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释性报道
(一)解释性报道的定义与特征
解释性报道是深度报道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文体,在西方各国的新闻报道中,尤其是在纸质媒体的报道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什么是解释性报道?“解释性报道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其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
透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解释性报道与一般的动态消息有着明显的区别。解释性报道的目的主要在于释义,即揭示新闻事件或新闻现象的原因、意义及其发展趋势。实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就是背景材料的使用。即所谓“用事实解释事实”,“追踪新闻背后的新闻”。当然,动态消息中也使用新闻背景,但动态消息中使用的新闻背景不仅量较少,而且仅是对报道中某个新闻要素的局部和细节的解释,起着辅助的作用;而解释性报道中的新闻背景往往就是一篇报道的主体,直接完成主题的表述。
此外,从目的上来看,解释性报道与新闻评论有着某种一致性,都对新闻事件或现象进行评价和分析。但新闻评论主要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作者在文中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逻辑论证。而解释性报道则主要是陈述事实,作者很少或不站出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让受众在了解大量背景事实之后自己得出结论。
解释性报道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取代传统的客观报道在美国的报纸上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文体传人打开国门的中国,也进入了社会新闻的报道领域,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如《光明日报》1986年6月17日发表的报道《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中国青年报》发表的《大学毕业生成才追踪记》(1985年12月13日至25日)等就是早期社会新闻解释性报道的精品。
(二)社会新闻解释性报道的采写要领
1.选题。众所周知,选题是报道的起点,也是报道成功的基础,对于解释性报道来说更是如此。与一般的动态消息相比,解释性报道对选题有着更高的要求。并非所有的社会新闻都适合写成解释性报道,只有那些具备较高新闻价值、受众广泛关注而且其本身牵涉面广较为复杂的社会新闻才适宜解释性报道。
因而记者在选题的时候就必须从三个方面人手:一是事件本身的价值,二是受众对该事件的关注度,三是事件的复杂程度及事件对受众的了解程度。
如《中国青年报》1999年1月13日刊登的解释性社会新闻《一座必垮无疑的桥》,选择的题材就是重庆綦江虹桥垮塌。这是一起震惊全国且造成重大伤亡的灾难性事件,事件发生后,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事件牵涉到多方利益,背后原因极为复杂又极具典型性。又如同是中青报发表的《定远县农村青年恋人‘私奔’采访记》,则是新时期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一种颇为复杂的社会现象,且因其属于家庭、婚姻领域,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因而能引发广泛的阅读兴趣。
可见,解释性社会新闻在选题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尤其是灾难性事件;另一类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出现的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现象。
2.采访。解释性社会新闻的采访与一般的动态新闻的采访并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以事件亲历者、目击者、当事人亲友、相关管理部门和权威人士为采访对象。但它比一般的动态新闻要掌握更丰富全面的材料和更权威的观点,因而在采访中有自己的侧重点。
一是以掌握背景资料为主,以“为什么”和“怎么样”来引领采访。要有全局意识和纵深意识,从横向和纵向对事件进行开掘,并据此设置好问题,避免线性思维。
二是重视对权威人士的采访,解释性报道往往需要大量使用直接引语,尤其是权威人士的言论,这一点需要在采访中特别注意。
3.写作。
(1)用不同层次的背景材料从多个角度打开新闻事实。
解释性报道又被人称为背景式新闻,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运用背景事实来解释新闻事件是一种基本的手段。
如《中国青年报》1998年3月23日刊出的报道《陆川发生大面积高考舞弊案》,就是一篇典型的背景式新闻。整篇报道围绕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展开:
陆川为什么会发生如此严重的高考舞弊案?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人参与?报道采用回溯式的手法,追寻事件发生的真实原因,整篇报道给大家呈现的几乎全是该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当地党政领导、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各方面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这一事件的出现是不择手段追求升学率的恶果,而根子则在领导。且看下面两段背景: 先来看领导的做法: 据了解,陆川县虽然从人口上讲,在当地属于一个小县,但升学率近年在整个玉林市(下辖陆川县等)却是最高的。……为此,陆川县委、政府召开了一次“高考表彰大会”,********亲率四套班子领导给有关领导、老师发奖,奖金总额超过了10万元,该县不仅设立了由教委主任任组长的高考备考领导小组,而且要求各个学校也要成立高考备考领导小组,并将具体的升学指标分到每一个学校。学校则将指标二次分配给教师、班级,而且制定了严格的奖惩措施。县上为此专门出台了一个“高考奖励办法”,升学率高了,不仅老师、领导能得到不菲的奖金,而且相关的福利待遇也水到渠成,否则就会“一无所有”。
再来看学校的做法:
陆川中学则是在年初便响亮地提出了“今年高考要夺取全地区第一名”的口号,并为此召开了“1997年高考夺冠总动员大会”。学校各科组纷纷响应,形成了“上下一条心,顽强拼搏,奋力夺冠的动人场面”。陆川一中则在“注重学生的学习系列训练”、大演题海战术的同时,还将“成绩最为接近的两人组成一对竞争对手”.以促进竞争。所有学生被分成“培尖班”、“提高班”,以不同类型的高校为追求目标。在该校,连兴趣小组也变成了做题小组:每次活动完成的练习题不少于10道,且“难度都较大,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事件的背景是多种多样的,在解释性社会新闻中要选择那些最能说明问题的典型性材料。另外,用好数据也是解释性社会新闻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准确的数据有确凿无疑的实证性和可信度。
如《中国青年报》1998年刊出的解释性社会新闻《好端端的店是怎么垮掉的》,在文中多次不嫌其烦地罗列了大量数据,请看下面这段纯数字背景:
下面是一个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饮食店小老板的述说——我原来在防城港防城区开了家小饮食店,4个人一起合伙经营。1995年承担的各项费用分别是:饮食店房租42000元,住g-租金4800元,合伙人员工资14400元……个体管理费1200元.会员费48元,卫生管理费180元,计生管理费192元,城建管理费720元,防疫检验费600元……全年负担共计98300元。除去房租、水电和人员工资等必需的开支外,全年共负担各项税费19100元。由于负担太重,我的小饮食店实在无法继续经营,被迫于1996年3月关门歇业。
由于篇幅的限制,上面只摘抄了这段话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在这一段中,店主共列举了30个数字,记者将其完整地录人报道之中,对主题进行了有力的说明。
(2)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
在解释性社会新闻的写作中,直接引语的大量使用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显著的特点,事件当事人和权威人士的话语在报道中不仅取着印证、解释和分析的作用,同时也充当了记者的代言人。让采访对象说话,而不是记者直接站出来说话,当然更有说服力。仍以上文曾提及的《陆川发生大面积高考舞弊案》为例,直接引语的运用就表现得非常突出:
陆川中学的阮老师在解释舞弊发生的原因时说:“我们卢副县长在会上就公开讲了,没有理由不拿第一。谁完不成任务,就把谁调到偏远山区去。在高压政策下,大家都很卖力。监考老师知道领导这个意图,学生作弊肯定就不管了。作为监考员,大部分都失职了。”
一位同学很坦率地告诉记者,在1997年的考前动员会上,校长就公开说:“能看上就看。”另一位大学生则对陆川舞弊事件发表意见说:“不能怪学生,如果可以抄,可以看,我肯定也去看,也去抄。高考差一分二分就可能让你上天堂下地狱,为什么不抄?出现这种事只能怪领导。”
这是本篇报道的最后两段,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口讲出了记者的判断,给整个事件下了结论,读来非常鲜活可信。 (3)采用透视式结构。 与一般的动态消息相比,解释性报道的结构较为灵活,但解释性报道的叙述结构也有着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首先简短地呈现新闻事件,随后进入背景和意义的分析。
有学者认为,“聚焦法”是一种特别适合以解释性报道为代表的深度报道的叙述结构,其基本结构模式是:(1)导语:一个与报道主题相关的最为典型的人物或事件的“白描”。它可以是一段感人的情节,也可以是某人的独自或引语。其任务是提供一个生动的个案或场景,激发受众的接受兴趣。(2)过渡到主题。首先,设法在个人的遭遇或经历与一个宏观或中观性的社会问题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然后,点出报道的主旨,使报道顺畅地由个人问题的描述转换到对大问题的考察分析上去。(3)发展主题。即对大问题展开报道和分析,多层面地观照和透视主题,使主题得以全方位地展现。(4)有力的或意味深长的结尾。这是采用聚焦法进行报道的一个特色,聚焦法特别讲求首尾的连贯性,它要求如果报道从某位人物写起,就一定要以这个人物收尾,如果报道以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开场,结尾也一定要回到这段场景中,使受众在对一个具体的人物或场景的感受中,再次回味大问题。
二、调查性报道
(一)调查性报道的定义 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源自西方的“揭丑”报道,对于调查性报道,有种种不同的定义,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两种:
其一,“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
其二,“调查性报道以展示为主,选题注重事件性、趣味性、揭秘性,主要采用记者亲身调查的方式来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叙述。调查性报道更强调记者的主动参与。”
前者是调查性报道的传统定义,着重反映这类报道的题材和主旨。因为早期的传统的调查性报道均为揭露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目的就在于将隐藏的罪恶挖掘出来,使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但随着调查性报道的发展,这一报道形式逐渐越出揭露性报道的范围,被运用到中性报道和正面报道之中。第二类定义则更多地从报道手法的角度去界定调查性报道,也反映了调查性报道自身的发展。
调查性报道在西方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传人我国,被报纸、电视和广播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所广泛采用,并获得了受众的广泛认可,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其中,《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栏目皆因调查性报道而建构起自己的公信力,产生了品牌效应。调查性报道在我国的勃兴,是社会进步和新闻改革的产物,是当代中国新闻史的重要现象。
在调查性报道中,社会新闻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调查性报道是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社会新闻调查性报道的采写要领
1.选题。对于题材,调查性报道有着自己的特殊要求。什么样的社会新闻适合作为调查性报道的选题呢?
请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2000年上半年的社会新闻类报道选题。2000年上半年,该栏目共播出节目24期,其中典型的社会新闻占了9期。具体情况如下:
这9期节目,《贪官胡长清》、《车祸发生之后》涉及的是政府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少年凶犯独白》涉及到凶杀和犯罪;《最后的民办教师》则是对一个独特社会群体生存状况的探访;其余5期节目均为案件调查,这些案件有着复杂的背景并存在广泛的争议,谁是谁非,一时难于定论。
《新闻调查》作为一个典型的电视涮台性报道栏目,其选题方向有相当的代表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新闻调查性报道的选题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腐败、犯罪、争议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