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792100000022

第22章 唐词篇(21)

作者曾有《送客之湖南》诗:“帆开青草湖中去,衣湿黄梅雨里行。”它和这首词开头二句很相似。诗,写的是送客的情景;而词,写的是旅愁。同是一个青草湖,时间、气象也都是梅雨的时候,题材是那么相同,而主题却不一样。青草湖在湖南岳阳县西南,亦名巴丘湖,为湘水所汇,因湖南有青草山故名。它自古与洞庭湖并称,二者都是旅客经行的水程。词的开头:“青草湖边万里程。”这说明旅程既非起始,亦非终点,而是旅程之中。万里,并非确数,而是概数,也可以说是夸张的语言。万里,言其行程之远。旅途之远,不言其远而张大其辞曰“万里”,乃用可数的语言来形容其远,是用具体的概念来引起人们的同情,以加深其怨旅语言的理解;没有这样张大其辞,就不能表其行旅之苦,行人之怨。起始之程未必怨,终了之程当无可怨,旅人之怨其在中程可知。“黄梅雨里一人行。”“行”,不是行走的行,而是行旅的意思,当然是押了韵。即一个人是行旅的人。“黄梅雨”’,和一般的雨不同,它是在特定的时间,也限于一定的区域,对人的情绪反映也可以说有些特异。它给人的是烦闷、厌倦。在“一人行”的孤旅中,助长了旅人愁绪的延伸,触处皆是,无非愁闷。上面这两句写了人和时间、空间乃至环境和气氛,为这一首词作应有的铺垫。

接着二句:“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首先是“滩头夜泊”,说明这是万里行程中的暂时的停留的地方。滩头是水较浅而沙石多的临时泊处,和港湾、汉口众旅共泊的码头不同,显得是那么静寂,除水流外还是水流。“风翻暗浪”,特别是暗浪,似浪而非浪,由于风翻而不是风吹,风吹,那是直截了当,吹起的是明浪,“翻”,只是掀动。这暗浪就打着船。这种声音不像哗啦的水声,理直气壮地拍打船,而哽咽着,如泣如诉,像哭不出来的声音。这种声音本来就不是爽朗的声音,而是助长人的愁思的声音。因此孤旅的行人,本来就是万里行的愁人,一下子又被这打船的暗浪声所逗动,旅人之愁更添了无限的情绪,孤独之感更加突出,孤眠顾影,情何以堪,这将引起多少的共鸣和同情,而词的用意也在此。日本人近藤元粹在《白乐天诗集》的评论中说,“使万里人见之,不禁多读。”这是对的,但这只能适用于古人和远古的时代。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这首词用问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自问自答,活泼自然。它生动地描写一个女子的设想,表达了自我的信心和决然的情绪,体现了女子的多情和专爱心理。它一反写闺情的怨思,而是欢情的显现。这种内容和形式,大都出自民歌,或者仿自民歌。

“借问”是托辞。这个问,有试试看的意思,也就是说,问问看,意在问,而不要求一定有必然的回答。问的对像是“江潮”、“海水”。江潮有潮汐,日日夜夜有来有往,人所共见,这是江潮的特征。海水的特征是既深且广,使人难以捉摸,这也是普通的常识。但二者都是自然物,没有感觉,不知会人事,而作为人,却要向它们求问,可知问者无可问之人,而求问于江潮与海水。看来这个问者无疑是濒江海而居的人。因为向自己最熟悉者发问,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事。向江潮、向海水问些什么?当然是发问者最最关心的事了。问的是“君情”、“妾心”。妾心如何,自己明白,用不着问,问的明明白白是“君情”。君,所欢者,是情人;妾,当然是少女,是恋爱着的多情女子。由于恋之深、爱之挚,恋爱者往往要求能够知道所爱的情人是否也像自己那样多情、那样真挚。其所以有此问,无非在显示自己是被爱者,也是个爱者。这似乎是恋爱者的心理。明知江潮不会回答,海水当然也不回答什么问题的,可她却偏偏要向它们发问。这是恋者欢情的一种表现,多情女子内心世界的自我形容。江潮、海水,哪个像“君情”?哪个像“妾心”?对比地问,问得可爱、问得多情、问得多么活泼。多情女子的形象,写得生动活泼,呼之几乎可以出来。

谁能回答她的问题?最自然的,当然是多情的女子自己了。“相恨不如潮有信。”“相”字应是偏义,指的是女的一方。就是说,我就恨那有情人不如江潮那样,日夜都有潮汐,都非常守信。直言之,就是情不太深,爱得还不很够;不能丰富恋爱,没有满足恋爱,恨就恨在这里。如果对比起来,妾,我自己,才觉察到我自己的情比海水还要深。多情的女子从来是这样自信,这样想,所以也就说了。这种多么令人深思和回味的思想和情韵,就这样完美地结束了这首词。

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难道小郎抛小妇,船头一去无回期?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小妇”被遗弃了,但她却相信“小郎”一定会回来的肯定心思。习惯地说,这是一首“弃妇”词,按传统的写法都写怨情,而这首词却写得明朗自信,全无失落感,颇具民歌的风格,而内容也很近似。“海底飞尘”,即海水干枯见底,尘土可以飞扬起来的意思。海生尘,这是不可能的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短暂的时间里不会发生的事。而“终有日”却说得那么确定,好像就有这么一日,似乎指日可待。“山头化石”,山头的石块化了,即没有了,不就是夷为平地了吗?“岂无时”,难道没有这一天吗?回答当然是肯定的。这二句是将“海可枯,石可烂”的成语加以人情的肯定。海枯石烂即使可能有,经历的不知要多少年月。这种万无此理的事,而设想为或者可能的想法,是一种充其类而极言的思想。作者引用这个成语,无非是用以比类自己所爱的人物思想是肯定会出现的,表现了自信和决心。

“难道小郎抛小妇”。“难道”是反问词。“小郎”,唐代常指小叔子而言。《通鉴》:“宣宗太中二年十二月,万寿公主适起居郎郑颢。……上遣使视之还。问: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观戏场。……上责之曰:岂有小郎病不往省视而观戏场乎?”而此词里应作为少年郎来理解。那“小妇”当然是少妇。这里的“抛”字是关键,少年郎抛弃了少妇,“船头一去无回期?”难道是“无回期”吗?不,一定会回来的,少妇的语言是肯定的,思想是确然的。少妇之望少年郎的回归,少妇之所以相信自己的思想,正说明少妇之爱少年郎因深情而自信。正如《望夫诗》云:“石烂与海枯,行人归故乡。”有同样的思想和感情。这是值得同情的。

宴桃源

白居易

前度小花静院,不比寻常时见。见了又还休,愁却等闲分散。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

《宴桃源》即《如梦令》。毛先舒《填词名解》云:“《如梦令》一名《比梅》,一名《宴桃源》,一名《忆仙姿》。后唐庄宗自度曲,词云云。遂取‘如梦’二字名曲。”其所以名《宴桃源》者,因为原词有“曾宴桃源深洞”句,因以为名。《全唐五代词》有注云:“《宴桃源》‘三首当系伪作,惟《尊前集》既列在白居易名下,兹从之列入。”所谓伪作,何所据而云然,原注并未说明,此文从之。

作为白居易的词《宴桃源》,原来一组三首。其第三首有句云:“频日雅欢幽会。”“幽会”也就是这首词的主题。所写的当然是男女的幽情宴会,并不太高雅,却也有情致。首句“前度小花静院。”“前度”,说明这幽会的事是回忆,是前一次的事,不是当日的事。“小花静院”是幽会的地方,亦颇幽雅。小小的庭院,花香袭袭,是那么幽静,当然不是邂逅,必然是有约之会。“不比寻常时见。”这句突出一个“见”字。它的真意是什么?按通常的理解,见,是会见。正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指的是见面,但词里的这一见字,似乎不仅仅是会见。因为“不比寻常”,说明这对情男恋女寻常时也见的,这见字,可以理会是见面、会见的见。“不比寻常”,那就排除寻常的见、会面了。而那次的“见”,又是怎样的见呢?词里没有说,可见这个“见”字是有它的潜台词的,这潜台词又是什么?

承上句的“不比寻常时见”,接着就是“见了又还休。”“见了”是指不寻常时见。“了”是完成词。说明那一次的不寻常的见,已经见过了,经历过了,完成了心愿了。“又还休”,休,有休止、算了、罢了的意思。还,具有不甘的含义。联系下面的句子看,似乎在说,既已经见了,也还是算了吧,只是“愁却等闲分散。”现在想起来,我所忧愁着的,就是那次的见,平白地就那样分开了!但是,“肠断、肠断,记取钗横鬓乱。”很有意思,“钗横鬓乱”是怎么回事?这四个字正说明那不寻常时见的“见”字的真意,但“钗横鬓乱”还是潜台词。“记取”就是记得,也就是说“钗横鬓乱”的情事不但记得,而且会永远记得,所以叫人断肠而销魂,那次美好的幽会为什么不销魂肠断呢!这余韵就够你咀嚼而为之深思的。

落月西窗惊起,好个匆匆些子。鬒鬓亸轻松,凝了一双秋水。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

这首词写的仍然是幽会的主题,内容是那么真切,可以说是第一首的继续。如果说前一首写的是“不寻常时见”,而这一首则写的是“见”已经成为寻常了。这种情景,不亲历者,很难写得情态迫真,虽未到露骨,也够以逗人寻思的了。当然这样写并不比后来柳永的描写,但也非雅事也。可这作者是白居易,写这样词是否合适,故《全唐五代词》注云“当系伪作”,恐怕是有玷那“合为事而作”的面孔吧!但这词确实存在而且流传到现在,而这种词似乎也不应无。

“落月西窗惊起。”这和“前度小花静院”不同,“小花静院”,这院,不是居室,“落月西窗”显然是居室了。“落月”是夜天,那“小花静院”当然是白天。时、地不同,说明这幽会已经进展了。“落月西窗”,大有《诗经》中的“鸡既鸣矣”的意思,说明天亮了。但“惊”字却传达了对待这时间的情态。惊,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惊恐的意思。到底是幽会,天亮了怕被人撞见。一种是惊叹,天亮得太快了,幽会就要结束了。从下面的句子看,还是作惊叹合适。当起来一看,西窗的月已经落下,天快亮了,因而埋怨天亮得太快了。“好个匆匆些子。”“个”是助词。韩愈诗:“老翁真个是儿童。”“好个”,是反语。表示不满。“些子”,一点儿,表示少许的意思。这句的意思就在表示,这么一点点时间,幽会就匆匆地要结束了。所以要“惊起”埋怨。可是“鬒(zhěn)鬓亸(duǒ)轻松。”鬓,发黑而稠美。《诗经·鄘·君子偕老》:“鬓发如云,不屑髦也。”亸,下垂。也就是说,一起来,即美丽的黑鬒轻松下垂了。有些留恋,也不免踌躇,就“凝了一双秋水。”“秋水”,喻清澈的眼波,也代眼睛。就要分离了,免不了凝眸滞思,惘惘不甘之情示现人前。柳永的词“故人千里,竟日空凝睇。”可以借来说明它。最后“告你、告你,休向人间整理。”“鬒鬓轻松”,应该“整理”的,却“告你”不要到人们之中去整理。为什么?这不就是前一首的“钗横鬓乱”,同样留给人的潜台词吗?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关于这首词,传统的理解是女子怀念爱人之作,如胡云翼先生认为:“这首词写的月明之夜,一个女子在高楼上望远。怀念作客的爱人。她的思潮就像跟随着汴水、泗水朝着南方奔流,一直流到长江边。可是她的爱人还在那更遥远的江南。江南点点的吴山只能加深她的忧愁。全词思念和怨恨的情绪交织在一起。”“诗无达诂”,词也是一样。但不是那么像脱缰之马可以自由驰骋,它也是有一个准则的,就是“自圆其说”,能解析得完满,那么就是“达诂”了。这首词如果把它全归作女子的思念和怨恨,是难以自圆其说的。因为,如果是女子在高楼上望远,试问,那座高楼坐落在何处?假定在河南,汴水之滨,那么,她只能望见汴水流,即使用了天文望远镜,也望不见在山东的泗水流,当然更望不见远在江苏省扬州市边的瓜洲渡和长江对岸的点点吴山了,如果说那是她的思想奔流,那又何必“月明人倚楼”去望远呢?躺在床上,坐在黑屋子里,任何地方不也同样可以“奔流”吗?何况,即使是在倚楼时的思潮奔流,也难以解释“吴山点点愁”,因为古代的女子,不能和新时代的女子能“满天飞”相比的,她们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有“庭院深深深许人,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的禁锢生活,是金丝笼中的金丝鸟。在北方的这位女子,就算是位开放女性,充其量能了解汴水与泗水就了不得了,吴山都没见到过,能会想像它如“点点愁”吗?除非她是从吴地娶回的,可惜在词没有这么暗示。如果认为“吴山”即是暗示,那么此词就成了“乡思”,而不是怀人。

我们认为,这首词是写两地相思。上片写男的身在瓜洲渡,望见从大运河汇入长江的江水,认为那水是从北方汴水、泗水汇合来的家乡之水,因而激起了怀念北方的故乡和在那里的爱人之情,无奈一时归去不得,而且也可能明天还得渡江向吴地而去,所以只好对着点点吴山发愁。

下片是写女的在月明之夜,倚楼思念她那远方的爱人,她越想越恨,越恨越想。是真的“恨”吗?不,恨是爱的倒搓反语,因为这个“恨”是有期限的,“恨到归时方始休”,爱人不回来就“恨”,只要一回家,就不恨了。这算那一份的“恨”,所以她的恨是假的,思才是真的。

把这首词“一”分为“二”的去理解,就可以消除前后矛盾而能“自圆其说”。退一步说,总比全属女子相思来得自然一点。

离别难

白居易

绿杨陌上送行人,马去东回一望尘,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可更沾巾。

这是一首描写伤离苦别之词。词的首句“绿杨陌上送行人”,交待了离别的时间是在绿柳成荫的春天,地点是在郊外的田野小路上。首句中的“绿杨”和“陌”还有另一层含义,在古代,送别友人之时,常常折杨柳枝相赠,杨柳依依,正反映了人们恋恋不舍的心情,这在唐诗中也很多见。如杨巨源的《和练秀才杨柳》:“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这里的“绿杨”正是用来烘托离别的气氛的。“陌”的用法也很有讲究,既交待了离别的地点,又点出了“离别难”的题意。朋友之间,情深意长。彼此不愿就此别离,因此,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郊外的田间小道上。由此可见,作者在用词上是颇具匠心的。

第二句是描写在行人去后,送行人的情态。“送君千里,终在一别,”朋友终于拍马西去,送行人只得回到自己的住所。然而,他实在不愿与朋友别离,因苏武的送别诗以后,到桤今也有元稹这班朋友送给我白居易的诗了。词中的“都尉”,指李陵。他在汉武帝时任“骑都尉”,率兵出击匈奴,战败投降。后来苏武出使匈奴,不受威胁利诱,坚持十九年而归。据流传,李陵曾写诗相送;这诗被认为是五言诗的首创。故白居易在这首词中特别提起。“司空”,指元稹。他在唐宪宗时曾任御史,穆宗时曾任宰相,故这样相称。他和白居易是至交。二人诗歌创作的风格相近似,对诗歌的见解也差不多。二人经常以诗歌相酬唱,多达一千余首。有一次,元稹寄给白居易四十多首诗,要求白居易依韵相和,白居易照和了。所以白居易曾说,他们二人间诗歌往来,“其为敌也,当今不见;其为多也,从古未闻”。据有人考证,诗歌依韵相和,就是从元稹、白居易开始的。白居易在这首词的末尾,既点明和元稹等人的亲密关系,也不禁流露出在诗歌创作上共同取得成绩的喜悦心情。

同类推荐
  • 丁玲散文选集

    丁玲散文选集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将它们串联起来,以不同年代按不同作者选集分册出版,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丁玲散文选集》为《百花散文书系·现代部分》之一种。
  • 上海女人

    上海女人

    巴黎女郎,西贡小姐,香港苏丝黄……还有,上海女人。上海女人,是女人中一个界限最为模糊,行为最为扑朔的一族。她们有的是少奶奶、名媛,有的是上海卡门、弹性女孩。她们优雅地穿行于旧租界的古老建筑之间,散发着亦正亦邪的女人香。她们既嗲又娇,媚中带傲,在吴侬软语中,在烟视浅笑间,书写着各自不同的人生传奇。被称之为“触及老上海灵魂”的作家程乃珊,在这本《上海女人》中,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娓娓动人的笔触,讲述了百年来各种上海女子的故事:如王家卫御用的“上海百搭”潘迪华,《花样年华》《阿飞正传》里有她妖娆的身影和糯软的沪语。她曾活跃于上海的歌台舞榭,而后迁居香港,成为香港第一个华人爵士音乐家……
  • 成德之道

    成德之道

    从“雷锋学习的好榜样”到“学习雷锋的好榜样”——刘成德是雷锋的战友,同为沈阳军区的先进人物,雷锋曾题字要向他学习。退伍后,他五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地践行、弘扬雷锋精神,积小善成大善。刘成德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境界传递着巨大的正能量,向我们昭示:雷锋从不孤单,雷锋精神永放光芒。作为学雷锋先进英模代表,刘成德于2013年3月1日应邀参加纪念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50周年座谈会,受到了领导同志的接见和表扬。刘成德荣获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你最应该知道的古典诗词

    打开历史的卷轴,扑面而来的是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古典诗词。它热情但不矫情,委婉但不忸怩,奔放但不夸张,它能让我们迷醉,能让我们流连忘返。这些诗词从中华文明的源头一路走来,娓娓诉说着古老的历史。那么就让我们追随这些文化的足迹,做一次愉快之旅,让我们真正感受“诗情画意”之美。
  • 清风拂尘

    清风拂尘

    本书收集了作者90年代中期至今的48篇散文,包括《绝版英雄》、《何处是故乡》、《放飞生命》、《霜寒路远》、《沉重的翅膀》等。
热门推荐
  • 独宠萌妃:腹黑王爷很妖孽

    独宠萌妃:腹黑王爷很妖孽

    一朝穿越,她竟变成了要出嫁的王妃!我凑!颜沫无语望天。听说这个王爷是京城第一美男!“哦,那还好。”颜沫拍拍受伤的小胸脯。但是有个缺点,他克妻!听说他曾死过七个王妃!“我凑!”颜沫再次跌倒,“我笑了...算上我就刚刚好可以凑成两桌一起搓麻将了?”
  • 高唐梦

    高唐梦

    李饮家贫,从小习毛体,喜诗词,上高中不久,便开始了大唐开元之旅。本书风格写实,文笔先下重墨,之后会浓淡相宜。——这是芹菜的第一本书,肯定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真心希望得到大家的宽容、理解与支持。——以下附庸风雅——香草美人,当从那馨香之物始。至于仗剑去国,游历天涯的情志,大唐除了这白之侠气和饮之儒雅,竟是难寻其右。饮穿大唐,唯有缚鸡之力,未得莫测神功。此人生存之道太差,只运气极佳,又因儿时于那诗词歌赋的些许嗜好,竟在大唐成了正果。至于正果究竟为何物,以愚拙见,当是免不了正头娘子以齐家,偏枕美妾以风流。再如治国、平天下者,当是凭栏浊酒咏醉之词,不足为据,只做流年笑谈罢了。
  • 升邪

    升邪

    九天之前,太阳落下后再没有升起。第十天,苏景名动四方。
  • 剧末如初

    剧末如初

    我总是默默地,在黑夜中祈求爱的轨迹。相信会有一天,我们都做到了最完美的自己。就像夕阳日暮下的浓荫,随着斜影愈渐消逝。在分别的时候,才真正认识了自己。这一天,很近也很遥远。剧末如初,我独自倚靠在操场外的栅栏上,轻抚着微风吹过带着体温的头发,飘逸中感受流光从发端逝过,整整衣领,双手插进口袋,抬头用迷离的双眸注视着天空,寻找一丝湛蓝色的忧郁。静静地看云海化作眼泪划落,恍惚之中,是幸福的路过。
  • 抓鬼星师

    抓鬼星师

    一切就似冥冥中注定一般,虽不想踏上顶峰强者之路,无奈心中那股不愿看到身边重视的人受到一点伤害的意志,就已经造就了不平凡的一生!红颜泪,少年情,愿君相伴,执手天涯,笑看众生芸芸;生不弃,世不离,神鬼人妖,千古绝恋,悲叹缘尽轮回!再厉害的鬼都是鬼,正巧我是抓鬼的;再强大的妖还是妖,不巧我偶尔也搞点副业!若要问我何资本,好说好说,神将在手,神器我有,靠山不多,鬼域之主,妖界之皇,顺带下界一神王!
  • FBI心理洞察术

    FBI心理洞察术

    心理洞察是一门学问,是运用心理学知识在沟通的过程中通过形体动 作、语言、表情、情绪变化、谈话的逻辑性、眼神来推断他人的心态等。在最短的时间内洞察他人心理,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主动权。 FBI经过了多年的积累,已经掌握总结出这个世界上最卓有成效的心理洞察术。让我们翻阅《FBI心理洞察术》,跟着FBI一起掌握了其中的精髓,一定能够运用心理战术轻松驾驭他人的想法,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大赢家 。《FBI心理洞察术》由姬小安编著。
  • 漫仙路:魔法禁忌书

    漫仙路:魔法禁忌书

    女主唐沁是来自西幻界面的傀儡操控师,她擅长操控亲手雕刻的木偶为手下。她偷走深藏在光明教廷之中的魔法禁书,在与圣女对战时的魔法元素撞击产生了空间扭曲,然后她被带进修真世界。本文的立场没有善与恶之分,只取决于他(她)做某件事的当下。注:本书框架采用了沧海灵荒世界的设定阅读指南:本文YY向,小白向,适量种田,酌量搞笑,不过就是图一乐呵的修真日常吐槽文,请不要对本文抱有太高期望,不适者请绕行,就当做是作者的表弟、表妹写的,谢谢合作。
  • 良知与担当

    良知与担当

    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激情与偏执,始终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法国人的浪漫和睿智成就了他们在20世纪知识界的独特地位。通过对20世纪法国知识分子的全景式描绘,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知识社会学的最标准范本的生动而又深刻的解说和记录。
  • 驭兽之皇

    驭兽之皇

    这是一个发生在华夏大陆的故事,江海高中的天明至今未能获得灵宠,面对同学的讥笑和悄悄向他伸去的邪恶之手,他该如何应对?
  • 情牵五载,夜澜情深深几许

    情牵五载,夜澜情深深几许

    五年前,一场盛大的婚礼,她留下一张纸条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发疯的找遍了全世界。而正是因为对她的恨,重新造就了一个新的他。五年后,他却意外的发现了她。她回来了。却不知,这个世界上还存在另一个她,而这个另一个她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摧毁他。另一个她精心策划了她的复仇计划。原来他是一个杀人凶手,原来是他亲手毁了他最爱人的幸福。他也不知道那五年里,她又历经了什么。接踵而来的是,他得到她已经结婚的消息,和一个足以和他匹敌的男人。他又会怎样的面对这样的局面。而对于她来说,爱他,却爱得那样的苦。不仅要承受他母亲带给她的侮辱,还要顾忌太多人的想法,比如另一个她,比如和她有着婚姻关系的男人。她经受过的创伤不计其数,她甚至试图选择死亡,竟然只有靠另一种方式才得以存活。最后到底又是什么让她怀着希望活下去。他与她的故事又将怎样继续。事实的真相又到底是什么。