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如轩的暗地默许下,朱德在赣南对队伍进行了三次整顿,这就是著名的"赣南三整"。关于这三次整顿,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说到,这里只简单说一下。第一次是天心圩整顿,"召集军人大会,说明革命形势和任务,指出最后胜利一定是我们的,以鼓舞情绪和坚定信心。"第二次是大庾整顿,"首先整顿党、团组织,成立党支部。同时,把所有的人合编为一个纵队,下属三个队。"第三次是天心圩整顿,"首先是整顿纪律,那时就规定了募款和缴获的物资要全部归公。其次是进行军事训练,每隔一两天上一次大课,小课则保持天天上。为了适应客观要求,当时已经提出了新战术问题,主要是怎样从打大仗转变为打小仗,也就是打游击战的问题,以及把一线式战斗队形改为"人"字战斗队形等。"
不要小看了"赣南三整",它同毛泽东的"三湾改编"一样,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建立作了尝试。"赣南三整"中练出的一团兵(朱部在范石生部队中活动时,就曾编为一个团),成为日后人民解放军的最初成分之一,经过22年武装斗争,终于打败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蒋介石。
当年曾是滇军同事,后又在井冈山多次与朱德交手的杨如轩,50年后忆及朱德对他说的"训练一团人,打败蒋介石"的豪语,不禁感慨系之,写下了"一团劲旅平中国,豪语铭心服总戎"的诗句,作为预言变为现实的见证。
五、我打了三四十年的仗,从来没有掉过一次队
朱德身经百战,经常冒着枪林弹雨,冲杀在最前沿,却没有受过一次伤,这已经令人惊异不已;而另一令人惊异的事是,朱德走南闯北,跋山涉水,鞍马劳顿,却几乎未在战场上生过一次病,掉过一次队,坐过一次担架。他将这些归于双亲赐给他的一副好身板和从小开始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的磨炼:"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凭着这副好身板和从小练就的吃苦耐劳精神,加之他天生的乐观主义精神,使他在漫长的人生历程和革命道路上履险如夷,轻松自如。他曾自豪地说:"我打了三四十年的仗,从来没有掉过一次队,没有坐过一次担架,这都是我年青时就注意体育的原故。"
朱德一生中,走过的路不知凡几。举其大者有:1909年,朱德告别家人,与一个同学一起徒步从嘉定(今乐山)、叙府(今宜宾)进入滇境,历时70余天抵达昆明投考云南讲武堂。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冒酷暑南下广东。朱德被任命为先遣司令,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要沿途向群众作宣传,筹措粮草和安排宿营。照朱德说法:"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其中苦和累,外人也是不难体会的。朱德由此获得"老将黄忠"的美名。
红军时期,朱德率部千里转战,从湘南而井冈山,又从井冈山而赣南闽西,以至挥师北上南昌、长沙,回师赣江两岸,走遍了江西的红土地。
长征,迂回曲折。在这次大流动中,朱德先率红一方面军北上,继则随红四方面军南下北上,峰回路转,走的何止两万五千里。
抗战初,他率师东进抗日,三年时间里,他辗转晋西南、晋东北、晋东南,席不暇暖,人不离鞍,这对年近花甲的人来说是多么不易啊。
但朱德在这么多次的长途跋涉中没掉过一次队、没坐过一次担架,这是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很强的体魄的。朱德谈起这一切,并不感到有多艰难。比如,万里长征,艰苦备尝,其艰难困苦之程度为世所罕见,但在他的笔下却如此轻松和生动:
在长征中间,身体很强健,路上就没有病过了,多半是夜间走路,白天睡觉。有事马上就办。我只有一个担子,一个人一匹马,一个马夫,四个特务员,每天差不多是走一半路,骑一半马,人还是觉得很爽快,不感觉如何愁闷。
我的脑筋也是与身体相同。问题就从来没有放松过。处处想得到,也想得远。就是怎样困难,也解决得开。从来就没有认为什么是没有办法,相当地有点乐观主义。
当过草地的时候---大家都认为是极困难的了,我还认为是很好玩的。有草,有花,红的花,黄的花,都很好看,几十里地都是,还有大的森林与树木。草又是青青的,河流在草地上弯弯曲曲的,斜斜的一条带子一样往极远处拐了去牛羊群在草地里无拘束的自由上下,也是极有趣的。也许因为自己带着乐观性吧。
逢到极困难的事情,一旁人看起来极复杂十分难解决了,但是我们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一样。他也就变得好些,不那么慌张了。当为一个领导者,愈是困难,愈要镇静。所谓履险如夷,也还是平平常常就过去了。愈危险,愈需要冷静、平淡,就容易把问题处置得很恰当。
这就是一个军事家的恢宏气度和乐观主义精神。
什么叫"大将风度",看看这一段就不难理解了。
六、度量大如海
1936年10月,朱德与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北上陕甘宁,胜利完成长征后,红一、四两大主力自一年多前产生的隔阂和裂痕得到了弥补,北上方针终为全军所接受。在这中间,朱德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以原则的坚定性与政策的灵活性赢得了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拥护和爱戴,他的博大胸襟连张国焘也莫奈他何,不得不收敛他的反党野心。
对此,毛泽东没有忘记。1937年3月,毛泽东在给抗大第二队学员题词中写道:"要学习朱总司令:度量大如海,意志坚如钢。"这是毛泽东对朱德的极高评价。
这一段历史,已有许多叙述,这里不再赘述。这里只说他在不公平对待和误解面前表现出来的度量和博大胸襟。
在1966至1976年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文化大革命"中,朱德也同许多革命家和党的领导人一样受到了错误的冲击和批判。
"文革"一开始,林彪一伙就借朱德不同意"顶峰"论一事发言,攻击朱德有野心,是借马克思主义来反对毛主席。康生也攻击朱德"想超过毛主席","组织上入党了,思想上还没有入党,还是党外人士"。一些诬蔑朱德的大字报还贴到了中南海,造反派还"勒令"他去看大字报。朱德边看大字报,边用手中的拐杖敲打地面,说那张大字报只有两个字是对的,那就是"朱德",其他内容不知是从什么地方造出来的。
面对突然袭来的批判恶浪,他泰然自若地说:第一,历史是公正的;第二,主席和恩来最了解我,有他们在,我担心什么。他还劝慰受到造反派冲击和批斗的一些省市领导人要能忍耐,"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不忍不耐,小事成大啊!"在"文革"这种极不正常的气氛中,朱德始终泰然处之。正如萧克后来评价的那样:"在党内生活不正常的情况下,他也做过检讨,只从自己主观上找原因,不用浮夸言辞哗众取宠,他的度量之大,胸襟之宽广,无不令人钦佩。"
在林彪、"四人帮"制造的攻击朱德的冤假错案中,所谓"中国(马列)共产党案"是其中最为骇人听闻的一件。1968年12月,在谢富治把持下的公安部,制造出一个"伪党"假案,诬陷朱德是"中国(马列)共产党"中央书记,陈毅是副书记兼国防部长,李富春是"当总理的角色"。还说朱德等签署了一份给蒋介石的电报,希望蒋配合"制止危险局势的发展",等等。朱德听到后对家人说,由他们造谣去吧。毛主席、恩来最了解我,只要他们在,事情总会搞清楚的。
朱德坚信这一切都会过去,历史是最公正的。从1973年到1976年,他多次书写"革命到底"的条幅以铭其志。他曾对人说:"共产党员受点委屈不算事儿。瑞金、井冈山、二万五千里长征,那么多困难,那么多挫折,我们都踏着熬过来了,现在这点磨难,能让我们丧失信心吗?!这几年,不过是历史的一个插曲。革命总是要经历曲折反复的,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正是凭借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精神,才能在错误打击面前泰然处之,"度量大如海"。
七、意志坚如钢
如果以貌取人,从朱德的外貌看,人们都会觉得他像个忠厚长者,像个极为厚道的老农民,这个评价并不算错,但并不完全,甚至很不完全。如果仅有这一点,他就不可能成为威震天下的统帅和军事家。在他身上,还有着钢铁般的意志。
"意志也者,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毛泽东语)谁要成就一件大事业,谁就首先应有坚强的意志。从朱德身上,人们同样可以看到意志在闪光,愈是困难的时候,意志的亮光便闪得愈明亮。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这"英雄本色"中更多的是意志的考验和升华。
朱德在与旧的阵营脱离的时候,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戒除大烟瘾。这对意志薄弱者来说是不容易的。自1916年朱德在护国战争中晋升为将军之后,可谓如日中天,30岁官拜少将旅长,名誉、地位、财富,接踵而来。照一名外国人的说法:"凡是当时一个强有力的将领应具有的一切,诸如财产、妾侍、鸦片等等,朱德也无所不有。"朱德是在当时社会混乱,思想陷入怀疑和苦闷,在黑暗中摸索找不到出路的迷惘状态下抽上鸦片烟的。
朱德比别人伟大之处在于他没有沉湎于荣华富贵、高官厚禄之中,他始终有一股追求理想、追求真理的韧劲,为此,不惜抛弃在别人看来求之不得的名誉、地位和财富,斩断与旧营垒的一切联系。
他首先从戒掉鸦片做起。
尼姆·韦尔斯在《续西行漫记》中记录了朱德对她说的话:"1920年底回到云南,在离开云南前买了一些戒烟的药品,1921年我向西康作第一次"长征"时,实行戒烟,在到上海的途中,仍在戒烟。到上海时,差不多戒脱了,在上海广慈医院住了一星期,我完全根绝了烟瘾。"
德国人王安娜在其《中国---我的第二故乡》中,这样记载:
"抛弃地位、财富,决心参加革命之时,朱德的年纪已经不轻。与他在各个战场战斗时完全一样,他坚韧不拔地与旧我作殊死战。首先,为戒绝鸦片,他在上海与汉口之间行驶的轮船上呆了几个星期,往返数次,直到戒了烟才登岸。"她们的记载于史实上有些出入。朱德是1922年3月10日离开昆明,进入西康的,6月乘船抵上海,随即入法国圣公医院治疗因戒鸦片烟而引起的失眠症。也就是说,经过三个多月的顽强治疗,才将烟瘾完全戒了,这是多么不容易啊。人们知道,后来的张学良将军也有一番痛苦的戒烟经历,地点也是在轮船上和上海的医院,也是游历欧洲之前的重要举动。
抛弃名誉地位已属不易,忠贞不渝找党,从上海一直找到柏林,更属不易。须知,那时参加共产党就意味着抛弃身家性命。1922年6月,朱德在上海戒掉大烟瘾后,就开始找党。7月,他在上海会见了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入党的要求,但遭到了陈的谢绝。陈认为,像朱德这样当过高级旧军官的人,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才能入党。从陈独秀的角度来说,暂时拒绝是可以理解的,但对朱德来说,这不啻于一个沉重打击。朱德十多年后还痛苦地回忆:"我感到绝望、混乱。我的一只脚还站在旧秩序中,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
这又是一次意志的考验,是一次被自己人拒绝的考验。朱德在这个打击面前没有消沉下去,相反下决心到国外寻找拯救中国的道路。这年10月,他到柏林找到了周恩来,向他谈了自己的经历和要求入党的愿望。周恩来为朱德的执著所感动。11月,周和张申府介绍他加入了共产党。
对意志的最大磨炼还是失败的考验。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许多人心情沉重,思想混乱。一些指挥员也处于不知所措的境地。许多经不起考验的人,离开了队伍,甚至师长、团长都逃走了,连、营长逃的就更多了。在这个异常严峻的时刻,部队的主要领导人就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兵松一个,将松一窝",部队的存亡全系于指挥员的一言一行。朱德于败军之际,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将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的重任。在天心圩整顿时,他鼓励大家:"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一九一七"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
朱德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以自己的坚定意志和非凡胆略,给大家指明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
陈毅高度赞扬说"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大凡在历史上,做胜利时的英雄比较容易,做失败时的英雄就相当难。这里除了要有远见卓识外,更要有如钢铁般的意志。
至于长征路上与张国焘的斗争,坚持北上方针,更表明了朱德"临大节而不辱","意志坚如钢"的高尚品德和情操。
意志,是作为一名军事家的先决条件和最重要的素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