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200000011

第11章 修養與蓄積(2)

他這裏提出“氣以御才”,其實即是指用修養之後的氣來統御才。陸遊指出養氣之全,可以超越命遇的坎坷,即“晚愈不遭而氣愈全”,而更爲神奇的是,養氣之全可以使生命力達到一種郁勃的狀態:“徳亨遇疾卒於臨安逆旅,垂困猶能起坐,正衣冠,手自作書,與其族人官臨安者,使買棺,棺至乃歿。色辭不異平日,非養氣之全,能如是乎?”擁有這樣的“全氣”,雖生死猶且不懼,何況人生的窮達際遇。這裏的“全氣”即陳師道《答江端禮書》云“正心完氣,廣之以學,斯至也” 中所謂的“完氣” {王正德《餘師錄》卷一引}。“全”“完”,即暗含與道相配的意思,也就是不偏不倚。養氣之全也就是使之無偏無倚,也就是中和之氣,當然這樣的中和之氣是“配義與道”的,具有內在的郁勃,而表現爲外在的柔和。

這裏討論的養氣皆對於個人來說,即士大夫的自覺修養,而從化成天下來說,則可以教化之。史堯弼《蓮峰集》卷六《詩論》則謂聖人禮樂教化,正在於“消爍其忿戾頑悍難制之氣”,其目的就在通過對忿戾頑悍之氣的消爍來達到中和,文中所說的“性情和平而樂易”使其心“紆徐溫厚而不刻”,也就是所謂的中和之氣,中和之氣無偏無倚,才是所謂的“完氣”。

基於這樣的養氣論,宋代對於充滿了六朝味的“夫文以氣爲主”的說法進行了改造,一是“持志以養氣”,讓志處於氣更高的地位,以對氣起到一種滋養與規範的作用。陳襄《古靈集》卷十八《同年會燕詩序》謂:

善作詩者,以先務求其志,持其志以養其氣。志至焉,氣次焉,志氣俱至,而後五性誠,固而不反,外物至,無動於其心。雖時有感觸憂悲愉懌、舞蹈詠歎之來,必處乎五者之間,無所不得正,夫然後可以求爲詩也。

正如陳襄所說“持其志以養其氣”,以志來統領氣,這裏的“志氣俱至”,“五性誠,固而不反”,指內心的修養,也即通常說的“固本”,顯然這樣的“固本”,氣的修養是占有重要的位置的,而後“外物至,無動於其心”,則指不以外物爲擾,當然也包括人生際遇窮達。這樣的“無動於其心”,其實指的其情以性爲本,而不由外物之擾而動,也就是性情中和。持志以養氣,當然還有指氣之郁勃而言的。何夢桂《章明甫詩序》謂:“詩,志至焉,氣次之,志百變而不折,故氣亦百變而不衰,知此可與言詩矣。”{《潛齋集》卷七}他主張的是立志以養氣,以“志”之“百變而不折”而得氣之“百變而不衰”,這樣的“氣”也即是充實郁勃之氣。這種說法雖然出自於《孟子》的“志者,氣之帥也”,但孟子原爲修身而發,並未與作詩結合起來。六朝注意到氣與文的關係,但他們的氣卻主要是自然的氣稟,而又缺乏修養。宋代在詩論中引入志爲氣之帥,可以對氣起到了滋養與規範的作用。因爲傳統的詩言志觀念,在詩緣情說興起後,一直以與緣情說對立的面貌出現,志本身就帶有了道德規範的意義,用志來置於氣之上,以消減“氣”的個性氣質特徵所帶來的情緒偏激傾向。

二是“文章以氣爲主,氣以誠爲主”,{惠洪《冷齋夜話》卷三}以“誠”爲對“氣”進行規範。 “文章以氣爲主”,顯然爲六朝唐的提法,但任氣而發則可能有性情不夠中正以致偏激的危險,所以宋人用“誠”來規範它。我們曾經說過“誠”的本義即爲一致,人與天的一致爲誠,人內心與行爲的一致爲誠,現象與本質的一致亦可稱爲誠,要求“氣以誠爲主”,則將“氣”限定在與天道一致,與德行一致等規範之中,這樣可以達到消減氣的個性氣質所帶來的情緒過激傾向。

三是“文固氣所充,要在以理勝”,以“理”來對“氣”進行規範。李呂(1122-1198)《澹軒集》卷三《文友》:“摛辭氣爲主,盛氣理或差,大音等韶濩,小巧同春葩。”認爲作詩以氣爲主,但盛氣而發,則於理可能不全,其意即在於對氣的規範。熊禾(1253-1312)《勿軒集》卷七《題東坡詩集後》:“文固氣所充,要在以理勝”,指出文章雖然是氣爲主,但這樣的氣必須以理來規範,其目的也在於消減氣所帶來的性情偏激。

無論用志來統帥“氣”也罷,用“誠”爲規範“氣”也罷,以“理”來統攝“氣”也罷,皆與宋代的心性修養有關,而宋人的修養主要是德行修養。養氣之說,雖原出於孟子,但孟子養氣與作文尚未建立起關聯,而王充、劉勰的養氣論,皆著重對生命活力的修養。宋代的養氣論對“文章以氣爲主”的改造正反映了心性學對詩學的滲透。

在通過一系列的規範後,宋代的氣就變得能歸之於正,中和而無所偏了,詩也就可以達到中和的要求。在對氣對待規範以後,由於“文如其氣”,{徐积《节孝语录》}與氣保持一定程度的一致的詩歌也就自然能達到中和了。宋代詩學只有稟得中和之氣,才能使詩歌得到中和。楊傑(1100年前後在世)《無爲集》卷一十五《上言大樂七事·一曰歌不永言,聲不依永,律不和聲》:“惟人稟中和之氣,而有中和之聲” ,也就是說只有氣達到中和,其發而爲聲、發而爲詩,這樣的聲詩才能達到中和。陳造《雲壑詩序》:“其氣夷,故清平不迫,其所養熟,故蕭散有餘。” {《江湖長翁集》卷二三}這裏的氣顯然指詩人的個性氣質,平和之氣,發而爲文,則清平不迫,修養蕭散有餘,歸於平和有餘的風格。對氣之平和的規範也是宋代以樂易平和爲理想風格的重要原因。

正由於氣與文的一致,所以中和之詩可以觀作者中和之氣,家鉉翁《志堂說》:

是故善觀詩者,觀其辭之洋溢暢達,而知其氣之充周;觀其辭之雅正溫純,而知其氣之安定;觀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而知其氣之循軌而有節,由學問操存,有以主乎其內也。《詩序》《孟子》其相爲發明歟?{《則堂集》卷三}

他認爲由辭之“洋溢暢達”可知其“氣之充周”,而由“雅正溫純”而知其“氣之安定”,由“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而知其氣之循軌而有節”可知“氣之循軌而有節”。“充周”即孟子所謂的“塞於天地之間”,而氣之“安定”則指氣之平和,而“循軌而有節”則指“發而皆中節”,這裏由詩之中和以觀氣之中和,正好可視爲宋代的“文如其氣”的絕妙注腳。

氣稟通常被認爲是屬於詩人天賦的方面,宋人仍然重視氣在詩歌創作中的重要作用,但宋代的氣與六朝的自然之氣迥然不同,宋代的氣是修養之氣,是與“理”、“誠”、“道”聯繫的“氣”,即是在對自然之“氣”不及則濟、過則泄之的原則來進行修養之後而獲得的“氣”,這當然與宋代心性學興起有關。

二、才力與學識

在前面我們討論氣時已經提到,當表示質時,才與氣有相類似的意義。才也是先天所稟的因素,才指具有某種能力與功用的材質,只就其功能而言也就是能、力的意思,也就是可用性。

我們稍微攷察一下宋代以前“才“的使用情況。《論語·泰伯第八》: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十人。”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于斯為盛。有婦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這裏的才就是指具有某種能力的人。《孟子·告子上》: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才具有質的意義,與性一樣秉自天,而孟子是將仁義禮智皆作爲才的內容的。張岱年說“以固有的仁義禮智爲才,所謂才指道德覺悟的可能性”, {張岱年《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P198}其實也就是指具有某種能力的材質的意思。

曹丕《典論*論文》中的“唯通才者能備其體”的才主要指的能力。鍾嶸《詩品》亦大量論及詩人之才,《詩品》之才有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是氣質,如《詩品*晉中散嵇康》:“過爲峻切,訐直露才,傷淵雅之致”,此處的才也就是氣質的意思,鍾嶸認爲嵇康性情過於剛直,太過於表現自己的個性,所以有“傷淵雅之致”。更多的是指的才力,《詩品*謝瞻》:“才力苦弱,故務其清淺,殊得風流媚趣”是指的詩歌創作的表達能力,合起來看,才的根本意義還是具有某種能力的材質。

唐代才的所指還是不出三端,一是氣質,韓愈《贈崔立之評事》:“才豪氣猛易語言,往往蛟螭雜螻蚓”, {《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九} “才豪氣猛”就是指的其氣質豪猛。二是能力,柳宗元《梓人傳》“相道旣得,萬國旣理,天下舉首而望曰:吾相之工也,後之人循跡而慕曰:彼相之才也。”{柳宗元《增廣注釋音辯柳先生集》卷十七}韓愈《釋言》“凡適於用之謂才,堪其事之謂力。”{《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三}正式指出功用爲才,勝任爲力。三是具有某種能力的材質,柳宗元《唐故尚書戶部郎中魏府君墓誌》:“凡五代名髙而不浮於行,才具而不得其祿,”{《增廣注釋間辯柳先生集》卷九}才具指的就是具備某種方面的能力的材質。

唐代也對才進行了規範,因爲才畢竟爲先天所稟的,任才使氣多有所偏。殷璠《河岳英靈集序》謂“論次於序,以品藻各冠於篇額。如名不符實,才不合道,縱權壓梁竇,終無取焉。”提出了才須合道的要求。韓愈《岳陽樓別竇司直》“愛才不擇行,觸事得讒謗。”{《全唐詩》卷三百三十七}表示任才而不顧行的做法會爲人所怨,雖然韓愈對於所謂的任才使氣並非真正的批評,其意在於在表示自己的與世乖逢,但畢竟表明了才行相兼的要求。

總體上來看文學上所謂的才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是就質而言的,一是就能而言的。在宋代詩學中的“才”也保存了這兩方面的意義。一是指詩人的氣質。如“雄剛俊逸之才”, {柳開《河東先生集》卷九《與任唐徴書》。} 俊逸之才,指的就是質,在這一點上就與氣相似了。一是指的爲文之力,如“才思迅捷”。 {楊億《武夷新集》卷七《溫州聶從事永嘉集序》}我們這裏主要討論作爲能力意義的才,但由於這二者並不截然分開,所以也涉及到質的“才”。

縱觀宋前對才的論述,重才是一個普遍的觀念,認爲才是文學創作成功的主要因素,宋代亦認爲才對於詩歌的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宋祁《淮海叢編集序》:“詩爲天地蘊,藏混茫中,若有區所,人之才者能往取之,顧自至不至” {《宋景文公集拾遺》湖北先正遺書本卷十五}認爲詩藏於天地間,只有“人之才者”才能取得,可見在詩與天地同構的關係中,人之才者居於重要地位。

這種人才的高下,直接與文體的所長相關。秦觀(1049-1100)說“人才各有分限。杜子美诗冠古今,而無韻者殆不可讀。曾子固以文名天下,而有韻者輒不工。此未易以理推之也。” {《蘇軾文集》卷六十八《記少游論詩文》}才之高低關係到文章之高下,蔡居厚《蔡寬夫詩話》“乃知文章變態,初無窮盡,惟能者得之。”可見宋代對才的態度。

才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單憑才卻是不夠的,宋人還對才進行種種的補充。陳師道《顔長道詩序》云:

萬物者,才之助,有助而無才,雖久且近,不能得其情狀。使才者遇之,則幽麗奇偉,無不爲用者;才而無助,則不能盡其才。然則待萬物而後才者,猶常才也。若其自得於心,不借美於外,無視聽之助,而盡萬物之變者,其天下之奇才乎?{《後山居士文集》卷一十六}

認爲萬物爲才之助,詩歌創作當有才亦有助,才助相兼才行。所謂的“萬物”也就是宋人常說的江山之助,也就詩人對自然景物的見識,這往往與詩人的閱歷有關。但是陳師道提倡的不再是“待萬物而後才”的“常才”,而是“自得於心,不借美於外,無視聽之助,而盡萬物之變者”的“奇才”,其內斂的傾向非常明顯。他接下來說:

夫子之詩,仁不至於不仁,義不至於多怨,豈惟才焉,又天下之有德者也。夫才者,德之用也。德成於心而後才爲用,才足於身而後物爲用,吾於夫子見之矣。

他所謂的“才者,德之用”,即謂德本而才用,這樣的他事實上已經將才偷換成了“德”,所以宋代看似重才,而實際上是重德之才。

宋代更多的以學識來對才進行補充。才與學的關係本是一個老話題了,但宋人的看法卻與前人不同。

文章有天分,有人力,而詩爲甚,才高者語新,氣和者韻勝。此天分也;學廣則理暢,時習則句熟,此人力也,二者全則工,偏則不工,工則傳,不工則不傳,古今一也。同年楊謹仲家世文儒,才高而氣和,於書無不讀,於名勝無不師慕之,嗜古如嗜色……尤喜爲詩,本原乎六義,沈酣乎風雅,自魏晉隋唐及乎本朝,凡以是名家者往往窺其藩蘺,泝其源流,大要則學杜少陵、蘇文忠,故其下筆初而麗,中而雅,晚而閎肆。長篇如江河之澎湃,浩不可當,短章如溪澗之漣漪,清而可愛,間與賓客酬唱,愈多愈奇,非所謂天分人力全而不偏者耶?(周必大《文忠集》卷五二《楊謹仲詩集序》

趙君安中,未冠,中春官出門,行順境,而卷中佳句清拔流麗,它人搯擢胸腎,嘔出心肝,形容不得者,君獨等閒片語通盡,非窮而工,未老而就,不思索而髙深,不煆煉而精粹者,天成也。或以人力爲之,雖勉而不近矣,然有天資,欠學力,一聫半句,偶合則有之。至於貫穿千古,包括萬象,則非學有所不能,君所聞於師者詳矣。奚待余言。(劉克莊《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〇六《趙孟侒詩》)

認爲才氣爲天分,學理爲人力,天分與人力當全而不偏,也就是二者兼具的意思。周必大認爲楊謹仲“才高而氣和”,但僅有此天分還不夠,還得“本原乎六義,沈酣乎風雅”,廣之以學,才能“閎肆”而得長篇之“浩不可當”,短篇之“清而可愛”。

劉克莊雖也指出天資與學力,但似乎更爲重視學力,認爲“貫穿千古、包括萬象”的表現力,“非學有所不能”,必須以學爲依靠。劉克莊在《晚覺□稿》中批評四靈詩派則才思枯滯,“近時詩人竭心思搜索,極茟力雕鐫,不離唐律,少者二韻,或四十字,增至五十六字而止。” {《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十七}正緣於他們學力不足。他指出“晚覺翁之作”:

卷中二韻者、四十字者、五十六字者,尚可以心思茟力爲也,至其大篇險韻,窘狹處運奇巧,平易中現光恠,如決河齧而注,強弩持滿而發,不極不止,非心思筆力爲也。

正在於“貫穿融液,奪胎換骨,不師一家”,以廣泛的學習來支持郁勃的創作表現力。由此劉克莊認爲這種由學補才而得的創作力“且爲詩家洗寒儉刻削之謗”。 劉克莊所謂的“貫穿融液,奪胎換骨,不師一家,簡縟禯淡,隨物賦形,不主一體,”是指對詩歌風格藝術、體裁技法等的學習積累。有了這樣豐富的積累才能在創作中遊刃有餘。劉克莊又在《黃有容字說》中:

此諸老先生耳目口鼻與人同,而氣魄力量與人異,以其大足以容之也。君假以年,持滿而發,盈科而進,可以追攀諸老。豈若晚唐蛩唫蟬噪者之爲哉?{《後村先生大全集》二四四、}

期待後學包容廣博,具備博大的氣魄力量,作詩自然遊刃有餘。他正是著眼於以郁勃的創作才能來改造詩歌創作中的寒儉刻削之弊,這樣的表現才能是由學以補才、注重積累而得到的。

但劉克莊並不以學代替對自然社會的體驗,他在《方元吉詩序》中謂:

公詩天材奇逸,筆力宏放,亦書卷撐腸拄腹,英華外發而然。又周游天下,南轅湘奧,北轍汴燕,縱覽祝融、扶胥、太行、黃河,故揮毫之際如有神助。{《後村先生大全集》卷一〇八}

他指出“才”、“學”、“助”皆不可少,劉克莊的才學觀反映了宋代一部分重視社會體驗,反映民生的詩學主張,但也可見出宋代即便是重視社會體驗的詩學主張也每每強調“學”的重要性。

同类推荐
  •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中国人(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而她的民族生命,涵育着太复杂的内质,欲加以阐述,势难免于牴牾歧异之见解。任何人苟有持相反之论旨者,鄙人准备随时供给可能的材料以便利之。但是真理终是真理,它将克服任何巧黠的私见。人类对于真理的领悟,只在稀有的一刹那,这领悟的一刹那倒是永存的而不是私见能永存。
  • 民间故事(上)

    民间故事(上)

    隋朝末年,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 遇见你,在最美的流年

    遇见你,在最美的流年

    爱上一个人,从来都是瞬间的情事,千人万人的芸芸众生里,她就在那里站着,平平凡凡,普普通通,而他,一眼就看见了她,冰冻千年的心,突然在这一刻湿润如玉,温柔如水,桃花一样盛放,灿烂。没有徘徊,没有犹豫,没有想过要义无反顾地无可救药,也未曾打算海誓山盟到时地老天荒,只是,这一切都来得如此——天经地义。
  • 谢谢你,让我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谢谢你,让我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56个暖心故事,分别从倾慕之人、好朋友、家人、相伴走过一段路的旅人为线索,讲述成长的蜕变。那个躲在角落里彷徨、流浪的自己,要遇到怎样的陪伴,才变得如此美好而闪耀?书中将一一揭晓。虔诚无比地相信爱情,从暗恋到初恋,笔端柔情百转;恣意昂扬地快乐成长,因为朋友,是可以选择的家人,让你的人生因特殊的家人而变得不同;从容坚定地扶稳王冠,你的骄傲,从别人的肯定开始,成为了你额头的标志;优雅明亮地面对生活,家人给的温暖,把快乐释放在生活里。你会变得更好,为了对你不离不弃的人,这就是,全部的意义。集结青春最强音,喊出你的期待,也说出你的感谢。
  •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

    本书是陈祖芬的中国故事中的《世界上什么事最开心》分册。书中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收录了陈祖芬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文笔生动亲和,具有较强的可读性。书中除收录了文字作品外,还配有大量生动风趣插图,画面简洁,寓意深刻。 本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融理论性、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它不仅适合小朋友的阅读,同时对成年人来说也颇值得一读。
热门推荐
  • 深宫慧影之子夫传

    深宫慧影之子夫传

    她是大汉历史上的在位最长的皇后;她是大汉历史上出身最卑微的皇后;她也是大汉历史上下场最惨的皇后;她名叫卫子夫;她从一位选女入选进宫,到成为一代贤后,历经各种阴谋算计,几经生生死死,最后她让自己的聪明才智留住了一代帝王的心。
  • 千指之今世为尊

    千指之今世为尊

    江湖无门派的杀手杨左,带着绝技,穿越到了九十年代,却意外地发现在这个年代里有着很多那时穿越过来的人,而这些人或闹市求生,或隐居山林,或欺行霸市,或腰缠万贯,别人不认识他们穿越过来的面目,他们也为此小心隐居。但这些背后,都和六枚戒指有关。在这里,杨左是否依旧能行侠仗义,行走江湖呢?他不小心知道的一个秘密,道出了一个谜团,竟与春夫人和第一奸相有关,他是否能依靠朋友或绝技解决这一切?重新回到他渴望的宋朝呢?而在今世的红颜之中,他所经历的女人和情感,能否留住他渴望回归的心?现代都市喧嚣之中的明争暗斗,竟然来自于同样穿越的命运,但这个秘密,现代人只看到了表面,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操纵着这一切……在这里,有朋友,有敌人,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保守着自己穿越的身份,直到最后一刻……
  • 若是难将息

    若是难将息

    就算时隔多年,我依然觉得,你的怀抱,是这世界上最温暖的地方。她在黑暗的楼道里,抱着自己的肩膀,将自己的脸埋进了自己的怀抱,尝试去哭泣,却发现,自己已经一滴泪都流不出来了。从1993到2003,你在哪里?我在哪里?
  • 原来我们并非不可遗忘

    原来我们并非不可遗忘

    从前我一无所有,你出现之后,便成了我的所有。你若是火,我宁化为灰烬。如果这是你想要的,我全部奉还给你,原来我们并非不可遗忘。。。。。。
  • 恋江梅

    恋江梅

    她辗转奔波却迷失在了烟波浩渺的陌生水域,承载着岁月的木船时而颠簸旋转,时而触礁搁浅,始终望不见岸的影子,觉得自己这次迁徙的天鹅盘旋,盼顾,筋疲力尽,就是找不到落脚栖息的沙洲,本该姹紫嫣红的女儿们命中充满了忧伤无奈,幻觉与现实环环紧扣蟒蛇似的缠着依亭,依亭逃离物欲的狙击,躲开邪念的偷袭冲出恶俗的围剿!(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圣途无疆

    圣途无疆

    林氏武庄庄主的独子,十三岁时吞食一枚形状怪异的山枣,随后一病不起,在即将下葬时却又神奇的死而复生。从此后他患上了梦游的怪症,由此开启他的传奇人生,披荆斩棘,终成一代圣者,名传万古......
  • 血裔元年

    血裔元年

    2016年的某天,一伙盗墓贼挖开了一座汉代古墓,并将里面的青铜棺椁运出了墓室。经过他们的一番努力,他们终于打开了这个很高级的棺椁。但是里面竟然躺着一个粉嫩的活的小男孩。不等几人过多的吐槽这不科学的现实,警察已经破门而入了。无法从盗墓贼口中得知男孩信息的警察将其交给了一对无法生育的青年夫妻抚养。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取名为夏之的男孩很快察觉到自己并不是人类,而从前的一些记忆也开始复苏。但是他并不想要利用这份力量去改变什么。虽然这个世界已经因为血裔的野心而变得不科学了,但是他依旧想要过着自己的平静生活。然而随着一个名为伊莉雅·莉莉丝的血裔女孩的强势闯入,他努力维持的平静顷刻间灰飞烟灭……
  • 强袭魔女——重生

    强袭魔女——重生

    在第二次异形大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东方,新兴的中华帝国很快用强大的军事与经济力量吞并了扶桑皇国;在西方,帝制卡尔斯兰与不列颠尼亚联邦也被加利亚共和国合并;东欧,Orussia内部新兴政权苏维埃联盟也颠覆了这个国家,并用武力强行攻占了索穆斯,与加利亚共和国政权直接对立。在太平洋的另一尽头,利比里昂合纵国经过整治改革后,改名为美利坚合纵国。就在这证券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后的一段时间,加利亚共和国在地中海附近的岛屿上找到了第二次异形大战时期被抛下的巨舰大和号,和501机械化航空兵坂本美绪少校的飞行腿,还有她的烈风丸。于是,在魔女几乎已经从世界上消失的时代,魔力能源却开始重新被研究机构提起,而在中华帝国的时空扭曲器的超负荷工作下,产生了空间传送门,在意外中,以魔力作为信标的磁场将另一时空的11为501机械化少女带到了60多年后的世界,而等待她们的,则是一场噩梦。
  • 台海使槎录

    台海使槎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英雄无畏之魔影祟动

    英雄无畏之魔影祟动

    当世界陷入悲剧的深渊,英雄就会挺身而出……历时十年的创作,敲出一段最热血励志最感动人心的英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