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新闻”:模仿市井语言,冗词赘句多,语言哕嗦,影响信息量,并刻意增加个人化的随意性、主观性很强的调侃式“议论”,或大惊小怪或戏谑挖苦,或玩噱头,或耍花架子,虽然“新异”但常常“出位”,分寸把握不好就会有明显的“玩世不恭”和“个人炫耀”的味道,很容易偏离新闻的“真实、客观”的本质,而失之于油滑卖弄。如果疏忽了坚持“正确导向”和“先进文化”的原则,为“侃”而“侃”,就会导致格调低下,媚俗、恶俗。主持人幽默调侃式的“说”新闻不是新闻娱乐化的产物,而是对传统“播”新闻方式的创造性变革。故此,“侃新闻”不应提倡。新闻娱乐化倾向已成为目前业界的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在受众市场份额的争夺上,部分新闻媒体不惜牺牲新闻的功能本质,把娱乐界的一些做法移植到新闻报道中来,造成了对新闻生态的极大破坏,故此,“侃新闻”不应提倡。
目前第一线的社会新闻信息的口语传播已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和语言样态的融合趋势。如:(1)“播报”与“播说结合”两种方式的融合,如央视《早新闻》中的康辉,《午间30分》中的梁艳、郎永淳,《国际时讯》的李梓萌等人的播报状态和语言样态。(2)“播说结合”与“说新闻”的融合,如央视《本周》中的贺红梅、北京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中的潘全心、凤凰台的陈晓楠;(3)社会新闻杂志类节目中,“播报”与“说新闻”及“点评”的融合。如北京电视台《第七日》主持人元元用“说”的方式串联和点评,与男声“七日要闻”的快速播报形成节奏跌宕的变化。
近年来,在新闻界(无论报纸还是广播电视)倡导叙事方式的变革,其中较为突出且为受众接受的即“故事性”的叙事方式:一是从选材就开始注意“新闻的故事性”;二是通过“加宽”、“加细”凸显新闻,让报道内容丰满起来。所谓“加宽”,指围绕一个主体,多角度报道,使信息“立体化”;所谓“加细”,指抓细节与情节,使信息具体化。当然,在“加宽”、“加细”时不应忽略受众对信息量的需求,同时这样的做法不会适用于所有的新闻,但无疑为我们优化新闻传播提供了思路,可作为主播信息加工时的重要参考。
社会新闻播报能力多样化的拓展,我们把重点放在“播说结合”与“说新闻”,并特别强调信息把握能力和语言加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对于社会新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在厘清事件头绪、理解新闻信息本质、把握信息要点、判断新闻价值、联系相关政策与社会反应等方面下工夫,提高对新闻事实敏锐准确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2)书面语体向口语体的转换能力,即从有声语言“线性传播”特点出发,变换叙事方式,加强新闻信息加工能力和灵活的文字转化能力。(3)流畅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背功需要文字作依托,而按照自己整理出的叙事脉络不经过文字转换直接把新闻说清楚,是又一种重要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社会新闻的播读中,应首先厘清社会新闻事实的脉络、把握新闻的实质、用顺口入耳、简洁平易的话“由己达人”地叙述。
(一)在叙述的过程中,可以同时进行词语的处理——将生涩刻板的书面文字词语换成通俗易懂的口头词语,但又符合新闻语体的特点,明快生动,通俗易懂,少用不用专门术语、多用双音节词、不用生僻成语、典故;句式的处理——成分复杂的长句改为数个短句,多用口语句式,不用倒装句、欧化句;语音安排——避免同音字误听误解、考虑平仄相间、琅琅上口、入耳动听的听觉效果。
总之,是方便理解的具体生动的经过加工的精粹口语,而非粗陋的初始口语或“灌水”的缺少信息量的口语。
范例1:导语:漫步巴黎街头,如果你留意路上的行人,会发现他们的穿衣打扮与前几年大为不同:从前巴黎街上到处是一袭黑衣的男男女女,如今鲜艳明快的颜色,尤其是热烈的“中国红”,成为了巴黎时装的主流色。
正文:早在“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开幕之前,中国热已经席卷法国各个领域。多年来,在法国各个城镇,爱吃中国菜的人日益增多,一个法国人如果能熟练地使用筷子,他会因此而自豪不已。再有,读翻译成法文的中国小说,看中国电影,也成为法国文化人时髦的追求;而汉学家们则受到法国社会的极大崇拜。
在时装领域,中国元素更是多年来经久不息的热点。在法国人眼中,红色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连埃菲尔铁塔都曾被装点成红色,以庆祝“中国文化年”的开幕。红色如今已经成为法国时尚的主色,被广泛应用于服装和饰物,甚至被引入家居装饰。按照西方人的宗教传统,婚礼上的新娘要穿洁白的纱裙,如今在法国婚纱设计中,居然能看到红色的上装或红色的装饰。中国的书法也是时尚领域的“明星”,不仅被文人雅士所崇尚,而且被当成装饰图案,引入服装设计和室内装潢。许多时装设计师将大红色与浓黑的墨色搭配在一起,表达他们在浪漫的西方思维中所追求的东方情调。而且,不论是国际名牌,还是中档服装品牌都纷纷借用汉字,“禅”、“功夫”、“爱情”、“春”、“花”等字样或被当作图案印在面料上,或用来装点前胸、后背和口袋。
至于中式领口加上盘扣,更已成为法国男女老少皆宜的款式;连中国的旗袍也被西方化了:
裙身被改短了,变成长上衣,下身配“七分裤”,看上去倒也别致有趣!
今年在法国街头常常看到如下打扮的妙龄少女:上穿中式领的紧身短衣,下配低腰的喇叭裤,结果是领口紧闭,却露着肚脐。法国女人确实富有想象力,她们把中国人吃饭用的筷子变成头发装饰物,在盘起来的卷发中插入一根木头筷子,看似漫不经心,其实用心良苦。她们要让自己身上具备东方女性的气质,用来衬托其与生俱来的西方女人的妩媚。
对遥远的异国情调的追求,对艳丽夺目的色彩的追求,对轻松自在感和平静安宁感的追求,这就是当今法国人的主体心态。
其实,时装的潮流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当今法国时装界的“中国热”是一个生动的社会现象,我们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渗透力,还能看到西方人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以及他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质疑。
分析:口语句式,富有讲述、交流特点。
(二)语序的涮整:听觉接受信息呈现性特点,为了便于观众对“稍纵即逝”的有声语言信息的接收理解,有时需要对新闻事实较为复杂、背景相对生疏的消息作语序的调整,或帮助听者对信息的快速进入有一个“预热”的过程,或理清“
线性传播”的脉络。调整的思路——背景提前、兴趣点、关注热点提前、以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或空间为序、或事件相关方面由主到次一一交代、或根据因果、比较、点面结合的逻辑结构等调整。
范例2:导语: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常常会导致人体代谢失常,严重的会引起眼睛失明、动脉血管硬化等并发症。通过向患者体内移植部分胰腺,使病人恢复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是目前比较有效的办法,但手术难度相当大。最近,北京市朝阳医院成功地进行了一例这种移植手术,这在亚洲还是第一次。同时,也带给我们一段母女情深的感人故事。
正文:接受手术的患者名叫张宁,是一名年仅15岁的女孩。今年6月,她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的时候,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已全部丧失。眼看着自己的女儿生命受到威胁,张宁的妈妈毅然决定,用自己的胰腺来换取女儿的健康。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现在,小张宁的血糖指标已基本正常,移入体内的部分胰腺已经开始正常工作,而张宁的妈妈身体恢复得也不错。据医生介绍,用亲属的胰腺进行移植,患者发生器官排斥反应的概率比较低,这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治疗方法之一。
分析:背景提前,观众接受该消息时有个“预热”的过程。
(三)交流感和讲述感的加工:从故事性的个案切入、适当的细节描述、口语句式、第二人称、富于交流感的设问、无疑而问或自问自答等。
(四)强记信息要点和叙事的逻辑顺序,依据上述原则重新组织语句,不必拘泥于原有的词句,注意叙事层次的流畅抱团和推进,不要为偶尔的“磕巴”所困扰。
范例3:导语:目前,一只奇怪的动物突然出现在广东海丰县一居民家中。撞进民居的这位不速之客竟然是只俗称“四不像”的“苏门羚”。
正文:“苏门羚”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长有一对羚角,而耳朵长得像驴耳,因此又被取名为岩驴。它的体型又跟羊相似,但脊背长有鬃毛。就是由于这种非驴非马的特点,所以民间称它为“四不像”。苏门羚长年生活在环山陡峭的岩石下以及乱石河谷中,主要分布在西北和西南等省区,在华南地区极为罕见。“苏门羚”在海丰出现,极有可能是被人偷运至此后逃脱出来的。
据该户居民介绍,在发现“四不像”的第二天,便陆续有人愿以不等的高价收买,但都被他拒绝。目前这头“四不像”已被省有关部门收留。汕尾市林业局有关人员呼吁广大市民要保护野生动物,发现不明动物时,且莫胡乱宰杀或是将其卖给不法商贩。
分析:事件、背景、主信息、延伸信息,脉络清晰。
(五)播说状态要专注积极、松弛自信而有活力;与观众交流的眼神和表情要真诚、到位;辅以自然恰当而明确简洁的手势;用声取中,吐字清晰,不拙不涩;语流的松紧疏密、高低强弱紧扣新鲜的信息要点,并与观众的信息需求呼应契合;态度基调贴切、具体,且有适度的变化……如此才可能让观众乐于接受和信服,也才能不失新闻节目的权威感,让公信度与亲和力、必听性与可听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切忌“口语至上”没话找话,说些没有信息量、哕嗦、无序的套话、空话;切忌盲目追求所谓“风格”,语言粗俗媚俗、格调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