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77700000009

第9章 苏东坡与陈季常—郑重建(1)

提起麻城歧亭杏花村,我们就会联想到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的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歧亭杏花村与苏东坡之间,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纽带人物,如果没有这个人物,歧亭杏花村就会与苏学士失之交臂,就不会产生麻城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这一段文坛佳话。这个人物就是当年隐居歧亭杏花村的“龙丘居士”、“方山子”陈季常。

遐迩闻名的《方山子传》

在《苏东坡全集》、《古文观止》这些典籍里,我们可以读到一篇脍炙人口的人物传记,这就是苏东坡为友人陈季常撰写的《方山子传》。传曰: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时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汙,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古文观止》下册)这篇传记意思是说,方山子年轻时,仰慕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间有侠义的人都很推崇他。成年以后,便改变了以往的志向,刻苦读书,想以此在当世建立一番功业。但是始终得不到赏识。晚年便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的一个名叫歧亭的地方。他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粗茶淡饭,不和世人来往。他抛弃了车马,毁掉了原来的帽子、衣服,步行来往。山里的人没有谁认识他。见他戴着方形而高高突起的帽子,就说:“这岂不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便叫他为方山子。

苏轼被贬来黄州时,路过歧亭,恰巧遇见了他。苏轼惊奇地说:“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吗?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方山子也惊奇地询问苏轼到这里来的原因。当苏轼把原因告诉他后,他先是低头沉思,然后抬起头来笑,请苏轼到他家去住宿。他家四壁萧条,空空荡荡,没有什么东西,但是他的老婆、子女、仆人都很安心满意。

方山子年轻时,纵饮任性,喜欢击剑,挥金如土。十九年前,苏轼在歧山,曾见方山子率领两个骑士,挂着两袋箭,到西山去游玩。前面有一只鹊儿飞起,方山子叫骑士追上去射它,射不着。方山子策马冲向前去,一箭便射中了。因此,两人便在马上谈论起用兵之术和古今成败的道理,他自认为是一时的英雄豪杰。如今过了多少年了,他那精悍的神气尚流露在眉宇之间。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有功勋的家庭,应该可以做官。如果他一直在官场里做事,现在已经显赫有名了。他的老家在洛阳,园林屋子雄伟富丽,和公侯的人家一样。在河北还有田园,每年可得到绸缎上千匹,也足以享受富裕快乐了。可是对于这些他统统抛弃不要,独自来到深山穷谷里,如果他无一得之乐,能这样做吗?

最后,苏轼感叹道:“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许多才能卓异的人,常常假装癫狂,浑身污浊,但是我无从见到他们,方山子也许见过他们吧?”

凡是熟知苏东坡诗文作品及其生平的人,都知道他生前是很少为人写传记的。在存世的2700多首诗,300多首词,4500多篇各类文章中,收录进《苏东坡全集》里的人物传记仅仅只有11篇,而《陈公弼传》、《方山子传》列其首,足见陈季常父子受到了苏东坡特别的青睐。作为一代文化巨匠,在苏东坡66年人生旅程中,他结识的朋友遍及天下,数不胜数,然而能从青年到壮年到老年,从富贵交到患难交到莫逆交者,都非季常莫属,这正应了“相交满天下,相知能几人”这句老话。

《古文观止》在《方山子传》后附评点说:“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墨高绝。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遁,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作为今天的麻城人,我们为苏东坡能留下《方山子传》这篇珍贵的文字而感到格外的荣幸,也为苏陈之交中那份流露于传外的真情而深深感动。

苏东坡与陈季常父子的交往渊源

按《方山子传》中提到的“余谪居于黄”、“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等语推断,这篇传记应是苏东坡在元丰五年(1082年)前后所撰。因为,宋嘉祐六年(1061年)十二月十四日,苏东坡到陕西凤翔府任签判,时任凤翔太守为宋选,字子才,郑州荥阳人。嘉祐八年(1063年)正月,宋选罢凤翔太守,继任者即是陈季常的父亲陈希亮。

苏陈两家都是眉州人氏,且数代世交。论辈分,陈希亮比苏老泉还长一辈。当年,陈太守在府廨后花园修筑了一座凌虚台以望南山,请苏东坡作记。稿子写成后,陈太守没有改动任何一个字,就吩咐刻到碑石上去,并慨然说道:“吾视苏明允(苏轼之父苏洵的字),犹子也;轼,孙子也。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惧夫满而不胜也,乃不吾乐耶!”

后来,苏东坡谪居黄州,陈季常就请求他为其父陈希亮撰写传记,苏东坡在传记中写道:“公与轼之先君子为丈人行,而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形于言色,已而悔之……”(《苏东坡全集》第4426页)季常之父为人刚劲,面相严冷,说话砍筋断骨,指责别人的过错,常常不留情面,对待僚属,自然更加严厉,致使很多下属吓得不敢仰视他。苏轼当时的职务,相当现在地方政府的秘书长,所以他与陈希亮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但苏轼当年二十七八岁,少年气盛,不会耍官场的板眼,做事勇于负责,意见不同便要据理力争。这一来,上下级之间闹了很多矛盾。

比如,同僚称苏轼为“苏贤良”。陈太守听到后,当面呵斥别人说:“府判官就是府判官,有什么贤良不贤良的。”这使苏轼很难堪。

陈太守颇有官架子,有一回同僚谒见,大家在客厅久等,太守大人迟迟不见人影,弄得有人当厅打起瞌睡来,苏东坡心有不平,便作《客位假寐》诗讽刺太守大人:“谒入不得去,兀坐如枯株。岂唯主忘客,今我亦忘吾。同僚不解事,愠色见髯须。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

平日苏轼写公文,陈太守总要毫不客气地涂抹删改,这使以文章自负的苏签判觉得很失脸面。当陈太守求他写《凌虚台记》时,苏轼乘机大泼冷水,他说:“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田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文章最后还狠狠挖苦说:“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古文观止》下册)当然,陈太守大人大量,不改一字,将《凌虚台记》全部刻在石头上,说明他对苏轼的才学是欣赏的,只是“平日故不以辞色假之”。这才有苏轼栽了许多跟斗后,终于体会到了陈太守的良苦之心,才会“已而悔之”。

陈太守有四个儿子,老四就是陈慥季常。按《方山子传》中的记述,当年苏轼第一次见到陈季常在歧山之中。当时陈季常正带着两个朋友,骑马携箭,在长林丰草间出入射猎。两个年龄相当的青年,一见如故,彼此高谈用兵打仗及古今成败之事,谈得非常合拍。在陈慥自己的心中,自认为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一世豪士”;在苏轼眼里,这个不乐仕进,使酒好剑,挥金如土的太守公子哥儿,有一种超然洒脱的豪侠气概,而这正是苏东坡所欣赏和喜爱的性格类型。于是两人由相识、相交到相知,最终成为莫逆之交,并为后世麻城歧亭杏花村留下千古佳话。

年后的人生幸遇

苏东坡与陈季常在事隔十九年之后,再次邂逅相逢了。

《方山子传》中所记“余谪于黄,过歧亭,适见焉”,而《歧亭五首》诗序则对这次幸遇记载得更为详细:“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

常言说,人生难得一知己。苏东坡与陈季常不正是一对君子式的千古知己么?你看,苏东坡在凤翔任上与季常一别后,于治平三年(1006)二月得任殿中丞直史馆,供职京都;熙宁三年(1070)三月,苏东坡被命为编排官,负责贡举方面的朝廷事务;后来,苏轼因“以小官横议国是”,被改任为开封府推官;熙宁四年(1071)七月,出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出任密州太守;熙宁十年(1077)出任徐州太守;元丰二年(1079)四月出任湖州太守。尽管苏东坡官场沉浮不定,但毕竟有职有权,而陈季常从来不找上门去讨点什么好处。

元丰二年,苏东坡到任湖州仅两个月零八天,即因“乌台诗案”而坐罪下狱。这场牢狱之灾从当年八月十八日入狱,到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狱,历时四个月零十二天。

余秋雨先生曾评价苏东坡,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可爱的文化名人”。他的可爱,一部分源自他奇瑰豪放的诗文,更主要是源自他率真洒脱坦荡恣肆的性格。陈季常就喜欢这种性格的人。他无时不在关注着老友的命运与行踪,倘若不然,为什么当苏学士谪贬途中,陈季常会“北迎二十五里”呢?

与友相交,不在春风得意的顺境里逢迎巴结,而在贬谪潦倒的困顿中倾注真情远足迎接,季常真是人中君子。陈苏这一幸遇铸成了千年的感动,也令歧亭杏花村浸润了千古友情的诗魂。

悲凉寂寞的谪黄苦旅

苏东坡在御使台狱囚禁了一百多天,出狱的时候,已经是年尽岁除,转日便是元丰三年正月初一。

虽然脱却囚牢,但是他获得的人生自由却是有限的。贬谪黄州,诏令“本州安置”,就像今天法纪限制居住,是不能擅离州境的。按当时规定,被贬谪的罪官,必须奉诏即行,不得逗留京都。对苏轼更是裁令苛刻:由御使台差役转押前往。此行所任虽是官阶极低的黄州团练副使,但还附加规定:“不得签书公事”,说明所得到的仅是一个空壳牌子。

在这万家团圆欢聚的日子,苏轼却不得不远赴流放之地——黄州,他的心境可想而知。在长子苏迈的陪同下,在差役的押送下,苏轼先在陈州祭奠了老友、表兄文同,并在侄女婿、文同之子文逸民家苦等六天后晤见了弟弟苏辙。正月十八在蔡州遇上大雪,当天过新息(今河南息县东),顺道寻访曾任过黄州通判的世交前辈任师中(伋)不遇,于是渡过淮河,傍晚投宿加禄镇。

回想一路艰辛,感念未来命运,苏东坡心中的悲凉油然而生,因而写下《过淮》诗一首:

朝离新息县,初乱一水碧。暮宿淮南村,已度千山赤。麇鼯号古戍,雾雨暗破驿。回头梁楚郊,永与中原隔。黄州在何许,想象云梦泽。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独喜小儿子,少小事安佚。相从艰难中,肝肺如铁石。便应与吾语,何止寄衰疾。(《苏东坡全集》第225页)正月十九,苏轼过光山县,顺道游览了光黄胜迹——净居寺。二十日度过关山进入麻城春风岭,但见岭上梅花盛开,山间溪流回绕,苏轼触景生情,吟下《梅花二首》: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砾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问清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苏东坡全集》第936页)

此诗诗题亦作《正月二十过关山作》。《齐安拾遗》云:“关山歧亭路,有春风岭,东坡有《梅花诗》”,即指此诗。又绍圣元年(1094)苏轼谪惠州作《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诗自注云:“余昔赴黄州,春风岭上见梅花,有两绝句。”即指此二首。

进入麻城县境留下的历史疑团

根据《梅花诗》相关注解揭示的信息,苏东坡是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越过春风岭的。而按《歧亭五首》自序交待,苏东坡至歧亭“为留五日”后再往黄州,途中夜宿禅智寺,二月初一正式抵达黄州。依此倒推,苏东坡应是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五日抵达歧亭杏花村陈慥处。那么,春风岭到底在什么地方?元丰三年正月二十日至二十四日这四天里,苏东坡究竟是在哪儿逗留的?

康熙《麻城县志》载:“春风岭,一曰东界岭,一曰大安山岭。按《一统志》,在麻城县,岭上多梅花。宋苏轼自新息渡淮由此岭有诗,则二处皆自黄走新息道也。”(第19页)“大安山,西距县二十五里,中有古刹。山椒名梅侯,俗呼梅花脑。留(疑为‘由’字)刹北下岭有石级,名百丈阶。自县西七里岗至此逾白沙关,为宋达汴京道。”(第18页至19页)如果春风岭是指东界岭,那么,东界岭在什么地方?查地方志发现,有两个地名叫东界岭。一处是位于麻东南的东界岭:“大崎山南距县五十里,为黄冈县界。自八叠山而凤凰崖而东界岭至此……”(康熙《麻城县志》第18页)。一处是“柏塔河,一名界河,流至县南为县前河。水有二源,一出河南商城县之西界岭至两路口街东径皂角冲、朱金冲南流,……抵洪家河,会于柏塔河;一出光山县之东界岭,经黄土关南流为乘马岗河……出为柏塔河”(民国《麻城县志》第17页)。

当年,苏东坡渡淮后进入麻城若是到达麻东南的东界岭(属今麻城市盐田河镇),最少要走两天时间,且这个东界岭位于麻(城)罗(田)边界,离麻城当时的县城至少80华里。也就是苏东坡要调头回走到县城再折向西南去歧亭。显然这是不合情理的行走路线。那么,他经过的“春风岭”就应该是“光山县之东界岭”,或者是“大安山岭”了。

又按《梅花诗》中“幸有清溪三百曲”句,“春风岭”应是鄂豫交界、江淮分流之处,且属麻城所辖。从“春风岭”往南流经麻城北部的垂水(举水的上源支流),溪流纵横,千回百折,诗意虽是概指,但形象真实地描绘出了麻北山地的状貌。

再按苏东坡《春风岭》诗中,有“春风岭上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句(见《麻城县志》民国二十四年版·前编17页),说明春风岭应在鄂豫交界处。那么从春风岭到麻城县城至少有一天以上的行程,则苏东坡是元丰三年(1080)正月二十一日后到麻城县城。

又按苏东坡尺牍《与蔡景繁14首》之七(见苏东坡全集3866页)提到“前日亲见许少张暴卒……其弟麻城令尤贫……”之语,可知当时的麻城县令姓许,而苏东坡与许县令是熟识的。那么从正月二十二至二十四日,苏东坡应当在麻城县城逗留了一至二日,期间应当会见过许县令,《万松亭》诗就应当是在这期间写成。

同类推荐
  •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

    《20几岁要知道点文化常识》是一本用小标题形式解读中外文化常识的书籍。本书从风俗礼仪、文学集萃、影视戏剧、书画歌舞、饮食、服装服饰、医学医药、名胜古迹和天文历法等多个方面,分类讲述中外的文化常识,让读者开阔眼界,全方位了解文化常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
  • 读故事学国学

    读故事学国学

    本书涉及国学知识:“哲学星空”、“史书巨著”、“医学经典”、“书画长廊”、“戏曲文化”、“文学殿堂”六个方面,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经典读本。
  • 越剧

    越剧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其声腔优美清婉,表演真切动人,无论是音乐、唱腔、表演,还是布景、道具、服装,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成为广受喜爱与赞誉的戏曲艺术瑰宝,如今已享誉全国,蜚声海外。
  •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诞辰与丧葬习俗(上)

    由竭宝峰、刘心莲、邢春如、李穆南编著的历史之谜系列丛书共32分册,用来阐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并揭示古代历史长河角落中最为隐秘的部分。
  •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大科技时代:人类文明发展思考

    科学把我们推上天堂,还是把我们拉下地狱?无论是大思想家卢梭,还是声名赫赫的精神领袖伏尔泰,得出的结论也是截然相反的。
热门推荐
  • 公主生存守则

    公主生存守则

    正常的女主有三宝——穿越,重生,身手好慕成凰听了冷汗直冒,自己可是一样不沾某人安慰道:“你也有三宝啊,貌美,胸大,有头脑。”“哦,对对对,可是等等,这胸大你是怎么知道的啊摔!”以下是温情版对话:有些人明明一无是处,可就是舍不得,放不下。”“皇叔,你要是一直这样拐着弯骂我的话,我就不让你抱抱了。”
  •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安全化困境:亚洲的视角

    在亚洲的语境中,安全化理论遇到了难题、受到了多方面的检验。当安全化的行为体或发起行为体不作为日寸,安全如何达成?当治理的主体变得多元日寸,安全化路径如伺进行有效的拓展?即便安全化对安全问题的解决有其效果,是否以“去安全化”的路径作为长期的政治目标更为合理?是否存在着“好”的去安全化行为与“坏”的安全化行为?亚洲学者们的理论努力有:对安全化行为体进行新的建构,对安全化路径进行多方面拓展,对“去安全化”研究进行某种深化。基于亚洲语境的“亚洲视角”的价值在于:从不同安全领域探讨安全化困境,检验安全化理论的效度,进而实现对安全化理论的某种超越。
  • 小儿痢门

    小儿痢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INTRODUCTION to

    INTRODUCTION t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最强小农民

    最强小农民

    山村少年偶得上古黄帝真传金篆玉函,凭借上古玄学方术发家致富,造福一方。张辉一门心思只想着挣钱,却引来无数美女投怀送抱,什么乡村小寡妇,清纯校花,妖娆老总……张辉很苦恼,我只是个小农民,这么多肥田可怎么耕的过来。
  • 勾栏玉

    勾栏玉

    一块勾栏玉一场神魔战谁在谁的耳边许下勾栏玉的誓言秋水伊人一曲高歌为谁倾天下月夜中是放下一切跳进轮回还是不舍执念沦为魔道这是一个似真似假似幻似灭的世界一群英姿飒爽逐歌逐梦的少年在追求爱情、友情、亲情、真理的同时又遇到争执、背叛、心酸、哭泣该何去何从是该永不相见还是该把酒言欢唱一曲盛世高歌抓住这似水流年
  • 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自是年少韶华倾负

    你强,你是王。你弱,你是狗。这个世界并不需要怜悯。
  • 重生之热血生活

    重生之热血生活

    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大学生刚刚毕业,却遭受到了人生最大的重创,昏睡后醒来—回到了从前—娘胎里...一切都这么顺其自然的开始,空间异能在手,生活能够简单么?读者群:292834729,敲门砖:文中任意主角名。公告:2013.2.1.起恢复更新。
  • 追个影后做老婆

    追个影后做老婆

    一个留洋运动员的风流韵事。一个小人物因为机缘巧合留洋踢球,在海外淘金赚钱。他很有女人缘,纵意花丛,风流成性,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奥斯卡影后,其后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演绎了一幕幕精彩的传奇……
  • 豫章漫抄

    豫章漫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