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8200000008

第8章 本旨與功用(4)

我們知道“文章以意爲主”的提法出自杜牧《答莊充書》,杜牧謂:“凡爲文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彩章句爲之兵衛”,他以“意”代“道”本爲糾韓愈一派以“道”爲文而導致文章少作者創見的弊端而發。但這一提法也會産生另一種弊端,即逕以己意爲文,而使文失去對道的歸依,而缺乏對真善的關懷。李衡以“誠”來對“意”進行限定,是有意識地對意進行規範。我們知道宋儒的“誠”往往具有“道”的地位,“以誠爲主”已經暗含了“意”與道相合。與道相合,則自然無所偏倚,也就是中和了。

另外樓鑰(1137-1213)《攻媿集》卷七五《跋舊答李希岳啟》謂:“文章,精神之發也。學問既充,精神有養,故老而日進。”認爲文章爲精神之外發,與詩言志相類似,他也對精神進行了限定,“學問既充,精神有養”即要求以學問修養來對精神進行充實,這裏的充養也是與德行修養相關的。

(二)詩者,心之聲,心正而後聲正

這種觀念來源於《樂記》的"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揚雄《法言》的"言者,心之聲"。《詩大序》的"在心為志",則指明了心與志的關係。志是心的一種表現形態,而心可謂為志的載體。宋人認為心是較志更為本質的東西,所以在談詩之本質時,多有以心為本的。

宋代認爲詩與天地同構,但必須經過人這一中介,這就是心,前面引到的黃震《書劉拙逸詩後》提到:“一太極之妙,流行發見於萬物,而人得其至精以爲心,其機一觸,森然胥會,發於聲音,自然而然,其名曰詩。”{《黃氏日鈔》卷九一}即謂人以心承天命而爲詩,所以就直接而言,可謂詩原乎心,這幾乎爲有宋一代的共識。

歐陽修(1007-1072)曰:“詩原乎心者也,富貴愁怨,見乎所處。” {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富貴》引。}即認爲詩以心爲原,所以作者的處境及情緒可以由詩而知。趙孟堅《彜齋文編》卷三《趙竹潭詩集序》謂:“詩非一藝也,德之章,心之聲也。”顯系將揚雄的“言者,心之聲”與“足言足容,德之藻也”變化而用來直指詩歌。這樣的看法比較常見。

詩之起,由人心生也。心感物而動,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詩。(何夢桂(1229-?)《潛齋集》卷五《文勿齋詩序》)

夫詩也者,心之動也。(鄭思肖(1241-1318)《鄭思肖集》《中興集自序》)

或問詩以何爲宗,予曰:心爲宗。苟得其宗矣,可以晉魏,可以唐,可以宋,可以江西,投之所向,無不如意。有本者如是,難與專門曲學、泥紙上死語者論也。 (道璨《柳塘外集》卷三《送然松麓歸南嶽序》)

但宋代對詩原乎心的觀念意義不僅在於對漢代的因襲與重倡,而在於他們對原有觀念的改造,他們所謂的“心”往往具有本性的地位,心正即爲本性之正,本性正,則詩自正。

陳師道(1053-1102)《答江端禮書》謂:

言以述志,文以成言。約之以義,行之以信,則致其用,是致其傳,文之質也;大以爲小,小以爲大,簡而不約,盈而不餘,文之用也。正心完氣,廣之以學,斯至也。{王正德《餘師錄》卷一引}

他認爲詩以言志,志爲本質,而技法爲用。但他所謂的“質”,也即是詩歌的內容,是指符合“信義”的志,對於這樣的“質”,須以“正心完氣,廣之以學”,培植其本,才能達到,其意在於得本性之正,本性之正自然合於“信義”。何夢桂《錢肯堂詩集序》:“心形於聲,心正而後聲正,故知聲可以觀心。”{《潛齋集》卷七}其謂“心正而後聲正”,將對心的規範作爲詩歌學習的前提,認爲只有心歸於正,才得詩之正。更爲明確地表示出這一看法的是魏慶之《詩人玉屑》卷十三“陵陽發明思無邪之義”謂:“詩言志,當先正其心志,心志正,則道德仁義之語、高雅淳厚之義自具。三百篇中有美有刺,所謂思無邪也,先具此質,卻論工拙。”這裏認爲正心爲作詩之先,即以心爲本,而詩爲末,修得本性之正,則自然“發而皆中節”,所以“道德仁義之語、高雅淳厚之義自具”。“先具此質,卻論工拙”,即謂先修得本性之中,再談詩之技巧等末技。鄭思肖《鄭思肖集》《心史*自序》

凡人之一言一動,皆此心之形見者也。果能先立其大者,何往不可,豈止文之與詩也耶?蓋心之爲心,廣大於天地,光明於日月,不可以小狹之,不可以物犯之,惟始終養之以正,則庶幾乎!

鄭思肖將正心爲作詩之必要條件提升爲充分條件,認爲“先立其大”,“何往不可”。 鄭思肖的思想受佛學影響,{其書題封有云“大宋世界無窮無極”、“德祐九年佛生日封”,可以推想。參見祝尚書《宋人別集敘錄》P1442。}即以心爲本體,“心即理”,心既具有道的地位,則自然無所偏倚,也就是中和,“先立其大”,即“心”中和,則“何往不可”,情自然發而中節。他提出對於心應“始終養之以正”,正是緣於對心的修養。由以上材料可見宋人對於心的要求是“正”,要求通過“養之以正”“正心完氣”以達到“心志正”的目的。只有“心正”才能達到“聲正”(也就是詩正)。本性得正,則情發而無不中,所以宋儒每每要求“養之以正”。

(三)思無邪,無邪者誠

“心之官則思”, {《孟子·告子上》} “心”既然要“養之以正”,思作爲心的機能,當然也應該受到限定,孔子的“思無邪”成爲宋人論詩的至理名言。袁燮(1144-1224)《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一《詩序一》謂:

詩三百篇,不爲不多矣,而孔子蔽之以一言曰:思無邪。蓋取其直已而發,粹然一出於正。風雅雖變,而思之無邪則一而已矣。

即認爲風雅雖有不同,但其思之無邪則一。他們對思的理解雖有時段的不同,有認爲“發乎情故有思”的,唐仲友《詩解鈔》卷一《四始六義》:

夫詩者,有感而作,心之發也。先王之民雖甚卑賤而僻陋者,其言猶若是也。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夫子刪詩之法也。發乎情故有思,止乎禮義故無邪。詩非必聖人之所作,而聖人斷之者也。

即認爲思爲已發,相當於“情”。也有認爲是“未發之際”的,相當於“性”,如家鉉翁《志堂說》謂:

無邪之思,在心之志,皆端本於未發之際,存誠於幾微之間。迨夫情動而言形,爲雅、爲頌、爲風、爲賦、爲比、爲興,皆思之所發,志之所存,心之精神實在於是,非外襲而取之也。{《則堂集》卷三}

這裏的“無邪之思”,“端本於未發之際”,指將發而未發的一瞬間。“未發”,即相當於“性”,“無邪之思”也就相當於“未發之中”。家鉉翁認爲“六義”皆爲思之所發,也即性之所發,本性所有,所以說“非外襲而取之”,正由“未發之中”,才得“已發之和”。

盡管他們對無邪的理解不同,有認爲是“未發”的“無邪”,有“已發”的“無邪”,但不管是已發之思,還是未發之思,都要求無邪,也即是中和。

由於對思之“無邪”尚兼有已發與未發而言,仍不能明確找到本性之中,所以對於“無邪”還有一種理解就是“誠”。這裏我們需要先清理一下“誠”的涵義。《中庸》有謂: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

張岱年指出“誠即‘不貳‘,亦即‘不已’。‘不貳’即前後一致,‘不已’即永無間斷”。 {張岱年著《中國古典哲學概念范疇要論》P100}其實不妨說“不貳”表示空間上的一致,而“不已”表示時間上的一致。所謂的“誠”也就是一致的意思。根據朱熹的解釋,“誠者,真實無妄之謂,天理之本然也”; {《中庸章句》} “誠者,至實而無妄之謂,天所賦,物所受之正理也”, {《通書解》}朱熹將“誠”解作真實無妄,可謂得之。如果將此“真實無妄”抽象爲實體,並將之上升到本體的地位,就成了“誠者,天之道”,也就是所謂的“正理”、“天理”,當“誠”用於心性時則意味著此心之與天理之一致。這樣“思誠”就可理解爲“思”與“天理”一致了,這就與“性與道俱”說的一回事了。“未發”就獲得了道的依據,自然爲中了。所以陳藻《樂軒集》卷五《綿亭楊氏子名字序》有謂:“詩三百,思無邪,無邪者誠,誠者中,中者仁,此詩之至也。”認爲思之無邪即爲與誠道合一,而誠道“至誠無息”,生物不測,無所偏倚,自然中和,所以說“誠者中”,而這樣的中和也因爲兼容萬物,而仁愛萬物,所以說“中者仁”,只有詩之情合乎“性與天道”,才爲詩之極致。

我們注意到理學所謂的誠是真善合一的,真實無妄就是真,而其所說的“天理”、“正理”卻又是仁義禮智,而這些就屬於善的範疇了,這就是所謂的真善合一。袁燮《絜齋集》卷八《題魏丞相詩》謂:

古人之作詩猶天籟之自鳴爾,志之所至,詩亦至焉。直已而發,不知其所以然,又何暇求夫語言之工哉?故聖人斷之曰:思無邪。心無邪思,一言一句,自然精純,此所以垂百世之典刑也。

天籟自鳴,直己而發,就是“真”的意思。所以不必求語言之工,只須將無邪之思自然發露,則詩自然精純。但“心無邪思”,則已經對“思”進行了規定,即性情之正。上引袁燮《絜齋毛詩經筵講義》卷一《詩序一》所謂:“粹然一出於正”,思無邪即無邪思,也就是“止乎禮義”,也就是“誠”,這些當然合符善的要求。他們的善本來就包括了真,由“真”出,可得表達的自然;由“善”出,可得表達的溫和。可見詩之思無邪自然會提出詩歌流露性情真善合一的要求。

正由此思無邪論出發,所以宋代中和詩觀並不要求不怨不怒,而是要求怨而合於理,體現一種動態的中,正是孟子所謂的“執中而知權”的表現。林景熙《霽山文集》卷五《王修竹詩集序》:

古者,閭巷小夫,閨門賤妾,其詩往往根性情而作,後之士大夫反異焉。何也?詩,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無邪者,誠之發,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哀而哀,當樂而樂。《匪風》、《下泉》之思是也。《大序》曰: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不變者猶於變見之,謂非豐鎬遺澤可乎?

所謂“無邪者,誠之發”,“誠”也就是心中之天理,將此真實無妄之天理表現出來,當然是“當喜而喜,當怒而怒,當哀而哀,當樂而樂”。這並不是說情感可以隨便發瀉,關鍵還有一個“當”字上,什麽才是“當”呢?也就儒家的“義”。義者,宜也。就是於理爲合,才能算是“當”。其後更謂“《大序》曰: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不變者猶於變見之,謂非豐鎬遺澤可乎?”這裏的變指政之變,而不變者謂禮義、天理,所以“誠”指真實無妄,無妄也就是無邪,也就是真善合一。我們發現思之無邪的真善合一,正是來源於誠道本身所具有真善合一。詩中之情由於有了這樣的誠道的依據,自然也就合於中和的原則了。

事實上“詩者,吟詠情性”的傳統命題到宋代則被改造成了“詩本源於情性之正”;{陳普《石堂遺集》《郭麟孫祥卿集序》} “夫文以氣爲主”到宋代則被改造成了“文章以氣爲主,氣以誠爲主。”{惠洪《冷齋夜話》卷三}這些都源於宋人心性學興起,人們習慣將情、氣、志、意、皆找尋一個“性與天道”的依據。關於詩與情性、詩與氣的關係將在第三章有詳細的討論,此略提過。

二、詩與德行

“詩言志”,“詩者,心之聲”“詩原於心”,“詩以心爲宗”,“文章以氣爲主”等命題說的其實是同一個問題,即詩與人之心的關係問題。詩本於心、志、思、意、精神、性情、氣等,但宋代認爲必須在將心、志、思、意、精神、性情找到“性與天道”的依據之後,才能流露於詩歌。當然這樣的依據尋找往往使之受到了相應的規範。這種規範主要是止乎禮義、誠、正、和,這時我們發現,規範之後的心、志、思、意、精神、性情等,其實也就是人的德了。因爲所謂的誠、禮義、中正、仁義、溫柔敦厚等正是從道德角度來談的。

最初的儒學無疑是重德而輕文,即使重文,文也是因德而重,所以德本而文末的觀念是儒家的經典看法。《左傳*襄公二十四年》的“三不朽”與《論語·先進》的四科之序皆表現出這一觀念。而文又對於德有著彰顯的作用,《易*乾*·文言》的修辭立誠與《禮記·樂記》的“樂者,德之藻也”皆表現出文爲德之藻的觀念。《法言*吾子》有謂“足言足容,德之藻矣”,這裏就是說與事相稱的辭當爲德之藻。總起來說則是德爲詩之本,詩爲德之藻,這本爲一對互補的命題。這一對命題成爲中國文學理論關於德與文關係的經典看法,只是在不同的時代,側重不同罷了。

同类推荐
  • 不惑卮言

    不惑卮言

    近几年来,国内学界对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大家围绕经典的含义,经典的建构、解构与重构等问题,从文化逻辑、消费关系、民族身份、图像扩张、传播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理论观点。但是,这些著述不能被看做是对于经典问题的一劳永逸式的解决,相反,这个老话题当中却蕴藏着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认识。
  • 国学新声(第三辑)

    国学新声(第三辑)

    本书是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研究所主编的关于国学研究的专业性研究,收集了这一年来国学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是一本关于国学研究、学术动态、学人风范等方面风貌的集中展示,体现了国学研究的新动态,新思想、新发现,是一本集学术、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著作。
  • 心路:老九诗歌集

    心路:老九诗歌集

    本书收录了作者万年创作的古体诗歌百篇,分“明志篇”“观感篇”“家教篇”“求凤篇”“游历篇”“闲适篇”“哀念篇”“拾遗篇”等以及作者创作的各类书法作品二十余幅。
  • 雪莱全集

    雪莱全集

    本书收录了诗剧“希腊”、“普罗米修斯的解放”以及雪莱夫人有关《希腊》的题记、雪莱夫人有关《普罗米修斯》的题记等。
  •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本书为绿色散文阅读丛书中的一本,为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散文新作合集,本册为全套书中的人物卷,书中用细腻的笔法描摹了作者在幼时及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作者被选入中小学教材的文章不胜枚举,非常适合中小学生阅读。本丛书包括:1.《一枕河山》2.《蜜色黄昏》3.《水碗倒映整个天空》4.《我们生来就是为了含辛茹苦》5.《饥饿是所有人的耻辱》。
热门推荐
  • 意恐迟迟归

    意恐迟迟归

    铭诺硕士毕业后留校帮导师做项目,却接到了前男友苏晨的电话,在电话中,苏晨告诉铭诺,愿意与她重新开始,于是铭诺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南方。可是苏晨却下落不明。在回来的飞机上,她遇到了中学时候的学弟肖屹,在他身上她看到了自己遗失的关于青春的一些印记。生活中闺蜜初霁也给了她温暖的照应。后来铭诺在一间琴行教小孩拉小提琴,期间认识了依朵的父亲林子岳,在一天天的接触中,林子岳慢慢喜欢上了铭诺,可是林子岳却有一段晦涩的过去,关于他的哥哥林子川,也关于他自杀的妻子潘芷君。相互了解后,铭诺包容了林子岳的过去,答应了他的求婚,可是苏晨却回来了,与他同时出现的还有一个像极了苏晨妹妹苏琳的女子——颜希。
  • 真婚假妻,上司老公很霸道

    真婚假妻,上司老公很霸道

    正文已完结【新婚第二天,她带着女儿在相亲】“关景轩,你凭什么管我?”她气。凭什么他可以绯闻不断,身边女人不是当红女星就是国际名模;自己不过就跟男人吃个饭却受到他如此对待?“凭什么?凭你的身上贴着‘关太太’的标签,凭你是我的女人。”他怒,眼前浮现的是她对着别的男人眉眼弯弯的模样。“你的女人?不过是个虚名而已!”她的冷哼反驳让他一怔,下一秒的时候挑眉勾唇,邪气横飞:“关太太,你这是在向我控诉没有履行义务么?”什,什么意思?茫然的她看到的是他松着领口,嘴角噙笑着朝着自己步履优雅地走来……小胖妹,讨厌鬼,婚前,两看相厌;而婚后,却是精彩不断。情愫,在一次又一次的争锋相对中滋长;爱情来得太突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小女人已悄然走进了他的心,而他亦占据了她的心扉。她觉得自己好幸福,却不曾想结婚周年纪念上,一个陌生女人的出现却狠狠地将这一切粉碎。“她不是舒冉!”她以为自己做了一场梦,但那张张白纸黑字的证明却让她不能够自欺欺人。不是舒冉,那她,是谁?颤抖着的手,轻轻地覆在平坦的小腹上;这里,正孕育着一个仅仅只有三十五天的小生命,也是她准备给他的结婚周年纪念的礼物。却,来不及说。
  • 狂武兵王

    狂武兵王

    苗天邪、人称苗爷,苗爷曾有个牛鼻闪闪的称号、血色千人斩。一怒斩千人,敌血染万里。帕米尔高原上的雪峰被敌血染成了红色,依然无法平息天邪的怒火。他不想在看到兄弟们倒下,选择了隐居赖克斯岛监狱!被监狱长赶出监狱后他想过普通人的生活,可到了大都市后他依然不平凡,美女、装鼻、伴他左右!
  • 有女晓晓

    有女晓晓

    鬼魅不能近,妖魔不能侵的林晓,却总是撞到麻烦事。凶杀案,闹鬼房,甚至是精神病!人家只是个小助理,为什么要变侦探!!
  • 邪魅老公是妖物

    邪魅老公是妖物

    他不光霸道,还很邪魅!看风水,化煞气,斗妖尸,收小鬼,超度亡魂,外带除妖解厄……有个绝世妖物做老公,似乎也不错哦。“老公,赶紧准备好聘礼,不然我要反悔了!”
  • 挥墨江山

    挥墨江山

    穿越而来的展玉因缘巧合之下被沈桓救下,因此认识了红娘,沈桓看中了展玉的脸,威逼利诱使展玉为自己办事,并对她下了毒,展玉不得已担任卧底角色接近沈桓之弟沈天殊,发现他正是在凝香阁为她解围的男子,由此成了一对欢喜冤家。【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倾世美人之夫人太逆天

    倾世美人之夫人太逆天

    现代,她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商业巨头的掌上明珠,然而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黑暗组织的特工!可是为什么会一穿越就成了废物呢?不过没关系,就算是废物她照样可以活得恣意妄为,狂傲霸道,嚣张无比得无法无天!人人都道她是废物!其实非也,废物会把自家家族的修炼天才打得满地找牙,屁股开花,哭喊着要爹叫娘的?一天,某大爷拿着一个异常美丽的“珠子”,眨巴着双眼问道,“我将它送你,你要如何报答?”某女眼珠子一转,嘴角扬起恶劣的笑容,往床上一趟,勾了勾食指,“以身相许。”某大爷嘴角狠狠一扯,就她那小豆芽的身板?不过似乎小豆芽味道也不错……于是,某大爷饥渴了,某女泪流满面了……
  • 七星世界

    七星世界

    七星世界,强者为尊,弱者只能受人欺凌,每个人都梦想自己成为那个神一般的存在。。。。一起从这开始
  • 秦九韶月

    秦九韶月

    什么鬼……睡一觉也能到秦朝?就因为他姓胡名亥?他的美食呢?他的电脑呢?他的手机呢!算了,既来之则安之,毕竟秦朝帅哥多,看他胡亥怎么玩转秦朝,抱得美男归!
  • 烽火神州路

    烽火神州路

    游青山,戏红尘,踏烽火,笑群伦,傲神州,护乾坤。邪魔外道祸乱神州,正道人士护卫浩土,万里烽烟由此而起,登天之路由此而始战龙凌宇,霸龙擎空,魔龙战红尘新书一本,新人一枚,麻烦小伙伴们务必忍住,看完再喷,欢迎各种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