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27400000020

第20章 《河南程氏粹言》选读(8)

神宗首召伯淳,首访致治之要。子对曰:“君道稽古正学,明善恶之归,辨忠邪之分,晓然趋道之至正,君志定而天下之治成矣。”上曰:“定志之道何如?”子对曰:“正心诚意择善而固执之也。夫义理不先定,则多听而易惑;志意不先定,则守善而或移。必也以圣人之训为必当从,以先王之治为必可法,不为后世驳杂之政所牵滞,不为流俗因循之论所迁改,信道极于笃,自知极于明,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必期政治如三代之隆而后已也。然患常生于忽微,而志亦戒乎渐习。故古之人君,虽从容燕间,必有诵训箴谏;左右前后罔匪正人,辅成德业。臣愿尊礼老成,访求儒学之士,不必劳以官职,俾日亲便座,讲论道义,又博延俊彦,陪侍法从朝夕延见,讲磨治体,则睿智益明,不献允塞矣。今四海靡靡,日益偷薄,末俗晓晓,无复廉耻,盖亦尊德乐义之风未孚,而笃诚忠厚之化尚郁也。惟陛下稽圣人之训,法先王之治,体乾刚健而力行之,则天下之幸。”上嘉纳焉。

明道告神宗曰:“人生当防未萌之欲。”上拱手前坐曰“当为卿戒之。”因论人才。上曰:“朕未之见也。曰:“陛下奈何轻天下士?”上耸然曰:“朕不敢。”明道之未为台谏也察荆公已信用矣,明道每进见,必陈君道以至诚仁爱为本末尝一言及功利。上始疑其迂阔,而礼貌不少替也。一日极论治道,上敛容谢曰:“此尧、舜之事也,朕何敢当?”明道愀然曰:“陛下此言,非天下之福。”上益敬之。荆公书策浸行,子意多不合,令出有不便者,即论奏之;其尤有益,则论大臣不同心,谓小臣预大计;谓青苗收二分之息,谓鬻祠部度牒良民为僧,谓民情怨咨而公论壅遏,谓兴利之臣日进而尚德之风浸衰,上不敢用,子遂以罪去。

明道补外官人辞,上犹眷眷问政。他日,明道曰:“当是时,吾不能感动君心,顾吾学未至,德未成也。虽然,河滨之人捧土塞孟津,亦复可笑。人力不胜,以至于今,岂非命哉!”

心性篇

刘安节问:“心有限量乎?”曰:“天下无性外之物,以有限量之形气用之,不以其道,安能广大其心也?心则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所主为心,实一道也。通乎道,则何限量之有?必曰有限量,是性外有物乎?”

子曰: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也。心无远近。

子曰:占出于自然之理,声发于自然之气。听声者知其资之善恶,善卜者知其人之姓氏,是一道也。

子曰:论性而不及气,则不备;论气而不及性,则不明。

子曰:冲漠无醲,而万象森然,未应不为先,已应不为后。如百寻之木,本根枝叶则一气也。若曰高明之极,无形可见,必也形诸轨辙之间,非也。高明之极,轨辙之间,皆一贯耳。

子曰: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待于闻见。

子曰:告子言生之谓性,通人物而言之也。孟子道性善,极本原而语之也。生之谓性,其言是也。然人有人之性,物有物之性,牛有牛之性,马有马之性,而告子一之,则不可也。使孟子不申问,告子不嗣说,乌知告子之未知义孟子为知言子曰:凡物既散则尽,未有能复归本原之地也。造化不穷,盖生气也。近取诸身,于出入息气见阖癖往来之理。呼气既往,往则不返,非吸既往之气而后为呼也。

子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之可闻,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命在人则谓之性,其用无穷则谓之神,一而已矣。

或问:“性与天道,是诚不可得而闻乎?”子曰:“可自得之,而不可以言传也。”他日,谢良佐曰:“子贡即夫子之文章而知性与天道矣,使其不闻,又安能言之?夫子可谓善言子贡可谓善听。”

子曰:“人心必有所止,无止则听于物,惟物之听,何所往而不妄也?”或曰:“心在我,既已入于妄矣,将谁使之?”

子曰:“心实使之。”

子曰:视听言动,身之用也。由中而应乎外,制乎外所以养其中也。

子曰:心本至虚,必应物远迹也。蔽交于前,其中则迁。

故视听言动,必复于礼,制于外所以安其中也,久则诚矣。

张子曰:“性通极于无,气其一物尔。命同禀于性,遇其适然尔。力行不至,难以语性,可以言气:行同报异,难以语命,可以言遇也。”或问:“命与遇异乎?”子曰:“遇不遇即命也。”曰:“长平死者四十万,其命齐乎?”子曰:“遇白起则命也。有如四海九州之人,同日而死也,则亦常事尔。世之人以为是骇然耳,所见少也。”

或问:“韩文公、扬雄言性如何?”子曰:“其所言者才耳。”

或问:“尽心之道,岂谓有恻隐之心而尽乎恻隐,有羞恶之心而尽乎羞恶也哉?子曰:“尽则无不尽,苟一一而尽之乌乎而能尽?”

韩侍郎曰:“凡人视听言动,不免幻妄者,盖性之不善也。”子哂之曰:“谓性不善者,则求一善性而易之,可乎?”

子曰:君子虑及天下后世,而不止乎一身者,穷理而不尽性也。小人以一朝之忿,曾身之不遑恤,非其性之尽也。

子曰:天人无二,不必以合言;性无内外,不可以分语。

子曰:理与心一,而人不能会为一者,有己则喜自私,私则万殊,宜其难一也。

子曰:气质沈静,于受学为易。

子曰:志御气则治,气役志则乱。人忿欲胜志者有矣以义理胜气者鲜矣。

王介甫曰:“因物之性而生之,直内之敬也;成物之形而不可易,方外之义也。”子曰:“信斯言也,是物先有性,然后坤因而生之,则可乎?”

子曰:动以人则妄,动以天则无妄。

子曰:言愈多,于道未必明,故言以简为贵。

子曰:不知性善,不可以言学;知性之善而以忠信为本是曰“先立乎其大者”也。

或曰:“穷理,智之事也;尽性,仁之事也;至于命,圣人之事也。”子曰:“不然也。诚穷理,则性命皆在是。盖立言之势,不得不云尔也。”

子曰:有为不善于我之侧而我不见,有言善事于我之侧而我闻之者,敬也,心主于一也。

或曰:“惟闭目静坐,为可以养心。”子曰:“岂其然乎有心于息虑,则思虑不可息矣。”

子曰:人之知识未尝不全,其蒙者犹寐也,呼而觉之,斯不蒙矣。

子曰:有得无得,于其心气验之:裕然而无不充悦者,实有得也;切切然心劳而气耗,谓己有得,皆揣度而知之者也。

子曰:所守不约,则泛然而无功。约莫如敬。

子曰:守之必严,执之必定,少怠而纵之,则存者亡矣。

子曰:义理客气,相为消长者也。以其消长多寡,而君子小人之分,日以相远矣。

子曰:公则同,私则异,同者天心也。

或问:“人有耻不能之心,可乎?”子曰:“耻不能而为之,可也;耻不能而隐之,不可也。至于疾人之能,又大不可也。若夫小道曲艺,虽不能焉,君子不耻也。”

或问:“君子存之,何所存也?”子曰:“存天理也。天理未尝亡,而庶民则亡之者众矣。”

或问:“志乎道,而玩之不乐,居之不安,何也?”子曰“无乃助之长欤?”

子曰:人莫不知命之不可迁也,临患难而能不惧,处贫贱而能不变,视富贵而能不慕者,吾未见其人也。

或问敬忠孚信之别。子曰:“一心之谓敬,尽心之谓忠存之于中之谓孚,见之于事之谓信。”

子曰:自得而动者,犹以手举物,无不从也。虑而后动者,犹以物取物,有中有不中矣。

或问:“人情本明,其有蔽,何也?”子曰:“性无不善,其偏蔽者,由气禀清浊之不齐也。”

子曰:德性云者,言性可贵也。性之德,言性所有也。

张子曰;“太虚至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则浊,浊则有碍,碍则形窒矣。”子曰:“神气相极,周而无余。谓气外有神,神外有气,是两之也。清者为神,浊者何独非神乎?”

或问:“独处夜行而多惧心,何也?”子曰:“烛理不明也。明理则知所惧者皆妄,又何惧矣?知其妄而犹不免者气不充也,敬不足也。”

子曰:以私己为心者,枉道拂理,谄曲邪佞,无所不至不仁孰甚焉子曰:“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刘安节问曰:“孝弟之行,何以能尽性至命也?”子曰“世之言道者,以性命为高远,孝弟为切近,而不知其一统。

道无本末精粗之别,洒扫应以对,形而上者在焉。世岂无孝弟之人?而不能尽心至命者,亦由之而弗知也。人见礼乐坏崩,则曰礼乐亡矣,然未尝亡也。夫盗贼,人之至不足道者也,必有总属,必有听顺,然后能群起,而谓礼乐一日亡可乎?礼乐无所不在,而未尝亡也,则于穷神知化乎何有?”

子曰:未有不能体道而能无思者,故坐忘则坐驰,有忘之心,是则思而已矣。

或问:“性之成形,犹金之为欤?”子曰:“气比之金可也,不可以比性。”

子曰:言不足以得意,得意则言可忘矣。非心自得之终非己物。

子曰:泛乎其思之,不如守约。思则来,舍则去,思之弗熟也。

子曰:天德云者,谓所受于天者未尝不全也。苟无污坏,则直行之耳。或有污坏,则敬以复之耳。其不必治而修,则不治而修,义也,其必治而修,则治而修,亦义也。其全天德一也。

或问:“性善而情不善乎?”子曰:“情者性之动也,要归之正而已,亦何得以不善名之?”

子曰:受于天之谓性,禀于气之谓才。才有善否,由气禀有偏正也。性则无不善。能养其气以复其正,则才亦无不善矣。

或问:“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何以异?”子曰:“赤子之心,已发发而去道未远也。圣人之心,如明镜,如止水。”

或问志意之别。子曰:“志自所存主言之,发则意也。

发而当,理也;发而不当,私也。”

子曰: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

杨迪言于子曰:“心迹,固夫子以为无可判之理,迪也疑焉。”子曰:“然则舜同象之忧喜,孟子不以为伪,即是宜精思以得之,而何易言也。”

子曰:与叔昔者之学杂,故常以思虑纷扰为患,而今也求所以虚而静之,遂以养气为有助也。夫养气之道,非槁形灰心之谓也。人者生物也,不能不动,而欲槁其形;不能不思,而欲灰其心;心灰而形槁,则是死而已也。其从事于敬以直内,所患则亡矣。

游酢曰:“能戒谨于不睹不闻之中,则上天之载,可循序而进矣。”子曰:“是则然矣。虽然,其序如之何?循之又如何也?荀卿曰:‘始乎为士,终也为圣’,其言是也,而曰‘性者恶也,礼者伪也’,然则由士而圣人者,彼亦不知其所循之序矣。可不深思而谨择乎?”

子曰:有能全体此心,学虽未尽,但随分以应事物,虽不中不远矣。

子曰:西北与东南,人材不同,气之厚薄异也。

或问:“心有存亡乎?”子曰:“以心无形体也,自操舍言之耳。夫心之所存,一主乎事,则在此矣。”子因以目视地曰:“过则无声臭矣。其曰放心者,谓心本善而流于不善是放也,心则无存亡矣。”

子曰:佛者平居高谈,自谓见性得尽,至其应物处事,则有惘然不知者,是实未尽所得也。

或问:“有言求中于喜怒哀乐未发之前可也。”子曰“求则是有思也,思则是已发也。”“然则何所据依,何以用功哉?”子曰:“存养而已矣。及其久也,喜怒哀乐之发,不期中而自中矣。”

子曰:不欲则不惑,惑者由有所欲也。欲,非必盘乐也心有所向,无非欲也。

或曰:“心未有所感之时,何所寓也?”子曰:“莫知其乡何为而求所寓?有寓,非所以言心也,惟敬以操之而已。”

子曰:邪说虽炽,终不能胜正道,以人之秉彝不可亡也。

然亦恶其善惑人心,是以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说。

子曰:人必有仁义之心,然后仁义之气然达于外。

子曰:善恶云云者,犹杞柳之论也。善恶混云者,犹湍水之说也。

子曰:人性果恶耶,则圣人何为能反其性,以至于斯也子曰:受命于天,或者服饵致寿,是天命而可增益也。

子曰:卜筮将以决疑也。今之人独计其一身之穷通而已,非惑夫子曰:君子以识为本,行次焉。今有人,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之惑,将流荡而不知反,好恶失其宜是非乱其真,虽有尾生之信,曾子之孝,吾弗贵也。

子厚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者,其入神之奥乎!学者欲以思虑求之,既以自累其心于不神矣,乌得而求之哉?”子曰:“有所事,乃有思也,无思则无事矣。孟子于是论养气之道,而未遽及夫神也。”子厚曰:“勿忘者,亦不舍其灵明,善应之耳。”子曰:“存不舍之心,安得谓之灵明?”

然则其能善乎?子曰:“意必固我既亡之后,必有事焉,此学者所宜尽心也。”

子曰:夜气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苟扩而充之,化旦昼之所梏,为夜气之所存,然后有以至于圣人也。

子曰: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无理而不知反。故目则欲色,耳则欲声鼻则欲香,口则欲味,体则欲安,此皆有以使之也。然则何以窒其欲?曰思而已矣。觉莫要于思,惟思为能窒欲。

子曰:自性得者皆善也,而有仁义礼智之名者,以其所施之不同。合而言之,一道也。舍而行之,是悖理而违道也。而世言道与性者,必曰超然眇乎四端之外,是亦不学之过也。

子曰: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德性所知,不假闻见。

子曰:世之人乐其所不当乐,不乐其所当乐;慕其所不当慕,不慕其所当慕,皆由不思轻重之分,不知求放心而求放鸡犬者也。

子曰:有一物而相离者,如形无影不害其成形,水无波不害其为水。有两物而必相须者,心无目不能视,目无心不能识也。

子曰:莫大于性,小人云者,非其性然也,自溺于小而已,是故圣人闵之。

子曰:人之性犹器,受光于日。佛氏言性,犹置器日下倾此于彼尔,日固未尝动也。

子曰:心具天德,心有不尽,则于天德不尽,其于知天难矣。

子曰:真元之气,气所由生,外物之气,不得以杂之;然必资物之气而后可以养元气,本一气也。人居天地一气之中,犹鱼之在水,饮食之真味,寒暑之节宣,皆外气涵养之道也。

子曰:神与气未尝相离,不以生存,不以死亡,而佛言有一物不亡而常存,能盗胎夺阴,则无是理也。

子曰:不诚不庄,而曰尽性者,无之。性之德无伪慢,不免乎伪慢者,未尝知其性也。

子曰:体会必以心。谓体会非心,于是有心小性大之说,圣人之心,与天为一。或者滞心于智识之间,故自见其小耳。

或问:“克伐怨欲不行而非仁,同也。”子曰:“无是四者,非仁而何?原宪之问,在于止而不行,未免于有是心也故曰可以为难而已。盖将以起原宪之问而进之,而宪不能也。”

同类推荐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资本”影像: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新闻场域的变化及其影响

    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近年来,也出现了了一些从不同角度进行的研究,但罗列现象的较多、深中肯綮的少见,运用前沿理论进行分析阐释的寥寥可数。本书另辟蹊径,将法国当代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比较成功地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电视新闻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都有最要创新,达到了同类研究中国内的高水平。作者的观察和批评比较尖锐,分析也相当具有新意,是一本住学术上有重要创见的优秀著作。
  • 隔墙有耳

    隔墙有耳

    本稿件并非要釜底抽薪,去探讨人权和隐私等跟告密相关的问题,只是希望通过讲述告密史上一些人和事来让人们欣赏一下,这些古代肮脏的幽灵到底给他们自己和历史带来了什么,他们那种为告密而不要脸,甚至是不要命的“勇敢行为”是怎么修炼成的。
  • 和谐社会论纲

    和谐社会论纲

    本书为学术性专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建设最重要的战略决策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亦成为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之后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成果之一。如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全球化的时代大背景,深化和谐社会理论,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提供可能的理论支撑,是我和我的学术朋友们近年来共同探讨的问题,这本《和谐社会论纲》就是我们思考的结晶。和谐社会理论理论内容博大精深,实践意义重大深远,我们的思考还是表层的、初步的,是谓"论纲"。如果它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能将关于和谐社会的研究引向深入,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媒介舆论学:通向和谐社会的舆论传播研究

    以宏大构架、多维视野和立体思维,全面勾勒中国和谐社会视野下舆论传播的特点、模式、影响、作用,对舆论传播学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特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系统描述、客观介绍和深刻分析,探讨当下舆论传播所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以及舆论传播成功引导的方法、手段、机制等,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精的见解和观点。全书结构完整,论证严密,语言简洁,涉及广阔的国际国内背景,具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意义。适读对象:宣传教育工作者、媒体从业人员、新闻传播专业师生、学术研究者。
热门推荐
  • 最后的驻京办

    最后的驻京办

    唐天明,湖东县驻京办主任,已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他在驻京办的工作中左右逢源,原以为可以顺利回乡获得提升,谁料形势急转直下:升职未成、招商项目遭遇挫折、“干女儿”方小丫另觅他路,在国家下令撤销驻京办以后,他该何去何从?刘梅,本是一位中学老师,因与县长的情感纠葛而意外成为仁义县驻京招商办主任,作为在男人世界里打拼的女人,她是怎样剑走偏锋,游走在潜规则边缘?故事以驻京办人物为经,以将撤未撤时驻京办的各项工作为纬,密织出山雨欲来时的驻京办风云。
  • 下一个侧身相遇

    下一个侧身相遇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藏有一个童话梦.我们,都愿意去相信那些看起来非常美好的事物.在很多很多故事里,王子和公主般完美的爱情故事,早已鲜有人问.可这世界上,却偏偏有这般感动的存在,倒容易被人忽略.爱做梦的年纪快要过去,沉甸甸的现实叫嚣着逼着我们醒来.才明白一切都只是个唯美却易碎的的梦,而已.那么,总该有一个人,会坚持不懈地去维护内心的那份纯真.努力去编织一个个美好的画面,让人有个驻足的地方,去怀念.去幻想,去实现.在我的作品里,没有狗血,没有嫉妒,没有撕逼.有的只是初恋时浅浅的酸和让人心动不已的甜.还有虐狗,虐狗,and虐狗.........适合长期单身的朋友观看,以随时唤醒你的少女心~
  • 天若踏尊之木槿花开

    天若踏尊之木槿花开

    她,21世纪的杀手女王,因为姐妹报仇穿越到魔武大陆,一个强示弱肉的地方。废材?哼!我是天才!父亲不喜,母亲离世,姐妹唾弃?无妨,美男补上!萌宠,神兽倒贴,亮瞎狗眼!
  • 公司来了个狐狸精

    公司来了个狐狸精

    在十五年后的初中同学聚会上,惊见当年我又恨又爱、娇蛮伶俐的小姑娘陈燕那张苍黄的脸时,顿觉岁月如飞刀,迟早我及身边那些我深爱的人都会被它刻画得面目全非,心里空落落地,好不难受,这次吃惊的后果是在心里彻底埋葬了我的初恋。
  • 妖武乾坤

    妖武乾坤

    传说中,六道是众生轮回之道途,既然这个世界有人,就会有神和妖,我要讲的就是妖的故事……他是妖王的转世,觉醒后是继续安然的做洪门掌门还是带领妖族杀上九重天,让天道摧毁一切建立新的纪元?千年的等待只为今生与你再次相遇……
  • 表小姐驾到

    表小姐驾到

    现代警花,执行缉毒任务遇难,穿越到前世成了大将军的孤女,有比她更悲惨的前世了么?四岁丧父、八岁母亡、九岁本尊死翘翘,寄人篱下无所依,悲剧会继续上演?复仇不是她本意,上门挑衅她就不客气了,看她如何逆转乾坤,活的风生水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燃尽苍穹

    燃尽苍穹

    二十二章异火凝身谁能敌手!陆猛一部焚诀,二十二种异火子火在手,天阶焚诀。聚火、凝形、护体、化翼、瞬息千里、登天破空、九转生死、执掌天地。
  • 一曲浮生欢几何

    一曲浮生欢几何

    皇浦誉此生为鬼差,目睹了人间生死离别、善恶福报,原以为自己会做个几百年的鬼差,不过几年,事情又似乎并非当初那般简单。
  • 掷骰

    掷骰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主宰,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可是,我们总在是命运的某一时刻,极其无奈的发现,主宰自己命运的从来就不是自己。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别无选择吗?冥冥中,似乎有着一只无形巨手在操纵着一切,干扰着一切,冷漠无情的把世间的一切牢牢的固定在一个早已经设定好的位置上,让他们按照早已经固定好的轨道运行着,任由人们如何挣扎,都无法摆脱这种束缚,这道轨迹,这无奈的命运牢笼。
  • 天定风华Ⅶ凤归来

    天定风华Ⅶ凤归来

    四海未靖,风云又起。恩爱男女,天各一方。她为他怀胎守国门,灭海鲨,诛群盗,拔东堂细作,定沧海蓝图。他为她筹谋镇当朝,斗太后,控亲王,夺天纪军权,扶年幼帝君。她生产临战场,生死搏命,但愿两心一同。他自伤奔万里,翻覆风云,只求擦肩一遇。分离,从来是为了更好的相聚。却不知命运自有其定数,昔年知己笑颜的背后,深藏五越复国的秘密。山河割据,马踏蓝关,她的剑前指,是知己的决裂;后撤,是爱情的分离。孰予?孰取?这锦绣天下三万里,终不抵繁花满树,薄酒半樽,爱人在侧,一双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