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使生活具有节奏。如何时起床、何时吃饭、何时就寝等等,不要随意打乱生活规律。生活的节奏性不仅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获得交替,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大脑皮层上会形成动力定型,从而使大脑皮层更有效地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消耗。这样学习效率高,又不易疲劳。
②要学会积极休息:所谓积极休息,就是使神经细胞的活动发生依次轮替,兴奋和抑制过程重新分配。晚上在复习的时候,如果感到累了,可以停下来做一些不太剧烈的活动,如到楼下散步10分钟或是起身做做操或是和父母聊天几分钟,这种动态休息能较快地消除大脑疲劳,为下面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采用不同学科的交叉复习,当数学题做得很累的时候,不妨看点散文、诗歌或小说等,以此来调节大脑的兴奋中心,提高学习的效率。
③坚持体育锻炼:健康的体魄是大脑从事高效率学习的基础。体育锻炼能增强人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细胞得到充分的氧气和营养,从而提高大脑的活力,预防疲劳,以承受繁重的脑力劳动负担。因此,在白天课间休息的时候,应该走出教室,活动一下筋骨;每天还可以坚持跑步或打球等体育活动。
④保证充足的睡眠:要维持大脑工作的高效率,必须给脑组织以充分的物质营养。长时间地过度消耗脑细胞,其蛋白质营养就会下降,会使神经细胞的功能减弱,甚至会得神经官能症等等。充足的睡眠能使神经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解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了学习而熬夜,无端地减少睡眠时间,对于学习不仅没有益处,而且还会损伤大脑的健康,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
(2)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学生每天晚上复习到很晚,可能没有合理安排好时间。学习计划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科学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对于学生而言,要随时掌握课堂学习内容,及时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每天独立完成该做的作业,这样就不会把白天该做的事情拖到晚上去做。此外,做事情应该分清主次,要不然胡子眉毛一把抓,肯定时间不够用。根据事情的重要和紧迫的不同程度,往往把事情分为4大类:
A、重要而紧急;
B、重要但不紧急;
C、紧急但不重要;
D、既不重要也不紧急。
毫无疑问,一个有效率的人首要做的是A类事情,其次是B,然后才是C,花在D类事情上的时间越少,那么你就有越多的时间用在学习上。对那些不紧急又不重要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即使做,也可以利用一些琐碎的时间来完成。把你的大块时间用在你认为有价值或有助于你实现的学习目标上,这样你就会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效率了。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晚上学习得晚,可能跟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有关,因此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学习效率会有很大帮助。
①养成立即行动的好习惯:做事不要拖拉,要雷厉风行。
②东西放置要有条理:平时的书籍、笔记本等日常学习用品要分类放置,以便查找。
③摆脱消极情绪:遗憾、懊悔、担心等不良情绪都会影响学习的效率。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学生学习成绩不稳定怎么办
(1)我们对学生学习成绩评定要科学,不能以某次考试的成绩高低来简单评定学生学习的好坏。我们知道,学校组织的学业考查、考试,一般分为水平测试和选拔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毕业考试都是水平考试,你只有达到一定分值,就认可你。而升学考试、单科竞赛考试等,就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题目的难度、广度大大增加,由于选拔性考试难度增加,分值就会有所下降。因此,简单地以两次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情理的。
(2)对学生的成绩不稳定要做科学分析。一般来说,考试分数(以全班平均分值计算)相差5分之内均属正常。如超过10分那就属于不稳定范畴。
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稳定既有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又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诸方面原因,因此,首先必须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学生进入青春发育期由于第二性征的出现,心理上也发生变化。有人称为青春期是“多事之秋”,也有人认为是青少年“多思的季节”,特别是女学生,由于比男孩发育早,懂事也早,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习成绩。一般自制力较强的学生,经过适当调整,影响不大。但那些自制力较弱的学生陷入青春幻想中难以自拔,学习积极性当然就可想而知了。对于这类学生,父母应帮助他(她)调整心态,即要认识到处于青春发育期学生有一些想法是正常的,但要正确对待,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中学和小学,虽然是承上启下的两个学习阶段,但无论从知识的难度和广度来说,都是不能比拟的。有些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小学时成绩优秀,但进人中学后,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究其原因,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小学阶段,满足于死记硬背,在一些需要理解性的学科上,学习困难较大,造成成绩不稳定。
对于这类学生,父母要帮助学生改变学习方法,要善于向班中学习方法好的同学学习,特别是在一些理解性学科上(例如物理、化学)等更要注意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刻苦学习精神相结合。
中国人有句俗语:“亲其师,信其道”,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所学校。教师受学生爱戴,他(她)所教授的学科学生也易于接受;反之,亦然。教师调换也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学习成绩起伏不定。对于这种情况,如果确实是教师师德或教法有问题,造成全班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家长可以向校方提出,协商解决。
当然,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不稳定还有诸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问题,家长要对症下药,帮助解决。
学生升学后成绩越来越差怎么办
小薇在小学时,学习成绩总是在班级前几名,进了中学以后,学习成绩平平,近来有的学科发展到不及格的边缘。
小薇同学在小学里的学习成绩优秀,说明小薇的智力没有问题,也说明她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学生。进了中学以后,她面临着一个相对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成绩下降,一般总是涉及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社会、家庭环境影响等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从小学到中学的心理适应、交友的适应、学习方法的适应是更为普遍的问题。
(1)从小学升入中学,是学生学习生活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熟悉的、值得留恋的孩提时代的结束,充满希望和新奇的同时又感到陌生的生活开始。面对相对陌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一切都是未知的,许多小学里习惯的规章制度都将改变,对学生的辨别是非、自我认识、自我控制能力都是一个适应。在中学里,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不可能样样都像小学教师那样管得那么细,在许多场合需要中学生自己拿主意。小学时的同学,要好的朋友关系都变了,客观上疏远了老同学、老朋友,同时也使自己面对众多的新同学、新朋友。况且,小薇同学在小学里是一位优秀学生,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喜爱,到了中学,环境的改变是对小兰的一种考验。如不能很好适应,就会造成心里烦恼和不愉快,影响学习成绩。
(2)进了中学后小薇是否还经常频繁地依赖于小学同学的来往,我们不排除其中有原来感情很深的同学关系,但很大部分学生往往出于对新环境的不自在、不适应,依赖旧友相互叙说来维持心理的平衡。这样,实际上是对新环境的一种对抗,将更难融于这个新的集体,适应新的环境,影响学习成绩。
(3)该阶段的学生对外界的一切都感新奇,辨别是非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控能力、交友能力都不是很强。对于强烈的新潮冲击,较难把握自己,把明星(例如:歌星、影星、体育明星等)作为偶像来崇拜,甚至到了疯狂的迷恋,茶饭不思,热衷于追星而荒废学业。更严重的是迷恋学歌、学舞、打游戏机,经常出入娱乐场所,经不起社会上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和贪图享乐的诱惑,羡慕成人化生活,又怕家长、老师知道,心理严重受到压抑,以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也无心复习和认真做作业,这自然影响了学习成绩。
(4)进人中学后,中学课程要比小学课程多而深,学科的内容进入一个新的台阶,光靠认真听讲、认真作业是不够的,而需要多思考、多发问,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学习方法上一时适应不了,也会暂时影响学习成绩。
总之,进了中学,学生学习成绩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必须在详细了解学生进中学一个时期以来,针对学生面临的校内外、家庭、社会环境的各种实际问题,帮助提高自我认识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自我适应能力等,调节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调整学生的某些行为。找准原因,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索问题。放宽寄托,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辅导,尽量不要干涉学生的社交生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其独立性的成熟。
学生做作业时老是发呆走神怎么办
学生做作业的时候老是发呆走神,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种不好的学习习惯。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我们说一心不可二用,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与这个故事的寓意相同的还有中国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
心理学上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请来两组知识能力大致相同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学生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
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有所降低。不信你可以当场实验:左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早晨及时起床,自觉地为上学做好一切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跑回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放学回家,每到广播英语或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
针对学生做作业时走神的现象,提供以下建议供参考。
(1)在房间内为学生留出一块他的空间,避免用鲜艳强烈的色调装饰,保持房间俭朴整洁。把书桌摆放在空空的墙下,使它远离干扰,这有利于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在手腕上套一根橡皮筋,当学生自己感觉走神分神的时候,就用另外一只手弹一下橡皮筋,疼痛会让学生从走神中回到现实中来,重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任务。使用橡皮筋的好处是不会对学生的手造成伤害,只是用适当的疼痛提醒学生。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成功之母”,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学习的时候才能全身心地投入,那时候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不会发呆走神了。
做作业的时候发呆走神也许是对学习没有兴趣,感觉学习是件苦差事,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种应付的态度,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4)当学生做作业速度稍微快一些时或能集中精力做作业时,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或是奖励学生喜欢的东西,这是一种积极的强化。表扬的结果能够促进和刺激这种良好行为的产生。相反,如果学生在做作业时拖拉走神、分心严重,父母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当然这种惩罚并不是体罚,也不是打骂,例如罚学生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如学生不喜欢吃辣的,可以罚学生吃点辣酱等,这样可以帮学生慢慢养成做事专心致志的好习惯。
(5)一些基本的注意力训练。学生的注意力是可以培养和训练的。最简单的一种做法是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做数字演算题,或进行快速的口算。这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有很好的帮助。
(6)平时要注意不让学生养成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如边吃饭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讲话或摆弄东西;起床、吃饭、走路等速度太慢等都容易使学生分神,造成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
怎样看待学生学习考试的分数
考试只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而考分也只是学生在该阶段所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体现。
通过考试,可以使学生检查前一阶段的学习结果和学习状况,发现自己知识掌握上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弥补。同时,考试也起了激励的作用。考好了,能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考差了冷静对待,查缺补漏,同样能激发学习信心。
当然,对于考分,我们也不能熟视无睹,不少学生每次拿到试卷,只看分数,而对于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却不甚关心,这就违背了老师进行考试的初衷,因为考试还起到了一个调节作用。
一方面,老师可以通过考试结果反馈的信息,分析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的状况,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考试,可以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使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可见,老师考学生要的并不只是一个分数。若学生考试仅仅为了一个应付家长的分数,那考试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