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77700000010

第10章 苏东坡与陈季常—郑重建(2)

按康熙《麻城县志》载:“七里岗,西距县三里,宋县令张毅植松处”(第18页)。七里岗这个地名有两处。一处是阎河古城之西的七里岗;一处是五脑山南麓之七里岗。若北宋元丰年间麻城县城在古城的话,张毅植松处就应该在今天的麻城市鼓楼办事处七里岗村境内。

苏东坡在县城逗留期间,消息可能就此传到歧亭杏花村,这才会出现陈季常“北迎二十五里”的情景。

此外,苏东坡在《张先生》诗并序中曰:“先生不知其名,黄州故县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寒暑不能侵。常独行市中,夜或不知其所。欣然而来。既至,立而不言。与之言,不应;使之坐,不可。但俯仰熟视传舍堂中,久之而去。夫孰非传舍中,是中竟何有乎?然余以有思维心追蹑其意,盖未得也。”又在《记张憨子》中写道:“黄州故县张憨子,行止如狂人,见人辄骂云:‘放火贼!’稍知书,见纸辄书郑谷《雪》诗。人使力作,终日不辞。时从人乞,予之钱,不受。冬夏一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其实如此。至于土人所言,则有甚异者,盖不可知也。”(《苏东坡全集》第5162页)苏东坡见到张憨子是在黄州故县。这个“故县”在什么地方?《康熙麻城县志》载:“九螺山,在县故县镇,即歧亭。昔张憨子隐此,自号九螺山人。”在此版本县志第九十一页《人才志下·逸行·张憨子》条目中载:“……邑人周维,曾于九螺山石壁间,搜得憨子镌壁诗,云:‘遥望山顶闹洋洋,人来朝拜石头娘。日假浮云充烟屋,夜将明月作灯光。炎热致使风为扇,旱渴间逢雨折汤。天地同生此石母,许多孩儿寄名郎。’”这处遗存,虽经千年风雨剥蚀,至今仍在九螺山顶西南隅石壁上,字迹依稀可辨。《九域志》则曰:“黄州麻城县有歧亭、故县等六镇。”此二说之外,还有一条地方志信息值得思考:民国《麻城县志》(344页)称,谢无逸于黄州关山杏花村馆驿,题《江城子》词云:“杏花村里酒旗风。烟重重,水溶溶。野渡舟横、杨柳绿荫浓。望断江南山色远,人不见,草连空。夕阳楼外晚灯笼。粉香融,淡眉峰。记得年年、相见画屏中。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看来,杏花村里曾有馆驿,苏东坡是在“传舍”(即馆驿)召见张憨子的,歧亭镇北距杏花村数里之遥,而歧亭曾是县治,杏花村可能就是故县镇了。苏东坡召见张憨子,就应该是在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这几天发生的事。

杏花村静庵中的五日慰留

元丰三年正月二十四日黄昏,苏东坡与陈季常在歧亭道上欣喜地相逢了。

岁月沧桑,当年陈慥从洛阳回到家乡眉州青神县时,亲携一双艳丽如花的侍姬。那两个粉面娇娃身着戎装,发束青巾,腰系玉带,足穿红靴,一前一后在马上拥着季常,招摇过市,惹得一向封闭的乡人看得眼睛发直。而季常则每逢山水佳妙处,总要与两个佳人驻足流连,游玩嬉戏一番方肯离去。但眼下的季常,没有了当初那份富家公子的风流倜傥,而多了荒野山人的隐逸奇侠之气。

跟随着头戴方山帽的陈季常,苏东坡一行来到了歧亭杏花村陈季常的居所——静庵。

苏学士打量了一下老朋友的房屋,那墙壁是用黄土夯筑的,厚度达两尺有余。屋顶是用松杉木作的檩子,上面铺盖着厚厚的茅草,那样子像两只手合成的人字,当地人称“观音合掌”。

房屋背倚小山,坐北朝南,门前有一溜名叫“打碗花”(又称木槿)围成的篱笆,篱笆上爬满了金银花、牵牛花藤,围成了一个典型的农家小院。小院里有舂米的碓臼,磨面的石磨,屋檐下挂着风干的腊鱼腊肉、扎成把儿的大蒜头、穿成串儿的干辣椒,还有一些葫芦呀、丝瓜呀、豆角呀这些瓜蔬的种子。

进得屋内,按苏学士自己在《方山子传》中的描述,那是叫“环堵萧然”,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也没有一样阔绰的摆设。陈老兄原是有钱有势的官宦之家,河北有千亩良田,洛阳有园林邸第,富丽豪华不亚于王侯公卿,现在清贫如此,真是大出苏东坡的意料。

陈季常进屋后,马上唤出一家老小与苏东坡等人见面。虽然家人的衣着都很朴素,但每个人的面色却十分怡然自得。

听说国中才子苏学士来到了杏花村季常先生家中,村里的左邻右舍都争相跑来一睹尊容,一时间整个杏花村几乎沸腾起来了。

这让人感动的场景和前前后后的思绪感慨,后来都让苏学士写进了他的诗作《歧亭五首》之一中,诗曰:

昨日云阴重,东风融雪汁。

远林草木暗,近舍烟火湿。

下有隐君子,啸歌方自得。

知我犯寒来,呼酒意颇急。

抚掌动邻里,绕村捉鹅鸭。

房栊锵器声,蔬果照巾幂。

久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

洗盏酌鹅黄,磨刀削熊白。

须臾我径醉,坐睡落巾帻。

醒时夜向阑,唧唧铜瓶泣。

黄州岂云远,但恐朋友缺。

我当安所主,君亦无此客。

朝来静庵中,惟见峰峦集。

(《苏东坡全集》第255页)

透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探知如下信息:

第一,苏东坡初至季常家,举家欣动之情,已见季常之妻不妒。第二,蒌蒿是濒江河近水生长的一种水草,亦称藜蒿,其嫩茎可供食用。早在北宋时期,它就是歧亭农家餐桌上的特产美味。当地不仅有“正月藜,二月蒿,三月四月当柴烧”的民谣流传,而且至今仍是歧亭等江汉地区时兴的野菜。第三,鹅黄作为酒名,由来已久。杜甫《舟前小鹅儿》有言:“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歧亭杏花村民间向来有酿造黄酒的习俗,诗中提到的“鹅黄”酒即是印证。第四,诗中的“熊白”,本指熊背上的白脂,是一种珍贵的美味。说明主人陈慥拿出了家藏最好的食物来招待苏东坡。这“熊白”也许真是陈家从外地弄来的山珍,也许就是麻城历来习惯自家腌制的肥膘腊肉。第五,自古以来,麻城冬春皆有烤兜子、栗炭火的习惯,烤火时,火旁置一盛水的陶瓷或金属器皿,一可烧开水饮用,二可中和一氧化碳,诗中“唧唧铜瓶泣”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生活习俗。第六,麻城俗谚曰:“久晴东风变,久变东风晴。”此诗开首有东风句,次日即为雪后初晴,可以看到杏花村西南方向的九螺山群峰,足见麻城农谚实是经验之语。

静庵第一夜,苏学士被好客的主人着实盛情款待了一番,并且在晚宴上喝得酩酊大醉,以致坐睡在火塘边,连头上的巾帻落下也不知道。这一睡直到夜深人静。期间醒过,只听煨在火塘里的铜瓶中的沸水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像人的哭声一样。苏学士醒后第一个烦恼就是:“唉,黄州并不算远,可惜就是缺少朋友啊!”

在季常家里,东坡一共逗留了五天。两个朋友有时乘雪后初晴到杏花村周围转一转,看一看。落尽枯叶的杏树桃树,环绕着村庄,枝头的芽苞稍微有些肿大的迹象,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常青的松柏上残留着尚未消尽的残雪,它们傲然地挺立在岩上。一条白练似的举水河,蜿蜒地向东南方向流去,这一切都显得那样安详而平静,苏东坡不由得佩服起老友选择此地居住的眼光,这的确是一处山水相依、静中有动的好地方啊!

季常告诉东坡,歧亭这地方有个古名叫龙丘,所以自己别号龙丘居士。而当地老百姓不知我的来历,见我喜欢束一顶方山冠,便叫我方山子。

在季常家,东坡发现他虽无意追逐功名,但却带有很多书籍,藏有不少名家书画。五代前蜀人赵德元所画《朱陈村嫁娶图》,就是陈慥的藏画之一。苏轼见到这幅名画时,显得很是兴奋。而当天夜里,到歧亭杏花村催收租税的官差,却挨家挨户敲门催交,弄得村里鸡飞狗跳,半夜都无法宁静。

于是,苏东坡十分感慨地写下了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

其一

何年顾陆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

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

其二

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

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租夜打门。

(《苏东坡全集》第937页)

在季常的静庵中,苏东坡还发现主人有一个炼丹房。近年对研究佛道禅学越来越感兴趣的苏学士,回想老友当年放浪形骸的轶事,联系眼前的情景,吟下《临江仙》词一首,词前小引曰:“龙丘子自洛之蜀,载二侍女,戎装骏马,至溪山佳处,辄留数日,见者以为异人。其后十年,筑室黄冈之北,号曰静庵居士。作此词赠之。”其词曰:

细马远驮双侍女,青巾玉带红靴,溪山好处便为家。谁知巴蜀路,却是洛城花。

面旋落英飞玉蕊,人间春日初斜,十年不见紫云车。龙丘新洞府,铅鼎养丹砂。(《苏东坡全集》第1547页)杏花村里识新朋

苏东坡在杏花村留住期间,除了与陈季常畅叙离情之外,还结识了好几位新朋友。

第一位是自称九螺山人的张先生。苏学士有个习惯,就是每到一个新地方,总喜欢了解当地的民情风俗。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在他看来,学问学问,既要学也要问。

这一日,他在与季常交谈中得知,九螺山里住着一位性格古怪的隐士。这人一年四季不洗澡,问他为什么不洗澡,他说洗澡伤元气。身上穿的衣服从来不脱下来洗,问他为什么不洗衣服,他说洗多了破得快。平时,这个张先生爱在乡间行乞,但他只要饭不要钱,给他钱,他反而说这阿睹物,尽是铜臭味。

张先生之所以被人称作“先生”,是因为他读过一些书,动不动还喜欢在纸上写唐代郑谷所作的《雪》诗。张先生还爱帮人做事,所以,每逢事情忙不过来,只要说“张先生,我请你帮忙做某某事”,他二话不说,操起家什就干,还不偷懒。若是遇着心烦,看谁都不顺眼,见人就骂“放火贼”。

听说有这样怪异的人,苏东坡很想见识见识。季常说,很多路过歧亭的人听说张憨子的趣事,想见他,但多数都未如愿。既然苏仁兄想见他,那我就托个熟人去把张先生找到馆舍来吧。

过了几个时辰,张先生被人领到了馆舍里,但他站在厅堂上,一句话也不说。苏学士很礼貌地上前问候,他没有出声回应;请他坐,他也不坐。季常说,张先生,这是大名鼎鼎的苏学士,慕名见你呢!请坐下拉个家常吧?!

张先生依然不答不坐,只是站在堂前,时而低头看地,时而仰头望那馆舍墙壁上的对联字画,很久很久,竟独自转身离去了,身后只隐约留下一股似汗臭又似厩肥发出的那种气味。

后来,东坡先生写下一篇小文《记张憨子》,并写了一首诗叫《张先生》,使这位怪异的麻城小人物青史留下名来。

《记张憨子》原文如下:

黄州故县张憨子,行止如狂人,见人辄骂云:“放火贼!”稍知书,见纸辄书郑谷《雪》诗。人使力作,终日不辞。时从人乞,予之钱,不受。冬夏一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其实如此。至于土人所言,则有甚异者,盖不可知也。

《张先生》诗并叙原文如下:

先生不知其名,黄州故县人,本姓卢,为张氏所养。佯狂垢污,寒暑不能侵。常独行市中,夜或不知其所止。往来者欲见之,多不能致。余试使人召之,欣然而来。既至,立而不言。与之言,不应;使之坐,不可。但俯仰熟视传舍堂中,久之而去。夫孰非传舍者,是中竟何有乎?然余以有思维心追蹑其意,盖未得也。诗曰:

熟视空堂竟不言,故应知我未天全。肯来传舍人皆说,能致先生子亦贤。脱屣不妨眠粪屋,流澌争看浴冰川。士廉岂识桃椎妙,妄意称量未必然。(《苏东坡全集》第1235页)苏东坡在杏花村结识的又一位新朋友是王翊。

王翊是麻城歧亭人,家境殷实而为人好善乐施。陈季常向苏学士讲了王翊的两件异事。第一件事是,一天夜里,王翊梦见自己在水边看见一个人被别人打成重伤,几乎奄奄一息。这个人见到王翊便向他呼救,王翊于是救起了此人,保住了这人的性命。第二天,王翊偶尔来到水边,看见一只鹿被猎人捕获,鹿身已中数处枪伤。一心向善的王翊马上从钱袋里取出数千铜钱,将伤鹿赎救了下来,并精心医治好了鹿伤。从此以后,这只鹿便跟随着救命恩人,一步都舍不得离开。

第二件事是,在王翊家的屋后有一片茂密的桃林。有一天,村里一位农妇从果园路过,发现高高的桃树上有一只熟透的桃子,十分硕大,孤单单挂在树杪上,就踮起脚把桃摘下来吃。王翊刚好碰见了,大为惊讶。转眼间那村妇吃完了桃,把桃核丢弃在地。王翊连忙拾起桃核,并将核剖开,得到一块桃黄,马上送进口里嚼碎后吞进肚里,感到味道特别甘甜鲜美。自此之后王翊饮食断掉荤腥,每日只是吃素斋饭食,并且从此不再杀生。

苏东坡当时听了这些,觉得王翊算得上是个异人,他身上发生的事也是异事。所以,他特意去拜访过王翊。元丰四年(1081)正月,苏东坡重访杏花村的时候,先后写了《王翊救鹿》和《书桃黄事》两篇文章,记下了以上异事。

《麻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版前编?杂志·轶事)中载《东坡志林》原文是:“歧亭有王翊者,家富而好善。梦于水边,见一人为人所殴伤,几死,见翊而号,翊救之得免。明日,偶至水边,见一鹿为猎人所得,已中几枪。翊发橐以数千赎之。鹿随翊起居,未尝一步舍翊。又翊所居后有茂林果木,一日,有村妇过林中,见一桃熟而绝大,独在树杪,乃取而食之。翊适见,大惊。妇人食已,弃其核。翊取而剖之,得雄黄一块,如桃仁,乃嚼而吞之,甚甘美。自是断荤肉,斋居一食,不复杀生。亦可谓异事也。”

苏东坡结识的第三位朋友是歧亭监酒胡定之。

当年,北宋朝庭推行新政,在地方府县以下设有负责某些特殊税收管理的官吏。歧亭杏花村在唐代就以酒闻名,所以苏东坡于元丰三年正月第一次到歧亭,便碰上了“县吏催租夜打门”的情形,这“催租者”,当是歧亭监酒官胡定之或他的属员。

本来,苏东坡对监酒官“夜打门”的行政行为是有看法的,是反感的。但是,作为大学问家,苏东坡嗜书如命。可惜赴任黄州,他这带罪之官,连老婆都没带,哪还顾得上带那么多书啊。

作为负责征收地方酒税的官吏,监酒胡定之却随任带了号称万卷的书籍,并且还喜欢借给人看。陈季常就借胡监酒的藏书来看过。从老朋友口中得知这么重要的一条信息,苏学士自然要拜访这位胡大人。

一回生,二回熟。元丰三年五月,苏东坡来信请陈季常去黄州会面,信中提到借阅《易》、《史记》索引、正义等书籍,并嘱咐赴黄州时带去。其中有的书其实就是向胡定之借的。

陈季常一访苏学士

元丰三年(1080)正月三十日,苏东坡在歧亭辞别好友季常和一批新结识的朋友,动身赶往黄州赴任。

一路上水陆兼程,傍晚时分抵达黄冈县禅寂寺。看着暮色中的荒凉景象,苏学士想起少年时经历过的往事,于是在夜宿禅寂寺时,留下一诗并引:

少年时,尝过一村院,见壁上有诗云:“夜凉疑有雨,院静似无僧。”不知何人诗也。宿黄州禅智寺,寺僧皆不在,夜半雨作,偶记此诗,故作一绝: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

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苏东坡全集》第938页)

元丰三年二月初一,苏东坡一行抵达黄州,寓居黄州定惠院(黄州城东南)。时任黄州太守陈君式,不因苏轼“重罪”在身而“摈疏”他,并且经常到寓所探访他,这使苏学士感到很宽慰,心情也闲适开朗起来。

大约在元丰三年三月下旬,陈季常写信给苏东坡说,武昌(今鄂州)的朋友知道一处田庄要出卖,建议苏轼买下来。如果手头紧张,可以先租后买,看意下如何。

同类推荐
  • 鬼神文化

    鬼神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鬼神文化》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本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的坎坷。每一次的成功,也许都要经历唐僧取经般的九九八十一难。如果我们的生命真有无限长的话,即使把所有的路都走一遍都无所谓,但事实是生命有限,人生苦短,人生真正能够做事的时间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鉴于此,我们编著了这套《不可不知丛书》,作为读者朋友面对现实生活的一面旗帜,来感召和激励人生,共同朝着美好的未来前进。
  • 吸血鬼的前世今生

    吸血鬼的前世今生

    千百年来,各种神魔鬼怪一直在人们的幻想中肆虐。“吸血鬼”这种不死的猎食者,这个源自于西方的神秘形象是其中最神秘,也最吸引人的一种。无论在宗教,科学还是文化等领域,“吸血鬼”现象都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节俗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民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是一种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世代相习的思想和行为的传承性事像。它以有规律的活动约束人们的行为和意识,这种约束力来自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
  •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

    品读台江,才只开了个好头。地处海峡西岸感潮地带,有活泼源头,有海涌回澜,风景无限,逝者如斯,可别打盹!漏了一组新镜头,便会遗憾凝眉
热门推荐
  • 夫君,请多指教

    夫君,请多指教

    苏柳和萧逸牧是夫妻,也是怨侣。前世,苏柳爱而不得,便成日里变着法的折磨萧逸牧,毁他生意,虐他小妾。她不光折磨萧逸牧,连同自己一起折磨,最终心神俱疲,早早离世。今生,她不和萧逸牧玩了。但一句不可逆天行事,硬生生把他们两人又绑在了一起。苏柳重生,患有心疾,避不开和萧逸牧纠葛的宿命。她望着当年让她倾心的人:我想放过你,老天爷不肯。我活的不如意,那你也别想在好过。--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联盟大神》

    《联盟大神》

    咕~~(╯﹏╰)b,好看嗯相信我!!!!!!!!!!!!!!!!!!!!!!!!!!!!!!!!!!!!!!!!!!!!!!!!!!!!!!!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鱼类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鱼类

    本书帮你如何认识鱼类,阐述了保护濒危鱼类,合理开发渔业资源对人、社会以及同环境的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 重生异世当军官

    重生异世当军官

    已经死去的人再睁眼变成十二岁的小丫头?偏偏还是个有着高科技的未来异时空,头疼如何隐藏身份的她惊喜发现自己带了个随身系统,可惜只给学习系统,学成之日便是系统离开之时,无所谓啦,先解决燃眉之急。好不容易功成名就偶然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遍又一遍挑战自己的认知程度,南夏只想说,还有什么招都放出来吧!!!求点击收藏推荐评论!!!!
  • 暗魔凌筱

    暗魔凌筱

    终极特工韩阳,为了拯救末日危机,寻找对抗魔兵之源的方法,穿越到了唐朝初年。意外使得他的意识,附着到了李建成早亡的长子李承宗的身上,醒来之后的他却失去了过去的记忆……本书纯属虚构,瞎编乱造、切勿当真;历史情节,请参正史;如有雷同、纯属盗版。
  • 夜梦依然之遗落深渊

    夜梦依然之遗落深渊

    相遇之初,我们不顾仙魔之分,只愿连理枝。兜兜转转,却堕入无边深渊。暮然回首,前世今生,只愿与你携手共度。若为一个你,倾覆天下又何妨?
  • 荏苒的是时光

    荏苒的是时光

    三班学校里的风云班级这个不平凡的班级有着不平凡的人有着不平凡的故事有着不平凡的你我他四十七个人因为在这个班级里终将会不平凡
  • 明伦汇编交谊典主司门生部

    明伦汇编交谊典主司门生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从此旅游不吃亏:游客维权与防骗指南

    从此旅游不吃亏:游客维权与防骗指南

    外出旅游、观光休闲本是一件轻松愉悦的事情,可由于一些商家和旅行社受利益驱动,在旅游服务、购物等方面使用一些不正当手段,侵犯消费者利益,使得一些游客受骗上当,高兴而去却扫兴而归,不仅没得到旅游之趣,还闹得满肚子是气。发展旅游业不能忽视旅游者权益的保护,只有充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旅游业才能健康发展。
  • 驭灵女盗

    驭灵女盗

    三世情殇,百年轮回,扶一曲离别,舞一段伤情。几许哀怨,几经沧桑,刹那间芳华珠逝,醉舞残雪又何妨。意外回到异世界,从此命运相牵绊。未知艰难压人心,一切恩怨凤凰劫。留下歹人亲人胁,痛忍波折爱受连;待尘埃落定,唯有漫天飞雪此思念。三件神器突到来,命运不知何将从?能否挣脱命运缚,一切尽在驭灵女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