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顾名思义就要新,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是新闻工作本质的必然要求。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的报道对象在变,听众、观众的要求也在变。面对急速变化的现实,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必须始终坚持以变应变,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新闻报道准确、充分反映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改革创新也必须始终坚持新闻规律,自觉尊重新闻规律。新闻工作具有很强的内在规律性,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创新,自然必须有力地探索新闻规律、客观规律,准确把握新闻工作的规律性,自觉地尊重新闻工作的规律性,严格按照新闻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情。
现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已经不仅仅靠组织和行政方量来运行,更多要通过新闻媒体来传播。新闻媒体已经成为影响国家生活、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就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就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不断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新闻媒体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遵循新闻宣传规律,努力使新闻报道具有亲和力,让广大群众爱读、爱听、爱看。
当前新闻播报的语言样态主要有:规范播报、播说结合(或称“播讲”结合)、说(讲)新闻、还有个别“侃”新闻的现象。它们适合于不同的新闻栏目、不同的新闻内容、不同的播出时间,以及不同的接受对象、不同的接受需求和心理,乃至传播者不同的理念追求。
规范播报,俗称“传统播报”,是国内外主流媒体、主要新闻消息类节目普遍采用的方式。当前消息播报语言样态的时代特色表现为:镜前状态,讲究“精气神”,专注投入,重平等真诚,沟通交流;用声吐字,“清晰”与“轻巧”浑然天成,弹动自如,顺耳人心;语句组织,“突出”与“带过”巧妙结合,重音少而精,多连少停,句群抱团,自然洒脱;语气基调,融“饱满”与“平和”
于一体,分寸适度,恰到好处;播报速度,适当加快,快而不乱,稳健晓畅,松紧有度。
“说新闻”:多用于社会新闻。亲切平易、口语化、重交流是其外部特征。但这些外部特征并非其全部的、本质的特征。“说新闻”与“播新闻”的差异,主要并不在语言样态上,而在于新的“传播理念”和随之而来的“信息加工”。所谓新的传播理念,即在传媒激烈竞争中更加方便和吸引受众的接收与理解,因此为了优化传播效果就应对稿件做必要的信息加工,这些才是“说新闻”的重要环节和本质特征。同时,“说新闻”的口语化区别于不经加工的随意口语、市井口语,必须坚持新闻语言简洁准确、规范质朴的要求。
在中国首届十大名牌栏目评选中,有两档地方民生社会新闻栏目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的《南京零距离》(以下简称《零距离》)和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民生社会新闻的异军突起,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又一道亮丽风景。
民生社会新闻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纪录百姓的生活实态。在当下众多的地方民生社会新闻栏目中,《零距离》和《第七日》是两个最具民生新闻特质的典型范式,他们以独特的新闻理念和操作方式,冲破电视剧和娱乐节目的重重包围,以同类新闻栏目难以望其项背的收视率,毫无争议地成为我国民生新闻的领头羊。
随着新闻采编播设备和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各大媒体在新闻资源的竞争中,独家新闻将会越来越难“抢”,而当下数目庞大的新闻播出平台导致新闻资源相对缺失以及新闻同质化现象的愈演愈烈。因而对现在的新闻媒体来说,重要的已经不是如何占有信息,而是如何加工信息。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说:“现在的时代已不是故事的时代,而是讲述的时代,故事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讲故事,用什么方式讲故事。”在生活快节奏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的今天,受众更喜欢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心情愉悦的接受新闻信息,而不喜欢主持人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的传统的“播”新闻方式,因为这样给人一种“政治说教”、强行灌输的压迫感。正如东方卫视著名主持人方宏进所说:“新闻讲究的是‘谁在说’、‘说什么’、‘怎么说’,央视是国家电视台,具有舆论监督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谁在说’的权威性;凤凰卫视的节目内容丰富多彩,‘说什么’是它的强项;我们只能在‘怎么说’上下工夫,攻央视和凤凰的软肋,寻找让观众喜欢的讲述方式。”
作为地方性的民生社会新闻栏目,《零距离》和《第七日》正是把握住了受众的这一心理特性,把新闻的表达方式放在了“怎么说”(how t0 say),而不是在“说什么”(what to say)上,让受众主动摄取而不是被动接受新闻信息。为厂将新闻“说”好,主持人孟非和元元可是下了大功夫。盂非每天要读南京市面上的所有报纸,然后再精选出三篇为他的“孟非读报”节目板块准备。元元则有时为了把一个结束语写“绝”,反反复复改上多遍,直到形成真正的“元元语言”。盂非和元元都在“说”新闻,但可能由于性别或地域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虽有“幽默+质疑”的共同之处,但两个人“说”
的风格却有差异:孟非“说”新闻是“犀利+个性化”的评论,元元则是“宽厚+到位”的绝唱。评论也好,绝唱也罢,孟非和元元干净、利落、朴实、真诚的“说”法,能直接说到老百姓的心窝子里,触摸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从而产生“替咱们老百姓说话”的意识共鸣和观点认同。“说”新闻充分运用了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再到人际传播解读的效用,使受众产生“拉家常”的亲切感和收视愉悦,拉进了栏目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在受众心目中树立了栏目的“亲民形象”。正是由于这种富有亲和力且风格独特的“说”新闻的方式,使受众对主持人产生了极大的宽容度和亲切感,以至孟非可以在“说”新闻时出现“前无古人”的咳嗽现象,元元成为京城百姓最希望请到家中聊天的客人。
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两位主持人李锐和张丹丹,都长着“泯然众人矣”、极为平民化的面孔,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普通,让人一见就觉得特别亲切熟悉。他们的声音和常人无异,他们的主持方式也像和身旁的朋友聊天一样,亲切、自然。
譬如李锐,在主持节目时并不是正襟危坐,而是将双手随意地交叉握在胸前。《晚间新闻》的开头语和结束语一天一个样,没有一天重复的。在节目开始时,他会说:“开始了,迟到的我们就不等了”;“大家好,估计大家已经做了准备,订好了计划,开始舒舒服服休长假”、“昨晚直播一完,4501209不停地响,晚间新闻集中人力打击的家庭暴力让大家沉不住气了”、“恭喜、恭喜,恭喜小朋友过六?一”,开头语是以当天特点和要报道的头条为引子,让人直接感触到信息,而不是形式上的客套。结束时,他会说“今天就到这里,明天还是李锐。”《晚间新闻》的语言风格追求平实到极致,在平实的前提下争取生动、怪异、滑稽。《晚间新闻》的语言风格凸显在一头一尾导语和结尾。《晚问新闻》的主持人能在较短时间里迅速窜红与导语的设计唇齿相依,每篇稿子结尾处通过记者的口气带出来的几句评点经常成为一些爱好文字的观众的“兴奋剂”。在标题上,《晚间新闻》借鉴了市民报的做法,尽量使标题让人的眼睛一亮。比如:《张艺谋要求演员一个都不能真,希望观众一个都不能少》、《甜甜蜜蜜,温柔一刀,婚姻骗子》、《为了荷包鼓鼓的,车厢塞得饱饱的,这次摔得重重的》、《认认真真地向公众学习》、《飞机?野鸡?飞鸡?》、《责任:有理走遍天下,天下以法为大》、《千人豪赌(三):大家都到齐了,唯独警察没事,警察该出手了》等等。这与我们在其他电视新闻节目中常见的中规中矩的开头、结尾截然不同。在串联新闻时,李锐的语言更是风格多样、灵活多变,或是朴实自然或是亲切感人或是幽默风趣、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样的主持人,这样的主持方式,每天晚上都在同一时间里透过屏幕和观众见面、交流,让观众觉得他们可亲可近,俨然就是“自己人”。
较为成功的“说新闻”节目还有如江苏卫视的《大刚说新闻》,该节目力求凸显一些漫画风格,并试图在“说”上寻求创新。在说的方法上,主持人力求说得全面、有趣,有叙述,有评论,有抒情,有交流,使直播室目击式的现场描述变得客观。在说的形态上,主持人特地摒弃了播报新闻的痕迹,以最贴近南京市民的口头语言来说事实,表达观点。亦庄亦谐,将说的语言、面部表情结合起来,主持人个性也由此凸现起来。这在新闻栏目中应该说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和突破。
“播说结合”:介乎于“规范播报”与“说新闻”之间,消息语体有改动但变动不大,状态平和稳健,播报心理和语态十分注重“交流”感和“讲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