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24700000004

第4章 黄帝与“仙人坟”(2)

据《史记》记载:子午岭上有“正南北相直”的秦直道。《读史方舆纪要》云:“雕岭,真宁县东五十里,绵延高耸,亦即子午山别阜矣,上有秦时驰道,今有雕岭巡司,在县东百里。”《庆阳府志》亦云:“秦直道在罗川县东九十里。”《元和郡县图志》云:“在襄乐县(今宁县襄乐镇)东八十里子午山,始皇自九原抵云阳,即此道也。县志在雕岭上,俗名圣人道,秦以天子为圣故名。”经1989年考察证实,此道在子午岭分水岭上,由南向北行进,经庆阳地区内达290公里,至今遗址尚在。“应该说,主峰上早就存在着一条小道,直道是在原有基础上修建的”(详见《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3期《甘肃庆阳地区秦直道考察报告》一文)。秦直道遗址证实,黄帝“西至于空桐,登鸡头”,秦始皇“巡陇西、北地(今宁县),出鸡头,过回中”以及汉武帝“北巡朔方”等,皆经此道。汉武帝绝不会拐道二百里(《中部县志》云:“子午岭在县西二百里。”)而去“还祭黄帝冢桥山”的。秦直道遗址更证实:《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地理志》云“上郡阳周桥山南有黄帝冢”以及《庆阳府志》云“秦直道在罗川县东九十里”等记载是完全属实的。秦直道遗址证实了黄帝冢确实在罗川县东八十里与罗川县东九十里秦直道西侧,也绝不会在子午岭主峰东侧,距秦直道约二百里之“桥山东麓”,这也是毋庸置疑的。此其二。

总而言之,阳周桥山南,秦直道西侧,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即黄帝冢之所在。笔者认为,今庆阳地区正宁县东部五顷塬一带,具备黄帝冢所在的条件,理由如下:①其地在“罗川县(今正宁县罗川乡北)东八十里子午山,与子午岭秦直道西侧约十里之间”。

②其地东北高而西南低,介于四郎河与支当河上游之间,虽经千年水土流失,仍不失为该地区“大而高”的塬面之一;其地东为子午岭主峰,以雕岭关(或曰调令关)为子午岭最高峰,海拔1775米。

③相传黄帝乘龙仙游,至今其地与龙有关的地名尚有龙嘴子、龙头、龙凸村、龙湫等等。在五顷塬北,还有一地名乔家塬,据《万姓统谱》称“黄帝葬桥山,子孙守冢,因为氏”;《通志?氏族略》云“乔氏即桥氏也。后周文帝为相,命桥氏去木,义取高远”。此地与“桥”有关的地名尚有柴桥、南桥等。

④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在此地湫头滩,历代帝王祈雨之处,立“显圣庙碑”一通。碑文不仅记述了此地之“灵气”与“天帝”之阴德,还说“自唐三百年间,或京师悯雨,或甸服告灾,则必命王人乘驿骑,持锦伞、洁净瓶,挹其灵液归于内殿。天子乃竭诚精祷,为民请福”。因屡经“灵验”,所以,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始封应圣侯”,唐昭宗光化二年(900年)“进封普济王”,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又“改封显圣王”,并重修庙貌,立碑,从而“使苍生受福,夐同轩昊之年;鸿祚无疆,远过商周之代”(碑文见《甘肃通志稿》)。又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在今正宁县罗川乡城西门外,立“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一通(现存正宁县博物馆),碑文在记述了“轩辕师广成于前,夏禹尊子高于后”等祈仙问道及唐玄宗幻梦与在此处获得石像27躯的故事,并建“宁州真宁县承天观”等胜迹后,指出“兹县据罗川之上游,实彭原(即宁州)之属邑,气象葱蔚,原隰隐辚。人敦忠义之风,俗勤稼穑之事。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等等。其“豳土划疆,本公刘积德之地”是确有其事,而“轩丘在望,乃有熊得道之乡”,想来不会是“专事修饰”之辞吧!这正与《括地志》指出的“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是相符合的。

⑤明代以来,正宁人景清、庆阳人李梦阳以及强晟等人,都有与“桥山”或“黄帝冢”有关的诗作传世,如景清《题真宁县境》诗中就有“桥山唯有灵湫在,万代穹碑焕典章”;强晟的《桥山》诗中更有“轩辕何事厌尘寰,自昔乘龙去未还”及“争知仙驾游何处,犹说衣冠葬此山”等诗句。说明北宋以前这一带是有过诸如冢、庙、祠或“穹碑”存在的。自北宋末以至南宋、金、元,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四年(1371年)派员在陕西中部县(今黄县)“奠祀修陵”并“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的文中所说:“当有元失驭,天下纷纭”,乃“群雄大乱之秋”而已,故到明代,正宁县五顷塬一带,只“唯有灵湫在”了。此其三。

据1982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胜古迹概览》称,“轩辕庙在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东麓。相传始建于汉代,原在桥山西麓,宋代迁建于此”,此处的“桥山西麓”,是指何地?宋代为何迁建?

其实细读一下《明史》与明太祖建祀黄帝陵碑文,便知端倪。《明史?本纪第二》曰:“洪武三年,庚午,遣使祭历代帝王陵寝,并加修葺。”

《明史?志第二十六》载:“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凡七十有九。礼官考其功德昭著者,曰伏羲、神农、黄帝、少昊……凡三十有六。各制衮冕,函香币,遣秘书监丞陶谊等往修祀礼,亲制祝文遣之。每陵以白金二十五两具祭物。陵寝发者掩之,坏者完之,庙敝者葺之,无庙者设坛以祭。仍令有司禁樵采。岁时祭祀,牲用太牢。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在陕西者十五;中部祀黄帝。咸阳祀周文王……。岁祭用仲春、仲秋朔。于是遣使诣各陵致祭。陵置一碑,刊祭期及牲帛之数,俾所在有司守之。”“六年,帝以五帝、三王及汉、唐、宋创业之君,俱宜于京师立庙致祭,遂建历代帝王庙于钦天山之阳。”所以,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遣中书管勾甘,敢昭告于黄帝轩辕氏”的碑文曰:“朕兴百神之祀,考君陵墓于此,然相去年岁极远;观经典所载,虽切慕于心,奈禀生之愚,时有古今,民俗亦异。仰惟神圣,万世所法,特遣官奠祀修陵,圣灵不昧,其鉴纳焉!尚飨!”(见《陕西通志?艺文十一》,现石碑存黄陵轩辕庙)这大概是今黄帝桥陵奠祀修陵之初,官家承认之始吧!此其四。

诚然,今之“古轩辕黄帝桥陵”碑,系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立,1944年改中部县为黄陵县(见1979年版《辞海》)。

黄帝祠、庙在河北、河南、山西、北京等地都曾有过,有的至今尚存。

都据“黄帝崩,葬桥山”,但均未见力证。唯黄帝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有根有据,特为之论。笔者亦非常崇敬传说中的中原各民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也高度评价我中华民族尊祖的感情。无论在何时何地建祀轩辕黄帝祠、庙,都是崇高的,无可非议的,“祭如在”嘛。但轩辕黄帝冢究竟原在何处,弄清楚,还历史本来面目,也不是没有必要的。特撰此文,以正视听。

——本文选自《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作者为原陇东学院教授)

附录二

黄帝冢原址实地考察记

张耀民

1993年5月25日至28日,笔者与庆阳地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乔旺堂记者、正宁县委报道组巩爱民同志、正宁县五顷塬回族自治乡政府徐秘书一起,在位于子午岭西麓、秦直道西侧的五顷塬乡,对轩辕黄帝冢原址进行了实地查访与考证。我们一行从西向东,依次对该地区的湫头(湫头乡政府所在地)、南邑(五顷塬乡政府所在地)、二顷塬村、五顷塬村、中湾林场,直至秦直道遗址,逐一进行了调查访问。在二顷塬村与五顷塬村的结合处,发现一东北指西南向的高大古冢(现为五顷塬乡林场),该冢南边有一东西故道,西、北、东三面皆为深谷,冢东、西两谷水皆流向东北谷而西去。现S303道(正宁至陕西铜川公路)绕冢西、北、东三面冢腰与冢南的东西向故道相接,经土岘子而东去。此冢三面临谷,一峰耸起,甚为壮观。如以现行公路为冢底,到冢顶部高40~60米。现绕冢周修水平梯田18阶,每阶高1~3米,阶面宽2~4米不等,上有已可结果的核桃树近千棵。冢顶部呈南北长约70米,东西宽约30米的椭圆形状,面积1500~1800平方米(二亩半多)。从土层形成看,动土层至少在40米以上。从冢三面临谷、水土流失情况看,原冢是相当大的。冢南、西、西北为现二顷塬村、龙头村属地,冢东为五顷塬村属地。冢北、东北为龙嘴子村(系一东西向的长梁,形似龙)属地。东北向则与乔家塬村、党家塬村相望。据五顷塬村两位郭姓老人对笔者谈,此地传说原只有五户人家,且是五个姓氏,故称“五姓塬”,后来叫转音,成了“五顷塬”,“二姓塬”也叫成了“二顷塬”,使人误解我们这里地盘很小(笔者按:二姓或五姓,正应陵户之数。历代对守陵户都是有定制的)。问及“古冢”,老人说:这个古冢据上辈传下来叫“仙人坟”,又叫“仙人穴”,不知修于何年何月,也不知是谁的坟。原先坟上长满又高又大的松树,说有神灵,无人敢动。我们小时在上面放过羊,也不敢拾柴火。又据路过冢边的一位邻村的马姓老人说:“我们附近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坟,不是山。谁家的,谁也说不清。

原先上面长满松树,都叫‘松树圪垯’。我们这周围再没有这么大、这么高、这么老的坟了。”当问及冢上的松树为什么不见了,几位老人都说这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这里住过游击队、伤病员和边区“荣誉军人学校”,砍的烧了柴了。前多年才在上面修了梯田,栽了核桃树。

为进一步证实,笔者又同正宁县委负责同志、宣传部负责同志、县文化馆负责人一起查阅了珍藏于正宁县档案馆的《正宁县志》。《正宁县志》现存三部:一部为1983年编修,上面未记载“黄帝陵”等正宁名胜古迹;一部为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正宁知县折遇兰编纂,木刻本,六册十八卷;一部为中华民国15年(1926年),知事苏绍泉编纂,手抄本,今只存第二、三卷。木刻本与手抄本对正宁县的名胜古迹记载得较为详细。如秦故道(或驰道、直道),都记载为“罗川县东九十里”,这与清乾隆二十七年庆阳知府赵本植编纂的《庆阳府志》的记载完全一致。对“黄帝陵”的记载,木刻本与手抄本都与《庆阳府志》大体一致,即“黄帝陵在罗川县城东子午山旁”,三志都引证了《史记》汉武帝“还祭黄帝冢桥山”之事。《庆阳府志》有“今按:延安府中部县桥山有黄帝陵,未知孰是”的话,而木刻本、手抄本都没有。手抄本对黄帝陵记载的原文为“陵墓:黄帝葬衣冠处;在县东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考《史记》汉武帝北巡朔方,还祭黄帝冢于桥山,帝曰:吾闻黄帝不死而有冢,何也?或对曰:帝骑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于此。”读此志载,除村名似乎有异外,其描述与二顷塬村和五顷塬村之间的古冢完全一致。笔者对此“西头村”进行了查证。今五顷塬西头村附近确有一冢,俗称“老女子坟”,为清所建,冢虽大而无“当谷一峰耸起”之势。又考民国17年(1928年)以前,正宁县区划沿清制,四乡七里。今南邑、西头、二顷塬等村均属一里,故民国15年(1926年)所编县志载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就是指的今二顷塬村与五顷塬村之间的古冢,不是“村名误载”。唯“黄帝葬衣冠处”之碑,尚待进一步查询。

综观之,笔者认为:黄帝冢的原址就是今五顷塬乡二顷塬村与五顷塬村之间的“仙人坟”或“仙人穴”。它就是《史记?五帝本纪第一》所说“黄帝崩,葬桥山”的黄帝冢;就是《史记?孝武帝本纪十二》所称汉武帝“还祭黄帝冢桥山”的黄帝冢;就是《列仙传》所记“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的黄帝冢;也就是今存正宁县文化馆“大宋宁州承天观之碑”的碑文中所说的“轩丘”。总归一句话,“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的史载,终由其原冢遗址给我们作了无可争辩的结论。

——选自《正宁史论》(作者为原陇东学院教授)

同类推荐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

    本书作者凭借兼有中、日、韩三国生活经历而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从三国文化比较的角度出发,深入到三国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方方面面;由三国许多称谓的不同谈到了三国语言的差异,由三国人的婚恋观、家庭观、女性观谈到了三国人的佐餐习惯、餐桌用具、代表食品,由三国地域划分的习惯谈到了三国人的日常坐卧方式、送礼观、人情观,由三国人不同的情、义、理观谈到了三国人各有千秋的国民性格。
  • 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
  •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

    《天津老俗话》就将这些流传于天津民间的各类老俗话汇集起来,在记录其内容的同时,深入发掘每句老俗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写出俗话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特别是与其相关的动人故事。
  • 人生礼俗

    人生礼俗

    所谓人生,就是人这种特殊动物的生存与生活,生存是生命的保存,往往被认为更多地带有自然性;生活则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活动,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文化的色彩。人类未必是惟一对死亡有清醒认识的动物(据说大象也有类似人类葬礼的行为),但却是惟一能对死亡有所思考有所作为的动物。人类可以在他的生命之轮的前行运转中为自己安排种种的活动,帮助自己生存得更好,从而也使自己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人生礼谷(民俗学的规范术语为人生仪礼,鉴于“礼俗”一词更容易为大众接受,故而书名使用“人生礼人俗”)正是人类安排的使自己的生命有内容、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 山西抗日女兵连

    山西抗日女兵连

    抗日战争时期,山西的一批杰出知识女性,正是将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在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事业中,积极投身抗战,成就了自身,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
热门推荐
  • exo之盛宴

    exo之盛宴

    相遇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也许只是一次擦肩而过,又也许是一次小小的乌龙,不管是怎样的相遇,我们遇见了,就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 丰臣秀吉(四)

    丰臣秀吉(四)

    《丰臣秀吉》讲述了日本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大名,日本史上首位一统天下的平民英雄丰臣秀吉的传奇人生。丰臣秀吉出身寒微,没有依靠,但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介小民,成长为一代权臣。在位时实行的刀狩令、太阁检地等政策具有划时代意义,对日本社会由中世纪封建社会向近代封建社会转化有一定成就,《丰臣秀吉》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内容详尽,翻译语言通俗易懂,有能够兼具日式风格,让读者在领略丰臣秀吉奋斗历程的同时,感悟日本传统文化。当下,人人追求成功,《丰臣秀吉》为我们展示了丰臣秀吉这个成功的范例,具有启示意义。
  • 我们终将遗忘的江湖

    我们终将遗忘的江湖

    平凡少年金一方,全然不知自己在睡梦中被一神秘老者授予了神秘力量。高中毕业外出打工,在路上被一美女色诱,当了替死鬼。被武功高手相救后,卷入了一个隐藏在正常世界之中的神秘江湖中,称为‘修道界’,因为身负神秘力量,金一方在‘修道界’中轻易地获得了内力,开始了在正常世界与‘修道界’的双重历险。
  • 慕枫之魔幻六班

    慕枫之魔幻六班

    我是一个普通人,成天跟鬼在一起,我发现我的身体里面有女娲的一缕邪魂,而且跟我定契约的鬼仙,跟她还有点感情纠纷,我有点不知所措了。那么故事就此展开立刻了。这是第一部,这个鬼的爱人会有3部,一部--我订契约之后的事。二部丧尸皇来袭,外星人还来凑热闹,咱打不过就跑。三部,找到了一个美丽的星球,开始没羞没臊的田园生活,嘿嘿。想知道我们都干了什么吗,那敬请期待。
  • 陌上花开祈缘归

    陌上花开祈缘归

    本是楼梯口一次意外的邂逅,却擦出了爱的火花,苦苦找寻中再次相遇,却发现他们拥有着无法靠近的身份,在这段不为世俗所接受的禁忌恋中,她进退维谷,他步步为营。当她终于鼓起勇气,倾心相许却惨遭误会的背叛,他,因恨远走他乡;她,为爱固守原地。三年之后,当她决定放弃这份无望的等待,为他人穿上嫁衣的时候,他却突然归来,爆出一个惊人的秘密……看狐狸学生如何用爱,画地为牢,俘获美女老师的芳心,演绎一场甜到忧伤的爱恋。
  • 史上第一掌门

    史上第一掌门

    穿越了,而且成了一派之尊!看起来似乎不错,只是这个门派似乎弱了点,人也少了点……“师兄,师傅说了,振兴本派的重任就交给你了!”唯一的同门师妹一脸不爽的说道:“如果你做不到的话就赶紧将掌门之位让给我吧!”
  •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上)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经济导师。威廉·配第、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弗朗斯瓦·魁奈、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安·杜尔哥、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巴蒂斯特·萨伊、罗伯特·欧文、、卫、李嘉图、让·西斯蒙第等。
  • 世界之城

    世界之城

    一个无节操的伪宅伪文艺少年被一辆火车,没错,火车撞到了天空之上的异界,天空之城。这是一个少年带着他的节操,哦,不,是命运来进行攻略的游戏。“我说了我不是母鸡!”“其实我对女色不敢兴趣……”无节操的游戏制作者,无节操的游戏管理者,还算正常的游戏参加者,中二的大黑幕。一系列你绝对猜得到开头但猜不到结尾的故事在这里展开。没有狗血,只有真情。主角被三无母猪所调教大叔在追求,哦,又错了,是追逐妄想毁灭世界的少年无节操牧师三人组拿着手术刀断送生命一切尽在游戏——世界之城!
  • 上古仙书

    上古仙书

    上古仙书所幻化成一包五毛钱的辣条,来到科技星球地球寻找主人。不喝酒,不抽烟,不嫖娼的三好学生的梁辰很幸运的被选为上古仙书的主人。于是就出现了吃辣条穿越的一幕,从那以后他就开始了苦逼的穿越之旅。
  • 李小冉余少群主演:毕业歌

    李小冉余少群主演:毕业歌

    严歌苓编剧,李小冉余少群主演!讲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 日军铁蹄在中国疯狂扩张,昔日冒险家的乐园上海也难逃噩运,纸醉金迷的光环下难掩人心惶惶。富家少年王沐天,仇恨乱世的不平,厌恶家人的市侩,也懊恼自己的无作为。一个突然出现的女子改变了这一切。南洋女子桑霞回到祖国参加革命,并以探访姑母的名义住进王家。桑霞身上充满了那个时代女孩子截然不同的鲜艳和明朗,在王沐天的世界中点燃了一把新奇的火焰。为重建中央飞机制造厂,留美归来的航天学博士洪望楠回到上海,在中统特务、日本间谍、上海青帮之间游刃有余的他,却对桑霞一见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