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都是一次新的洗礼。这场洗礼擦亮的是我作为媒体人的信念与勇气,而它所散发出的诚信与理性光芒,则照耀到了每一个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心灵。缔造这场洗礼的人有一个专门的称谓,叫作“3·15人”。
3·15人从1991年起,拉开了3·15晚会的大幕。3月15日这个从外国舶来的普通纪念日,如今已成为最为深入人心的中国消费者维权旗帜。报纸上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评论:“老百姓最爱看的是春节联欢晚会,老百姓最想看的是3·15晚会。”从来没有一场晚会像3·15这样,能够在几个小时之内同时吸引上自国务院、下至每一位普通消费者如此热切的关注。某年的晚会中,播出了敬一丹赴安徽采访热水器导致消费者死亡的案例,在晚会直播结束之前,收看节目的安徽省有关部门领导就已经作出了行政制裁。主持人在晚会临近结束时宣布了这一消息,全场掌声雷动。
2008年3·15的18周年之际,3·15晚会年度维权人物、打假英雄王海出现在了我的面前,我却无法真正“看见”他,因为他的职业装,是一副永远不会在镜头前摘掉的墨镜。1995年,王海在北京的商场购假索赔,《中国消费者报》率先对此进行报道,这个22岁的山东青年成为了获得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消费者打假奖”的第一人。从此之后,王海走上了职业打假的道路,十几年的打假生涯让他从待业青年变成了千万富翁,衣着打扮越来越光鲜,唯一不变的,是脸上的墨镜。
“最初为什么要戴上这个墨镜?”我问他。
“因为很多商店都认出我来了,派一个人跟在后面,走到哪个柜台都不卖给我东西。”遭遇到商场的“防火防盗防王海”,打假第一人从此不得不过起乔装打扮的生活。
我有一群同行,干的是与王海性质相似的工作,却比王海更为神秘。他们不需要用墨镜遮盖脸庞,因为在镜头前,他们只会露出一个模糊的剪影,甚至连声音都要经过特殊处理。他们就是财经频道的调查记者,我的那些神龙不见首尾的江湖兄弟。
每年的3·15前后,是我和他们秘密接头的日子。3·15晚会是群体的力量,记者、编导、撰稿、总导演环环相扣,当主持的接力棒递到我手中时,已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期待。这其中调查记者们所倾注的心血,尤为重要。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曾经说过,最崇高的职业是记者,最优秀的记者是调查记者,最出色的调查记者是让害人者难受的记者。秉承着为消费者服务的专业主义理想精神,当每年身边的一些记者同事们莫名地“失踪”时,大家都会彼此之间心照不宣:惊险与成就感并存的“卧底”调查事件,又开始了!
西方媒体的调查记者,为了扳倒垄断大公司不惜卧底数年。坚韧如女记者艾达·塔贝尔,倾其一生之力,对抗世界最富有的企业巨头之一洛克菲勒,以新闻调查的力量打破标准石油公司高高在上的垄断地位。我身边的调查记者们,经常也是以一己之力面对庞大的整个行业,敬业之精神与社会之道义,丝毫不输于世界同行。我曾经听他们讲述过那些调查往事,一个个险象环生,如同“无间道”的现实版:老×,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老×”是他的工作代号,在调查记者的江湖里,他号称“白衣大侠”。36岁的他坐在我的面前,一脸的憨厚平实,波澜不惊的外表下面,是7年3·15调查打假经历的风雨磨砺。同事们都笑称他为“中年版”王宝强,这一“安全”形象成为他从事卧底工作的绝妙掩护。老×曾经为了拍到食品工厂内部的造假真相,应聘成为仓库管理员,一待就是两个多月,白天辛苦搬运数十吨的货物,晚间还需要整理拍摄素材,部署调查计划。在关卡重重的生产车间步步为营,只为拍摄到揭露真相的关键镜头。辛苦卧底了近两个月的他,一天清晨从工厂旁边的宾馆出来上班时,却撞见了工友,险些被识破。“一个仓库管理员怎么住得起宾馆?”眼看几十天的心血就将付诸东流,老×急中生智,赶在工友之前主动向主管打报告“说爱人在宾馆工作”,这才蒙混过关。
机智沉着,成为调查记者的必备素养。28岁的小Z第一次加入到调查记者的行列,就做起了“变色龙”,假装各种身份不同的人物来了解传销链条的内幕。一次他扮成某公司的推销人员前往另一家公司进行调查,却不料对话者当场拿出两家公司的合作书,看着他一字一句地问:“你们公司每个人我都很熟,怎么从来没有见过你?”小Z告诉我,那一刻,他的心几乎要从胸腔里跳出来,如果被识破,他可能都走不出那家公司的大门。
“你后来怎么回答?”虽然已经是在谈过往,我仍然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
“我就赶忙向他道歉,说自己是公司的新员工,因为想做出点业绩给公司留个好印象,就私自出来推销了。”
“他相信了吗?”我继续穷追不舍地听故事。
“他信了,可又接着说,你的行为值得表扬,主管是谁?我给他打个电话吧。”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听来就已惊心动魄,我无法想象如果换作自己每天身处其中,是否能像面前这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冷静而坦然。
这注定不是一段平凡的生活,事实上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要被迫远离。F姐入行7年,为了调查在冬天阴冷的南方一待就是两个月,在此期间都不敢给年幼的女儿打电话,因为害怕听到孩子的哭声。有着“铿锵玫瑰”美誉的她看起来如同邻家大姐一般和蔼亲切,调查中却因为线人无法捕捉到关键画面,急得差点翻脸。我知道那一幕幕暗访的镜头有多么珍贵。一个到医院暗访的年轻女编导曾经告诉我,被识破之后,她为了保护素材在卫生间里躲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把白大褂塞到衣服里冒充孕妇,在腊月寒天里身着单薄透风的毛衣一步一步走出医院大门,立刻狂奔,手里紧紧攥着录像带。
这群出生入死的调查记者在打假的江湖上声名赫赫,生活中却如同大隐于市的侠者。谍影重重,却不见刀光剑影。看来貌不惊人,默默无闻,却又神出鬼没,惊天动地。“3·15情结”,是他们所共有的特质。制造高震撼级别的曝光事件,是他们满足与刺激并存的职业成就。他们潜心调查的目的唯一而纯粹:为了消费者的权益,与造假者死磕到底。晚会撰稿人柴哲宏的一句话,“让自己的生命更有品质一些”,代表了这些与质量较真的人出生入死的精神追求。数月甚至数年的卧底和奔波,只为捍卫那一刻的绽放——3月15日晚8点,CCTV财经频道3·15晚会现场。
整个打假链条中,保护“卧底”的最后一棒,交到了我的手里。2011年3月初,距离3·15晚会还有10天的时候,我见到了10位卧底记者。所有的内幕层层剥开,采访从上午8点进行到第二天凌晨2点,深夜开车回家的我,没有丝毫的疲惫,只因太多同行们出生入死的画面,停留在脑海之中,惊心动魄如同谍战剧,难以忘记。采访的任务已经完成,但更为艰巨的任务,则是将这些同事们冒着生命的风险挖掘的黑幕故事,安然无恙地保密10天,直到晚会播出的那一刻。3月15日,直播在即,一切平静。总导演石强悄悄走到我身旁,对我说:伟鸿,我特别地佩服你。我问他为何?他答道:我不是佩服你那天敬业地工作了那么长时间,也不是佩服你的主持挖到了多少卧底记者的心声,而是那天你接触到所有要曝光的材料之后,剧组没有接到任何一个公关的电话。我迎面对视着他的目光,一时间四下无声,只有一股生死莫逆的江湖豪情从心底袭来。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更有质量地度过,能够捍卫这一份道义与理想,是我莫大的荣幸。
这一份捍卫并不容易。节目制作所涉环节众多,很难保证严防死守到每一个细微的节点。而被曝光企业的公关力量,却强大到无形,能够渗透于节目组的每一个角落。总导演尹文曾被迫在某次晚会前夕停用手机,以远离从工作到生活的各个角落里散射而来的巨大公关压力。作为主持人的我,同样是保密工作的重要一环,经常到了最后时刻,才能够知晓谜底。3月14号上午8点版、3月14号中午12点版,3月14号晚间20点版……每一个彩排版本里都只有代号,没有真相。我对自己所介绍的曝光产品一无所知,唯一知道的,是它们都如同卧底记者一般,有着自己的代号:馒头、矿泉水瓶、拖鞋……“我们一起感受一下矿泉水瓶所带来的风险”、“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拖鞋给人们的生命带来的巨大威胁”,严肃的彩排现场上这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代号产生的是黑色幽默般的化学效应,却也饱含着制作人员如履薄冰般的谨小慎微。直到3月15号晚18点版本,最接近20点直播的版本里,看到文案的我才豁然开朗,矿泉水瓶原来是一个能置人于死地的灭火器,馒头指代的是有害成分超标的轮胎。然而这一刻的真相也并非尘埃落定,不到直播的那一刻,这些历尽艰辛的调查报道是否能够公之于众,依然未知。曝光惠普电脑保修问题是2010年3·15晚会的重头戏,却也是那一年剧组上下最为焦虑的环节。晚间18点的最终彩排版本出炉,意味着更多的人知道晚会上的曝光产品,而惠普,无疑是开场第一部分的重头戏。把台本递给我的频道副总监韩青面色凝重:你们要做好准备,可能到20点直播的时候,第一部分的内容会有改变。每个人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长期的调查心血与恪守秘密的苦苦坚持,或许就在上台前的那一刻,付诸东流。那一天的晚间20点,被我和同事们在倒计时中一秒又一秒地盼来。现场直播的音乐响起,走到台前的那一刻,我和所有为3·15付出过的人一样,苦苦坚守之后,终于释然。身为媒体人的幸福感,在这个能够发声的舞台之上,光荣绽放。
“3·15人”这个称呼,在财经频道很特别,它代表的是一份特殊使命所带来的勇气、操守、坚持、担当。
在一个虚假盛行的时代,我强烈需要3·15的存在感。
在一个缺失责任的年代,我永远敬重那些活在奉献和牺牲氛围中的卧底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