宣时代

    昭宣时代

    《昭宣时代》主要内容:后元二年(前87)至黄龙元年(前49)的三十八年间,正是史家乐道的昭宣“中兴”时代。这一时代,既不似高祖时代那样波澜壮阔,亦不如武帝时代那样灿烂夺目。如果给昭宣时代以一个历史定位,似乎更类于“文景之治”。不同的是,“文景之治”迎来是是武帝英雄时代,而宣帝辞世之后,嗣君元帝“优洲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

    林汶奎主编的《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记 录了投资大师巴菲特每年向股东们写的一份投资年报 。《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包括:巴菲特致 股东的信,探讨的主题涵盖管理、投资及评估等,将 从其中提炼出巴菲特精华的投资思想展现在读者面前 。
  • 最强校花:请叫我捉鬼师

    最强校花:请叫我捉鬼师

    她,澹台苏紫。作为澹台家族的大小姐,被公认为最有潜力的捉鬼师,怎么在那该死的臭道士眼里就这么的渣呢?可,这也就罢了。为什么,臭道士那么喜欢破坏她与未婚夫之间的感情呢?直到有一天他对我说,小紫,我喜欢你。纳尼?!是我听错了还是臭道士发烧烧坏了脑子?!哼哼哼,只看美美哒捉鬼师与放荡不羁的道士之间相亲相爱、互撕互掐的故事吧~
  • 孪生劫

    孪生劫

    孪生姐妹,心有灵犀,本应是天生的知己,同苦共乐,但命运却让她们分离,在截然不同的环境中成长,各自背负着上一辈的恩怨情仇,最终不得不走向对立。天意弄人,让她们爱上同一个男人,面对着身负的使命和心爱的男人的诱惑,相互有着心灵感应的两姐妹,她们将何去何从?是姐妹情深还是利益至上?
  • 龙辰羽灵

    龙辰羽灵

    一种技能可以造就一个人才。懂得无数种技能的人,绝对是超级全才。医学,高超的计算机技术,厉害的修为等等,这些都是主角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点能力而已,他只求自己活得平凡一点,活得有意义一点。追求平凡的他形成了一生的伟大。伟大并不要多出名,多了不起,只要活得有意义就行!让我们一起来期待风若兮的不平凡与平凡的生活。他是一条龙,他更是一个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