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新闻线索的意义及其地位
所谓新闻线索,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新闻线索不等于完整的新闻事实,不能现成地拿来构成新闻报道。它比较简略,没有细节,没有事物的全貌和全部过程,常常只是一个片断或概况。它只是将事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记者的头脑之中,需要记者通过采访去加以证实,并最终形成完整的新闻稿件。
社会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从最根本处表现民生、服务大众的使命。广义的社会新闻报道内容会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新闻线索就显得更加细小、琐碎,细到可能是记者听到的一句话、看到的一件物品、读到的一组数字,也可能是潜在的一个景象、一种动向。这就更需要新闻记者以善于发现和思考的态度去寻找这些线索,以小见大、深入浅出地反映整个社会运转过程中的新鲜事、闪光点,或是揭露存在的问题,给予批判,从而发人深省。
同其他新闻的采访过程一样,社会新闻的采访也是以寻找线索为第一步骤的。
首先,线索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窗口”和依据。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线索作为一种简单的、模糊的信息,通常表明已经或将要发生什么样的新闻,记者只有事先获得线索,从中生发新闻的敏感,才能进行有效的采访活动。
其次,线索的潜在价值决定新闻价值。
新闻线索不仅显示哪里有新闻或者可能有新闻,可以为记者的采访指明去向和目标,而且往往“线索好,新闻就好了一半”。有的记者说,写稿子有时费力不讨好,有时讨好不费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线索选择得怎么样,如果线索本身的意义就不大,又没有什么新的发现,那么,记者在采访中再怎么下工夫,也肯定采访不出有价值的新闻来。如果手头的线索好,就可能出好新闻,记者就会来劲,工作更加主动,采访的成效也大。
二、社会新闻线索获取的渠道
明确了新闻线索的意义与地位后,我们知道好的社会新闻是需要记者通过寻找线索去获取的。社会新闻来自社会生活,要报道社会生活就意味着面对广大公众,因此,获取社会新闻线索的根本途径就在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当然,除了群众路线以外,记者也应该开阔视野,广开言路,拓宽获取新闻线索的来源,而不是仅仅依靠上级给定的题目,等“米”下锅。
通常获取社会新闻线索的渠道包括:
1.通过政策、决议或是各种会议、简报获取。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与国家政治形势等方面并不是相隔绝的,相反社会新闻记者应当是一个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动向,并具有敏锐判断力的人。很多政策的制定往往来自于老百姓非常简单的愿望。所以社会新闻记者应该善于从政治、经济等“硬新闻”中发现普通百姓感兴趣的关注点,思考政策制定的原因以及普通百姓对政策出台的反应,从中发掘能够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的线索来。
曾经有学者对《北京青年报》A叠的新闻版面(B叠为副刊)进行了研究,在连续的3个月中,该报社会新闻在各版所占比重由多到少依次是:本市新闻版和国内新闻版的社会新闻比重高达90%,以下是文化新闻(87%)、财经新闻(35%)、国际新闻(17%)、体育新闻(9%)。综合计算一下,在A叠的新闻版面中,所有的社会新闻的占有量高达47.6%,并且经济、体育等其他类型新闻有明显的社会化倾向。例如经济报道,虽然写的是经济领域的报道,但一般不从介绍典型经验、生产等单纯经济角度去写,而是从社会生活、市场的角度落笔,尽量和老百姓的工作、生活挂钩,因此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2.通过记者的耳闻目睹获取。这是跑社会新闻的记者获得新闻线索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记者的看和听,都应当与一般人不同,无论到哪里,不管接触什么样的人物和事件,都必须从“能否出新闻”这一角度去认真看一看、听一听。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总结新闻实践的经验教训,也可以说是“处处留心皆新闻”。新闻单位不可能专门派几个记者成天到社会上去抓社会新闻,而某一记者为了要抓几条社会新闻特地用几天时间去逛大街、串商店也是不实际的。所以要使社会新闻线索不断,抓住空闲时间来捕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20世纪60年代初期,新华社上海分社有位记者,上下班都要经过一家棺材店,起先该店生意兴隆,顾客不断,该记者并不放在心上。后来,渐渐地察觉棺材店顾客少了,生意清淡了,便引起了注意。一次下班,专门到这家棺材店找有关人员询问,才知道该店生意逐渐清淡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火化行业的逐步发展,加上人们的思想觉悟提高,逐步摒弃旧的风俗。于是,该记者立即以此为题材,写了一篇饶有兴趣、思想性也强的社会新闻《棺材店门前的长队哪里去了》,受到了同行和读者的好评。
虽然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但对记者获取新闻线索能力的要求没有变。从这个例子我们看到,好的社会新闻记者善于利用“边角料”的时间去体验生活,从我们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3.通过记者的社交圈和其他传播渠道获取。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记者,应该结交各个方面的朋友,把新闻“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多找一些“线人”,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信息联系网络,使自己成为“消息灵通人士”。对记者来说,多交一个朋友,就像多一个耳目,多一个消息来源。其他传播渠道的信息也是社会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来源之一,平时记者听广播、看电视、阅读报纸杂志,通过这些大众传播媒体能从已发表的新闻和文章中,引出可作持续或深化报道的线索;或者从别人的报道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引申出新的线索来。
《人民日报》曾经转载台湾《中华时报》刊登的一封信,是台湾女作家康芸薇写给在大陆的母亲的。当时台湾与大陆民间的联络和往来还比较少。新华社记者面对海峡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大背景,感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线索。记者追踪采访,终于在四川成都找到了这位女作家的亲人,并获得了许多充满骨肉深情的材料,其中有一张家庭照片更是寓意深长。这张照片是康芸薇在大陆的姐姐、妹妹和弟弟三人,读过报上的那封信以后刚刚照下的。照片上康芸薇的姐姐和妹妹之间空着一个位置,是特意给这位女作家留着的,因为康芸薇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女作家的姐姐还深情地在照片上题了四个字:“何时补齐!”随后,记者就以这张家庭照片为由头,写出了一篇既有思想深度又生动感人的通讯——《“何时补齐!”》
以上这些获取社会新闻线索的渠道是学术界和业界对多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而实际上获取新闻线索的渠道远不止这些。如今的传媒行业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反馈,许多媒体纷纷推出各种形式的热线、信箱,让大家将身边发生的有新闻价值的事件提供给新闻媒体,并设立提供线索奖金。可见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掌握更多的新闻线索就能在媒介市场上占得先机的理念,但是新举措的出台也为社会新闻报道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社会新闻线索的判断
面对数量庞大的新闻线索,如何判断和筛选成为摆在记者面前的又一个难题,一般说来要坚持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
1.真实性原则。在没有经过核实之前,任何新闻线索都不是新闻。所以,保证新闻的真实性,仍然是记者的一项重要使命。媒体推出给予提供新闻线索者奖金的做法从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新闻“线人”的积极性,但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增加了假新闻的数量。
应该说,新闻“线人”提供的线索大多数是真实可信的。但也不排除有些人为了比别人更快报料、得奖,不摸清情况就打电话,有意或无意夸大事实、添油加醋。有些人想让媒体为自己解决问题,或带有商业的或其他目的,如捅竞争对手的“篓子”,提供的信息真真假假。在巨奖的诱惑下,有的“线人”为谋取利益,不择手段挖内幕,以至窃取他人隐私或商业机密,甚至制造假新闻。2003年5月21日,《青年参考》刊登了《女大学生****现象调查》
一文,文中引用匿名“线人”的话声称“湖北高校女生8一10%存在****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在全国轰动一时,短时间内被多家媒体转载。2天后,该报编辑部郑重向读者致歉,承认报道内容严重失实。在这起丑闻中,“线人”与一些急功近利的媒体、记者合谋,玩起了制造“新闻故事”的游戏,形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有人统计过,近年来新闻界出现的虚假新闻,大多集中在社会新闻领域,这给社会新闻记者们敲响了警钟。由于报道的对象是最普通的百姓生活,社会新闻记者绝对不能将虚假的报道强加在他们身上,应该在辨别新闻线索的真实性上多下工夫,杜绝假新闻的泛滥。得罪谁都不能得罪百姓,这是做一名记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2.价值性原则。价值性原则指的是记者所选取的新闻线索必须具有引人注目的特质,能够使新闻的社会意义得到彰显。在西方新闻界中有着这样一个公式:平常人+不平常事=新闻,不平常人+平常事=新闻。我们在无数次引用和实践后发现,这个公式运用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1998年,有一篇获得**********二等奖的作品《老阿妈和她的国旗》,记述20多年来,每逢节假日,一位藏族老阿妈就会在自家房顶上升上国旗。一件小事坚持了20年,老阿妈用她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她难道不是爱国的一个典型吗?这位老阿妈虽然没有什么名气,我们甚至不会记住她的名字,因为她是个再平常不过的人物,但是她的行为却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再如,徐虎作为一名普通的水电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居民排忧解难,义务为大家做了大量好事。正是这两个因素相加使徐虎能够成为全国劳模,成为了各种媒体争相报道的一个新闻人物。而不久之后,上海《青年报》又以《徐虎的七情六欲》为标题,在写徐虎有崇高的思想境界的同时,也写他日常生活的各个侧面,比如写他为妻子过生日去精品店买两件玉雕的小老虎和小兔子,写他面对提拔升迁、报酬奖金、家人抱怨等问题时内心的真实想法,常人可能有的想法徐虎也曾有过。这样的报道同样具有新闻价值,表现了徐虎作为一个新闻人物的平凡的一面,人情味非常浓。
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看出,有价值的社会新闻来自于记者对新闻线索敏锐的判断力。纵观各类获奖社会新闻无不遵循着价值性原则,这就告诉我们一个合格的社会新闻记者必须勤于思考,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理论,找准新闻的切人点。
3.趣味性原则。社会新闻与“硬新闻”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内容五花八门,读来非常轻松。目前社会新闻报道中有相当大的比例还是来自于一些偶发性的事件,比如说灾祸、事故、犯罪、丑闻等负面消息。但是有部分媒体(主要是报纸),在报道中不是引导读者注意整个社会或社会的重大问题,而是以耸人听闻的手法把读者吸引到社会问题中具有低级趣味的那一面。例如,在报道犯罪问题时,不去分析犯罪产生的根源,也不去启发读者思考怎样防止犯罪,而是津津有昧地描写凶杀、色情、抢劫之类的细节,绘声绘色,以刺激读者的感官乃至****。类似的例子非常多,统统都是这些媒体为了哗众取宠、换取关注度而做的违背新闻传播伦理的事,应当受到同行乃至整个社会的批判。
近几年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媒体和受众双方对于社会新闻的趣味性都有了新的认识。我们所说的趣味性原则是健康、高尚,有趣不俗、有益无害,绝非污染社会及人的灵魂的庸俗、低级的趣味。
培养对新闻线索准确的判断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记者具有新闻敏感度以及积累丰富的经验,只有判断准了、选择对了,才有助于记者更好地把握接下来的采访和写作环节,形成一篇质量较高的社会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