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新闻采访准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确定了新闻线索,就进人了采访的前期准备阶段。社会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和其他新闻采访的准备工作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采访前的准备是每次采访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用******的一句话叫“我们不打无把握之仗”。记者在实施新闻采访之前,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越具体,就等于完成采访工作的一半,达到采访目的的把握性就越大,反之,采访的成功程度就要大打折扣。实践一再表明,认真而周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采访效率,是采访的必经阶段,甚至是保证采访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我们熟悉的一些中外著名新闻记者在采访前都是很重视资料准备的。上世纪30年代的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总是先搜集、查阅当地的地方志和史书。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伶牙俐齿曾经让多少国家元首为之赞叹。她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做笔记、写心得。她说,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
也许有人会质疑说奥琳埃娜?法拉奇采访的人物大都是国家元首或名人,而社会新闻采访的对象大都是普通的百姓,根本不需要花费如此多的准备时间,并且,即使采访的是名人,涉及到的也会是生活化的内容,为什么还要准备那么长时间呢?社会新闻采访的准备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关键要培养起一种准备的意识,熟悉所采访的人或事才是目的。
重视和做好社会新闻采访前的准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做好准备可以使记者提高对新闻采访的驾驭能力,把握好新闻主题。
1993年6月9日,上海复旦大学发生了一场火灾,某家报纸第二天登出了一篇题为《复旦大学昨扑灭一场火灾》的报道:
昨晚8时许,市建204工程队在复旦大学校园内的一处工棚突然起火,校内广大师生和驻沪空军某部七连指战员、消防队员奋力扑灭了这场大火。
起火以后,这个学校的生物系、物理系、化学系学生首先从教学楼和大礼堂内冲出来赶到现场扑救。附近正在看电影的驻沪空军某部七连指战员见到火光后,跑步赶到现场,师生和指战员、消防队员一起,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战,终于扑灭了这场大火。这次事故的原因正在调查中。
这篇200字不到的新闻是一个反面典型,它的主题非常不明确。火灾等事故报道在社会新闻中是经常看到的,一般来说,这类新闻的主题可以定位为从正面去表现救火、救灾的人或是从负面去批评事故单位的防范措施不力。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则报道中,该记者似乎是想把重点放在歌颂军民、师生合力救火的一种好风尚,但是在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动人的事迹,作者始终以平铺直叙的口吻将事件的过程做了记录,这样就失去了这个事件之所以作为新闻的价值。究其原因就是记者在采访准备阶段没有做好准备,没有事先对情况做好充分估计,想好切人点。
以这个事件为例,记者在采访前应该想好需要采访的几个要点,比如说火灾时间、地点、灭火单位、如何灭火、火灾损失、火灾原因等细节。在采访时记者发现灭火的单位是由那么多人组成时,完全应该就这一点展开,抓住“从电影院跑步到现场”的线索做文章;另外报道末尾也应该对火灾损失情况等读者关心的信息做介绍。因此,即使是最平常的社会新闻题材依然需要记者在采访时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在普通的新闻线索中发掘出有新意的内容来,使新闻做得好看、耐读,而不能到了现场,临阵磨枪,看到什么写什么。
第二,做好准备可以使记者尽快接近采访对象,建立良好的采访氛围。
记者采访总是要先接近采访对象,然后才能打开话匣子,只有当采访对象将记者当作“知己”,愿意和记者进行交流时,采访才得以进行。这一点在社会新闻采访中尤为突出。
当采访对象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时,记者应该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简历,熟悉他的作品、主要成果,这是尊重采访对象的一种表现。记者还可以通过先期的调查掌握采访对象最近正从事的活动,提问时以此为切入点,让采访对象体会到一种归属感。
如果记者采访的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物,采访对象可能会因为不太熟悉媒体的运作方式,遇到前来采访的记者或许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话可说;或许会因为有过多的想法而说很多对记者没有用的信息,这样的采访主动权就无法掌握在记者的手里。要避免这个问题就需要记者事先了解采访对象的心理、特长,提问时,挑出采访对象最感兴趣、最有话可说的问题。记者绝对不能因为采访对象地位过低,就显得盛气凌人。比如说采访服刑的犯人时,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体现出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尊重对方的同时自然也会让对方尊重记者这一职业,这样才能获取并提供给受众客观、公正的信息。
二、社会新闻采访准备的过程
记者应从业务水平、采访内容、采访对象、心理状态、采访设备等方面为每一次的社会新闻采访做好准备。
1.业务水平的准备。记者对社会新闻采访业务水平的准备可谓是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记者首先应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理荔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掌握基本新闻理论,熟练运用上述立场、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社会新闻报道要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新闻媒体作为政府的喉舌要宣传的是一种主流的道德标准,这在我们国家是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不同的新闻记者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个体所受的教育不同,社会的环境和影响因素不同,所以其内心的道德标准是不尽相同的。但一个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只能是一个,所以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作为社会正义和公平的化身,必须要摒弃小我的道德标准,而以主流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新闻事实,开展新闻工作。1998年世界杯亚洲区预赛中国队遭淘汰后,广东某报刊发了一篇题为《祸起女人乎》的文章,文章把中国队失利的原因归结为一位下榻宾馆的女副总经理由于不合时宜地出现在中国队的车上,将中国队的运气带走了。这篇报道就违背了主流的道德风尚:其一,宣扬了男尊女卑的思想,侮辱了女性,违背了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原则;其二,宣扬了迷信思想,把运气成分过分夸大,忽视了主观因素(自身实力)的影响。最终,该记者公开向那位女副总经理赔礼道歉。从这个例子我们总结出,每一个社会新闻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主流道德标准的形成,要把这种标准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职业标准和职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