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862100000010

第10章 第三讲(3)

经文的意思就是佛陀问须菩提是为了启发他:“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东方的虚空能以分别心来思惟它的边际吗?”须菩提回答:“无法思量,世尊。”这其实都是一种具体的观修,不是马上冲口而出,而是实际地来观修。东方虚空当然是不可以用这种凡夫的分别念来测量其边际,故须菩提作此回答。

佛陀再问:“南方、西方、北方、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这四维的虚空以及上下的虚空,如是十方虚空可思量吗?可以用凡夫的分别心来思量它的边际吗?”须菩提回答:“无法思量。”佛陀就对须菩提说:“菩萨不住于相来修布施,所感得的福德也像虚空一样,无法用思惟来想象”。菩萨应用如上所说的这些方法来修无住布施。外不住于境,内不住心,亦不住于空,无住而住。所以说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前面讲到布施不住六尘,这一段不住相行布施感得的福德才会像虚空一样浩瀚,无垠广大,如果着相当然就是有限,是有漏的有量。

一则公案说,有位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殊胜,每次讲经信徒都把整个殿堂挤得水泄不通,因此就有人提出来要扩建一个更大的讲堂让禅师说法。其中一位信徒有一天就很发心,他用一个布袋子装了一百两黄金到寺院里送给禅师,并且说明是作为捐建讲堂之用。

禅师收下以后就赶着忙于去处理别的事情,这个信徒觉得不满,心里就想:一百两黄金可不是个小数目,怎么师父收到以后连一个谢谢都没有呢?他执著于自己的布施供养,以为师父太忙了,不晓得他那里面是一百两黄金,所以他就一直跟在师父后面提醒他:“师父啊,那袋子里面是一百两黄金。”师父就淡然一笑说:“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你是要来建讲堂的。”之后又忙于做其它事情去了。

这个信徒就更生气了,他就提高嗓门大叫:“师父!我今天是捐一百两黄金给你,您怎么连一个谢谢都没有呢!?”禅师刚好走到大殿,就一回头说:“哦,这样啊,你捐钱给佛祖,功德是你自己的啊,如果你要把这个布放当做是一种买卖,那我就代替释迦牟尼佛向你说一声谢谢,从此以后你和佛祖的关系就是银货两讫了。”

意思是说,如果以一种住相的布施所感得的福德就是有相、有限、有量的。可见无相布施,福德难量,无量无边。《大般若经》581卷上面说:“诸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观法空,缘一切智。具胜功德,愍念有情,而行布施,心无所著。”

《金刚经》就是破我们对有的执著,破阿罗汉对空的执著,破菩萨住相修行的执著。

如理实见分第五

这里开始就讲明心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上一分妙行无住分就是讲无住相布施。布是普遍,施是散尽。就是说,以外在种种的施为来普遍地散尽心中的妄念习气,能内破悭吝之心,外行利众之事,这才是真布施。关键是要把所有的执著心、分别心都检点出来舍尽它,不要刻意去做善事,而自然时时刻刻都在善行里,那你的福德就是无量无边,因为这种善行是任运无间断的,是如虚空一样广大无垠的,是与真性本体相应,称性起修的。

如果是刻意去做善事,你就必须要休息,因为你用力,它是一个非常态,你用力做完以后就得休息,所以关键要知道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内心之中要能舍种种妄想、分别、执著这些凡夫的妄念,能真正内心之中充满无住的智慧,你遇到任何时空都会自然地去利益众生,所以他是任运无间断地修六度。

可见,住相布施还有自我存在,自我如果存在就永远跟空性绝缘,你所修的布施招感的是有限、有量的,所招感的是人天福报。不住相布施就是在无我的明觉状态下自然流露出来的本性的慈悲,一个不住相行布施的修行人是时时刻刻能与空性连接的,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人,他就时时刻刻都永远活在自然、轻松、清凉、自在的生命源头活水里,就能无有恐怖。

为什么凡夫众生会时时刻刻都在恐惧中呢?恐惧不晓得未来会怎么样,不晓得死了以后会到哪里去,不晓得将来什么时候会生病。正如一个小孩子,年纪很小就被父母遗弃在荒山之中,他不晓得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同样,凡夫众生是因为跟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隔开了,联系斩断了,才会像那个小孩一样有恐惧心,所以我们要能通过修学《金刚经》,与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连接起来,与生命的源头活水连接起来,就是“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不住相是修智慧资粮,布施是修福德资粮。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佛身分为色身和法身,通过修积福德资粮生起如来的二种色身——报身与化身。通过修积智慧资粮成就如来的法身。那修布施度的福德就能招感到将来示现成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妙身相。但是在胜义谛中,不可以用相好身相而认为是见到如来的本来面目,因为胜义谛中不生不灭。

在如理实见分第五里面,佛陀进一步为了启发须菩提,就提问:“须菩提啊,依你的想法,能否以见到具足相好的佛身就认为是见到了真正的如来呢?”是不是你看到如来的三十二相就认为真正见到如来了呢?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世尊。不能以见相好的佛身而认为是见到了如来的本来面目。为什么?由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身体也是世俗谛之中因缘和合而起的妙用。在胜义谛之中并非是真实存在的身相。”所以说:“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非身相是从体上讲的,体是真的。如来所说的身相是从相上来讲的,相和用是随时在变的。一切相都是虚妄的,因为虚妄所以不能执著,但可以受用。世间万事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不起执著而能受用它。

对这整段经文,江味农居士有两个非常精辟的见解:

第一个见解就是〔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过去的大德解释身相都是指三十二相的应化身佛,但江居士就认为身相其实就是指众生的本身。如来是指众生自性本具的法身性德。就是说可以由凡夫的身相而见到凡夫自性没有的法身吗?佛陀就问:“汝等众生能即身相而见自己的本性吗?”因为一切凡夫都是从无始以来迷心而逐物,迷失了真心本性而向外去追逐,所以就有了种种的欲望,只认得相不认得性。向外去驰求,所以背觉合尘心外求法,转求转远,将自己的本来面目忘却了,这是一个很精辟的见解。

第二个精辟的见解是〔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江居士把它分作四句话来读,以前的人都把它分作三句来读。

〔不可〕不可以相作性,就身相见如来。

〔以身相见如来〕就是相由性现,也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在生灭身中见到不生不灭的真性。关键的差别就在于是不是执著,如果不执著,就在这身相的生灭里见到不生不灭的法身本体。

这样断句就能空有两边双遮双照,性即相之体,相即性之用。相非性不融,性非相不显。离相无所谓性,离性即无所谓相。

如果不执著,即相就可以见性;如果执著,外相就成为障碍,一执著就执著于它实有,障碍就起来,不得见性。

以前的古德是把它连起来读的:〔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就是性相不能融,表示须菩提所悟到的相是相,性是性,性和相还是没有双融。只是见到性体的一边,还是属于小乘的见解,落在偏空里,不是第一义的空。如果那样,须菩提就不能称为解空第一。

所以把这一句就分作四段: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样就性相圆融,性相不二,相不障碍性,表示他悟的空性很圆满。

所以修持用功,一定要能真正通达缘起性空,真正地知道因果律和无我律在这个世间的相宛然。但这些相,如果我们能够开显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能够真正发菩提心就是由真性本体而起修,是真修。同时又能不坏缘起法,即不昧因果,乃至于示现成佛都是在因果律之中,因此也要能够懂得这些方便法。

如南岳南台寺有一位石头希迁祖师,石头路滑似油。石头希迁祖师是广东高要人,很小的时候就依止六祖惠能大师修学后明心见性。他帮助禅人开悟的方法往往几句话就能点破。

中国的《易经》有三种传承:《连山易》、《归藏易》、《周易》。现在看得到的就是《周易》。夏朝和商朝的《连山易》、《归藏易》,外面没有了,但禅门中有保留。石头希迁祖师有这个法流,开悟见性的人当然能够通达。我们读他的《参同契》和《草庵歌》,上面都把那些修行的窃诀包含在其中了。

“竺土大仙心,东西密相付。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等等这些都是怎样参禅开悟。虽说禅悟是直了见性,不需要什么次第,但对于凡夫众生来说,要破执著还是有方法的,所以曹洞宗《宝镜三昧》就讲得更细,源头就在石头希迁祖师这里。

祖师将入涅槃以前一个月就不吃饭了,自己到山上采很多草药,每天熬一锅水,天天来喝。越喝越红光满面,越显现一个童子相,入涅槃以后,肉身金刚不坏,一直保存下来。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

    《圣经故事:使徒行述》分册,是《圣经故事》的第四分册,讲述耶稣门徒的故事并介绍使徒的书信作品,对应《圣经·新约》的后23卷。使徒保罗原本是迫害基督徒的急先锋,但在去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得到神启,归信了基督,从此冒着巨大风险坚定不移地展开三次传教,曾被投放监狱,依然坚持信仰直到最后被杀害。本册同时也讲述了基督教早期领袖彼得、基督耶稣厚爱的门徒约翰等其他使徒传播基督之道的故事。由于早期基督教是被罗马帝国禁止的,这些使徒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迫害,然而他们都展现出了强烈的大无畏精神,对后人有相当大的榜样作用。
  •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听佛学大师讲24堂人生智慧课

    本书旨在解除每一个人内心挣扎的苦痛,还年轻人以阳光健康的心态,赠老年人以历经沧桑的从容,让整日奔波的人有一个心灵的港湾,让无所事事的人有一座心灵的庙堂。教导世人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般不如意,待人接物又应该秉持什么样的心态。总之,本书旨在以“通俗佛经”之相,助世人修出佛心禅性。
  •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有佛法就有办法

    本书是一本将佛学禅修与现代生活感悟完美结事的励志书。本书将历代的佛学大师的佛心禅语汇编成十二堂课,结合现代人的心理诉求,从幸福、做人、做事、生活、修心、舍得、爱情、事业等十二个人们最关心的角度入手,帮助读者从自我心灵汲取力量,缓解烦恼与压力。本书每一个励志故事都是一丝顿悟的人生哲理,给读者以启迪性的人生智慧。
  • 远见:管理决窍

    远见:管理决窍

    所谓“全方位”,在时间主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对宇宙人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对世道人情有“全方位”的认识,如此做人处事,方能“全方位”的面面俱到。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热门推荐
  •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品尝生活的味道

    启迪学生思考人生的故事全集:品尝生活的味道

    烦恼、忧愁等等都是建立在我们无法解决的思绪当中。你会从别人的故事中找到自己曾经的影子,唤醒沉睡的记忆;从别人的奋斗中找回曾经的梦想,点燃希望的火种;从别人的感悟中找到成功的诀窍,扬起理想的风帆;从别人的性情中找到真实的自我,播洒爱的阳光,从而在愉悦与感动中,鼓足勇气,坚定信念,阔步向前方迈进。
  • 细节决定人生

    细节决定人生

    励志就是勉励自己勤奋向学,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志,就是心愿所往,心之所向,是未表露出来的长远的打算。汉代班固《白虎通·谏诤》里“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的话,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励志是一门学问,这门学问应该从小学起,终生不辍。
  • 星河超武

    星河超武

    阳光少年,信的只是汗水、拳头、与手中剑。多少汗水才能练出最大的拳头?多少热血才能铸出最强大的利剑?多大的拳头才能征服这星河?多强的利剑才能登上这巅峰?只有经历无数生死锤炼的人才能成为顶尖强者,狐狸永远成不了狮子。但当狮子有了狐狸的智慧,那将是怎样的狮子?
  • 柚半心

    柚半心

    你是我的右半心同步你的呼吸和心跳杨柚柠与张半心的爱恋
  • 不为人知的日常

    不为人知的日常

    一千零一个天方夜谭,一千零一个天方“日常”
  • 妖孽君主:攻略一个相

    妖孽君主:攻略一个相

    她原本是二十一世纪隐世大家族的少主,一朝陨落到封临大陆。女扮男装,尽展风华。各路妖孽纷纷来袭。“喂!我是男的,你干嘛呢?”某女咬牙切齿置问某一个在她身上准备图谋不轨的人“哦~是吗!我准备脱衣棒媳妇看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性别”
  • 倾夏之恋:我的女友是校花

    倾夏之恋:我的女友是校花

    “传说,当时间停止,大地转向深红,就是血族崛起之时,到那时,会有一个人出现,他就是世界的王!哥,那个人,竟然是你?!”
  • 夏日微微凉——tfboys

    夏日微微凉——tfboys

    青春像远逝的风筝,被风刮得无影无踪。而我们却痴痴地凝望着风筝远逝的方向,发着呆,做着梦,跺着脚,笑着哭,我们不甘心被年轮圈起来,可是,年轮仍然固执地将我们的思想禁锢了起来。于是,我们日益顽固不化。彼时,我们是那么地面目可憎而不自知。依然徜徉于美好的往昔岁月里,而不知老之将至。
  • 重生之贵女逆袭

    重生之贵女逆袭

    前世,身为暗人,腥风血雨地为心上人铲除异己,却为他人铺就了封妃之路。路尽头,是她命归处。再睁眼,回到十五妙龄,本想假死逃匿,奈何前世对头步步紧逼,既如此,休怪她手段狠戾。探青楼,习媚术,展风华,施心计,一双素手玩转命运轮盘,却惹出桃花朵朵,朵朵妖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穿越之爱在千年之前

    穿越之爱在千年之前

    车祸重生,她只想平淡的过这一生。但却遇到了一个不平凡的他。他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